一、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與外延
思想政治教育是將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這種教育旨在培養人們的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和思想觀念,以推動其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從內涵上看,思想政治教育集中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活動,它強調以正確的思想、政治、道德理論為指導,在適應與促進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質,并促進其全面發展。這一過程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情感的共鳴和行為的引導。從外延上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具有覆蓋性,即全員性,其過程具有連續性,即全程性。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受內涵制約,表現出豐富的形式和多樣的特色。在新時代,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不僅要關注其理論基礎的科學性和系統性,還要關注其在實踐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通過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其在新時代背景下的重要意義,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貢獻力量。
二、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任務
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任務顯得尤為重要且明確。其核心在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總體目標既是對大學生個人成長成才的期望,又是對國家未來發展的戰略考量。
具體而言,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致力于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堅定其理想信念,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他們成為具備高度社會責任感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優秀人才。此外,目標任務還包括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國家發展大局,增強他們的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鼓勵他們積極投身社會實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在信息多元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觀念多樣、需求各異,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需以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為重點。教育內容上,要貼合學生實際。例如,針對不同專業設計內容:理工科融入大國工匠故事,激發學生科研報國志向;文科結合社會熱點,引發學生對責任擔當的思考。同時,關注學生成長階段,人學階段開展理想信念啟蒙教育,畢業階段融入家國情懷教育。教育方法上,采用“線上 + 線下”模式:線下采用案例、情景教學,線上借助小程序、社交媒體互動,同時組織實踐活動,讓思政教育真正人腦入心。
三、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現狀與問題
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總體呈現出復雜的狀況。一方面,隨著國家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日益重視,各高校在這方面投入增多,教育內容和形式不斷豐富,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許多高校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多媒體教學等,提高了思政課程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仍有待提升。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上仍偏重理論知識的灌輸,而忽視與實踐的結合,導致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需求脫節。此外,部分教師的教學方式陳舊,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當,大學生自身的逆反心理、社會閱歷淺等問題,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和效果。
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雖取得一定成效,實效性有所增強,但在時代發展趨勢與學生思想動態快速變化的雙重挑戰下,仍暴露出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教育內容與方法創新不足成為突出問題。部分高校仍依賴“填鴨式”講授,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政策法規等內容生硬灌輸,忽視00后學生追求個性化、碎片化接收信息的特點。例如,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照本宣科,未結合網絡熱點、校園生活案例進行解讀,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此外,部分教師跨學科融合意識薄弱,未能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融人思政教育,使得教學與現實生活嚴重脫節。
實踐教育環節的薄弱制約了教育實效。理論聯系實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則,但部分高校的實踐教育存在形式化問題。一些紅色研學活動僅停留在參觀紀念館、拍照打卡層面,缺乏深度引導與反思環節;志愿服務活動多為臨時性安排,未形成長效機制。這種淺嘗輒止的實踐模式,難以讓學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理論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削弱了思政教育的感染力。
教育評價體系的不完善則使教育質量難以精準衡量。部分高校過度依賴閉卷考試成績、論文發表數量等量化指標,忽視學生日常行為表現、價值觀踐行等實質性內容。例如,對學生參與社區治理、公益活動等思政實踐缺乏系統記錄與評價,導致“高分低德”現象時有發生。片面的評價方式不僅無法真實反映教育實效性,而且難以為教學改進提供有效反饋。
四、新時代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策略
(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
在新時代背景下,著力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關鍵在于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這支隊伍不僅應具備堅定的政治立場、深厚的理論素養,還要有創新的教育理念和高效的教學方法。高校要嚴格選拔標準,確保每位教師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能夠全身心投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加大培訓力度,定期組織教師參加政治理論學習、教學技能培訓等活動,不斷提升其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要建立評價與激勵機制,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力;要定期開展教學研討會、經驗分享會等活動,促進隊伍成員之間的思想碰撞和智慧交流,引導他們共同探索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和新方法。
(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方法
在信息傳播加速、多元思潮碰撞的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動態呈現多元化、個性化特點,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逐漸難以滿足育人需求。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關鍵要從內容、方法、實踐等多維度進行創新突破。內容上,應緊密結合時代特征,融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等核心要素,同時注重歷史傳承與文化自信的培養。通過引入鮮活案例、典型事跡,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加貼近大學生的生活和思想實際,增強其吸引力和感染力。方法上,要摒棄傳統的灌輸式、說教式教育模式,積極探索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新型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如網絡教育平臺、虛擬現實技術等,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課內課外相呼應的立體化教學體系。同時,注重心理疏導與人文關懷,關注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變化,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潤物無聲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此外,還應加強實踐教育環節,通過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創新創業活動等,讓大學生在實踐中深化理論認知,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增強社會責任感。
(三)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在新時代背景下,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是提升教育實效性的關鍵環節。一是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舉辦豐富多彩的學術講座、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二是改善教學設施和學習條件,引入先進的教學技術和手段,如虛擬現實、互動式教學等,增強課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三是加強家校合作,共同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家長與學校形成教育合力,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心理健康,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四是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設,完善教育評價制度、隊伍建設制度、課程建設規范等,為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提供制度保障。
(四)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效機制
在新時代背景下,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效機制是提升其實效性的重要保障。一是建立健全教育制度體系,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和評價標準,為教育活動的有序開展提供有力保障。二是注重教育的實踐性和創新性,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和創新性的教育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貼近學生實際,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建立完善的反饋與評估機制,及時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對教育活動進行客觀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不斷調整和優化教育策略,確保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陳虎,李文華.新時代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析[J].大學,2021(28).
[2]王瑞敏.馬克思主義人學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D].太原:中北大學,2024.
責編:文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