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0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5)13-0164-0:
On Linguistic Landscape of Public Cultural Venues in Tianjin
- Taking Four Public Cultural Venues in Tianjin Cultural Center as Examples Yang Jing (Tianjin College,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Tianjin 300000)
Abstract:Linguisticsignage,asculturalcarrerofacity,playsanimplicitregulatoryoleinurbanimageconstructionandcultural diseminationBasedonPlaceSemioticsandtethee-dimensioalodeloflnguisticlandscapethisstudyanalyzesthlinguisticlandscapesofthefourpublicculturalvenuesinTianjinCulturalCenter.ThefndingsshowtattheighvisibiltandsalienceofChinseflect itsstrong linguistic power,fostering astrong senseof identityand asenseofcultural belonging amongcitizens.More than 50% of bilingual signs(Chinglis)jn’teatiol,witglisarilyieisdents;oea ardizatioandaccuracyequireimprovementtolitateaviuousccleofulturalexhangeFroteperspectiveofchangingdiences, urbandevelopmentnds,andculturaldissemination,thelinguisticlandscapesofpublicculturalvenuesnedcoordinatedplaingandde sign to enhance the city’s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Keywords:linguistic landscape;;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linguistic landscape;place semiotics;publiccultural venue
公共文化場館是開展城市文化生活的主要場所,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平臺,在豐富文化生活,傳播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軟實力,堅定文化自信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全球化及多元化發展趨勢背景下,作為我國重要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現代海洋城市,天津市的“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滿足城市文化需求。天津文化中心是天津市規模最大的公共文化設施,包括天津博物館、天津自然博物館、天津圖書館、天津美術館等,是彰顯城市人文素養及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場所,是宣傳天津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新時代現代化大都市建設背景下,這些公共文化場館見證了津城的歷史變遷和社會發展,反映著津城社會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對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影響力。本文,對天津公共文化場館語言景觀進行分析。
一、語言景觀研究
語言學家Landry和Bourhis提出了“語言景觀\"這一概念,即“某個屬地、地區或城市群的語言景觀是由公共路牌、廣告牌、街道名、地名、商鋪招牌以及政府建筑物公共標牌上的語言組成的”[1]。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社會、文化以及語言呈現出多元性和復雜性。語言景觀作為城市的重要象征符號,既反映一個城市的語言生態現狀及其社會文化語境,也展現城市文明的發展程度。語言標牌是語言景觀的物質載體,語言景觀研究關注的是公共領域中語言標牌,從語言使用狀況、語言政策、標牌參與者主體選擇等多個要素進行整體分析,探討公共空間的語言權勢、意識形態等。
我國城市中的語言景觀語碼以漢語為主,呈現出多語化、多模態化、多載體化、受眾多元化等新特征。多位學者就旅游景區、商業街區、歷史文化街區等公共空間的語言景觀進行了個案分析,較少關注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城市公共文化場館。公共文化場館利用其語言標牌為載體培育人文空間,兼顧城市文明建設及文化傳承的發展需求,是培養文化自信、擴大城市文化影響力的重要場所,是研究城市語言景觀的重要場域。
二、研究設計
2003年,RonScollon和SuzieWongScollon提出了“地理符號學”,以“場所中的話語”為研究對象,研究“話語如何在具體場所中表達意義”[2];其“場所符號學”解讀話語在物質世界具體場所中承載的含義,從語碼取向、字刻、置放三個維度,分析語言標牌中的語種布局方式、凸顯關系、材質等;語碼選擇及其所呈現的特點折射出的官方政策取向、權勢地位、身份認同、意識形態等問題。2010年,Trumper-Hecht提出語言景觀三維模型,將語言景觀參與者與語言景觀本體結合起來,分析三個維度,即實體維度,考察語言景觀在公共場所的分布現狀、規律及凸顯性;政治維度,即語言政策制定者對語言景觀構建的影響及所反映的社會意識形態;體驗維度,“語言使用者對語言景觀的態度、理解及接受度”[3]
筆者選擇天津文化中心的天津博物館、自然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作為研究對象,采用田野調查法,使用智能手機對上述場館可視的語言景觀進行記錄。按照Backhaus的“個體”計量法,“不論其大小,每一個標牌都作為一個分析單元”[4],將上述場館中具有可定義邊框內的語言標牌視作一個計量單位。語言標牌上呈現兩種語言認定為雙語標牌,呈現兩種以上語言的標牌視為多語標牌。同一個場館完全一樣的語言標牌只計人一次,文字不清晰、無文字內容的語言標牌不計人樣本。筆者于2024年1—4月進行采樣,刪除了內容重復的語言標牌,共獲得樣本2048張,通過Excel表格進行統計,運用場所符號學和語言景觀三維模型對語料進行分析。
三、天津文化中心4館的語言景觀現狀
天津文化中心4館語言景觀主要涉及以下幾類:公示語標牌、消防安全牌、樓層牌、宣傳牌、機構組織標牌、規章制度標牌、展品牌、餐飲娛樂標牌、講解服務標牌、文創標牌。根據標牌設立者的不同,語言景觀一般可分為官方標牌和私人標牌。官方標牌是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由官方機構或組織統一規劃設立的標牌,體現國家及地方政府的語言政策的執行情況,其設計、顏色、材質等方面進行規范化、標準化制作及管理,向大眾公開準確、權威可靠的信息。公共文化場館官方標牌實現信息共享,反映場館的相關職責及服務范圍。私人標牌是私人或企業設立的用于商業宣傳或個人用途的標牌,包括店名、廣告牌、海報等,用以傳播商業信息,體現制作者的個性與需求,其呈現形式更為多元化、立體化、形象化。語言景觀主要發揮信息和象征功能,各場館通過標牌提供的顯性信息功能,與受眾實現場館內信息共享,提高場館服務設施的功能性;通過語言的隱性象征功能,體現語言權勢和身份認同。本文基于場所符號學及語言景觀三維模型,分析4館語言景觀的語言使用現狀,探討其對城市形象、文化宣傳的影響。
(一)實體維度
實體維度借助場所符號學的語碼取向、字刻、置放三個維度考察語言標牌的實際語碼種類及分布情況,分析語言景觀的凸顯性。
1.語碼取向
語碼取向從語種組合和語碼排序兩個維度體現了標牌所處的社會語域及不同語碼的社會地位、語言權勢。受眾優先注意的語碼即是優勢語碼,具有凸顯性。語碼排序常見橫向、縱向、包圍式排列,優勢語碼通常出現在最上側(或頂部)最左側、中心位置。4館樣本中,中文單語標牌占 39.7% ,常見于告示牌、政府機構名稱、規章制度、臨時性指令指示、宣傳語等。標牌主要面向當地居民,選用中文語碼最為實用。雙語標牌中, 51.22% 是中英雙語標牌,其中英語為次要語碼,發揮輔助漢語的功能,服務津城外籍人士。全球化背景下,雙語標牌助力城市公共文化服務與國際接軌,宣傳天津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提升城市公共文化傳播力,展現城市的國際化發展。“中上英下”的排列 85.6% )符合現代人閱讀習慣,漢語為優勢語碼,凸顯其主導地位,與我國現行語言政策、語言規劃一致。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漢語的推廣與普及是我國的長期語言規劃。雙語標牌充分體現漢語的能見性,增強公眾對漢字的認同感,提升規范化使用漢語的意識。調研期間,天津美術館正展出一場關于意大利設計制造的展覽,中意雙語標牌(170個)呈現出“意上中下”“意左中右”的排列,從語碼取向看,意大利語處于優先語碼,用于傳遞此次展覽的主要信息,保留展覽的人文性、異域性和專業性,考慮到展覽受眾絕大多數是中國人,標牌的中文譯文起到輔助參觀者理解的功能。
2.字刻
字刻是指“有關標牌語言呈現方式的意義系統,包括字體、材質、累加、狀態變化等”[5]。字體是指語言文字的書寫方式,即各類字體及其尺寸、形狀、顏色等。書法體常見于公共文化場館的館名,如郭沫若先生為天津自然博物館題寫了館名。宋體、黑體、楷體、仿宋等常用于機構組織名牌,以白底紅字、白底黑字、鈦金黑字等顏色搭配。公示語標牌中警示、提示牌常用規整、嚴肅且粗壯的字體(如黑體、宋體等)。黑體筆畫粗壯,橫直均勻,突出醒目;宋體橫輕豎重,字形端正、剛勁有力,字體嚴肅醒目,用于警示、約束、提示公眾規范言行舉止。
材質是指標牌的物質載體,如金屬、非金屬材質(塑料、石材、玻璃、木質、紙張等),所選材質可呈現出永久性、持續性、暫時性、新近性等不同意義。4館中長久擺放的標牌多采用金屬或塑料材質,對于臨時的、新增標牌常出現紙質、布料材質。金屬標牌以鋁合金、不銹鋼為主,安裝輕便、氧化慢、平整性好、易清潔保養、實用性強,便于標準化制作;塑料材質常見亞克力,具有較高的耐候性和耐久性,加工可塑性大,可按需制作成各種形狀,易于維護;石材的肌理效果好,抗風化性強,常用青石、花崗石、大理石等,體現場館的歷史文化韻味;木質標牌給人以親近、回歸自然的感覺。作為城市文化地標的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其室外館名常用天然石材結合書法字體,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傳遞場館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紙質容易破損、臟污,持久度差。布料常選用無紡布、絹絲布等,立體感強,不怕折卷,給人溫馨與舒適的視覺體驗,常用于藝術性較強的海報。博物館、美術館設有臨時展覽,圖書館定期舉辦講座等活動,此類活動的宣傳牌(常見于入口處、一樓大廳、電梯附近)定期更新,常選用紙質、布料等材質,設計形式多樣,成本較低,適合短期使用。狀態變化是指標牌帶有燈光或背景燈光,通過燈光的亮滅改變意義,圖1中燈光亮起表示營業,燈光關閉表示暫停營業。
3.置放
置放是指標牌位置與周圍空間之間的相互關系,分為場景化、去語境化、越矩式置放。場景化置放指標牌位置與周圍空間構成指代關系。4館語言標牌以場景化放置為主,與對應的建筑、空間、物品形成指代關系(如乘梯須知、樓層牌、樓層平面圖)。樓層牌提供館內方位信息,提示、指示牌助力受眾館內暢行,機構組織名牌指出對應地點,展品牌向受眾介紹展品的背景信息,傳播其文化內涵。去語境化置放是指標牌始終以同一形式呈現,不受空間環境影響。室內場館的警示牌常見去語境化置放,設置在入口處、通道口等顯眼位置,警示受眾發現危險源。有關消防安全、法律法規及規章制度等宣傳牌多由官方機構設置,其位置與周圍空間未形成指代關系(如圖2),內容及形式較為統一,如“消防安全三提示”“爭做文明有禮天津人”“突發疾病怎么急救”等,用于引導公眾約束個人行為、維護公共利益。越矩式置放,是指標牌位置不合適或未經官方部門批準隨意放置。公共文化場館嚴格管理并及時維護標牌,此類置放較少出現。
圖2天津圖書館公共宣傳標牌

(二)政治維度
政治維度是指語言政策制定者的立場及意識形態對構建語言景觀的影響,即國家及地方語言政策如何塑造語言景觀。依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因公共服務需要,招牌、廣告、告示、標志牌等使用外國文字并同時使用中文的,應當使用規范漢字”。2004年,天津市出臺《天津市語言文字社會應用管理規定》,規定“公共服務行業的名稱牌、指示牌、標牌、說明書、宣傳材料、電子屏幕應使用規范漢字;公共場所的有關設施,需要使用外國文字的,應當同時使用規范漢字”。2021年天津市語委發布《天津市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若十舉措》,規范文化等多個領域的公共空間的語言文字規范化使用。
從語碼排列方式及凸顯性來看,天津文化中心4館樣本中漢語是優勢語碼,能見性較高;英語其次,其他語種較少出現。漢語的能見性、凸顯性較高符合上述語言政策,體現出漢語在城市公共文化場館語境中語言權勢較高。隨著全球化文明交流互鑒不斷深入,文化交流需要英語的輔助與支持,公共文化場館的標牌雙語化(中英)體現宏觀層面政府對公共文化場館的語言服務規劃,提升城市公共文化場館的功能性,滿足了外籍人士在津的語言需求,順應了現代化大都市的發展趨勢。
(三)體驗維度
體驗維度考察受眾對語言景觀的態度及接受度。筆者對4館140位參觀者進行問卷調查,普遍認同場館語言標牌以漢語為主,肯定了漢語在傳播城市文明、提升文化自信上發揮的關鍵作用。4館面向在津、來津的社會大眾開放,漢語標牌使我國國民在公共文化服務語境中更具話語權及身份認同感,使國民具有文化歸屬感和自豪感。中英雙語標牌能喚起在津外籍人士的身份認同感,體現城市的國際化程度、開放包容的城市精神。 59.29% 受訪者對雙語標牌的敏感度有所提升; 41.43% 認為雙語或多語標牌為外籍人士提供便利;超過 60% 受訪者認為雙語標牌有助于外籍人士了解天津百年發展歷程,塑造國際化城市形象;56.43% 認為有必要出臺標牌英文譯寫規范,減少英語使用錯誤。總體上,這4館的受訪者較為認同現有語言景觀。現有標牌語碼有限,仍有待完善,既要調整雙語或多語標牌的數量,又要保證雙語標牌的準確性和規范性,以滿足城市快速發展的實際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四、公共文化場館語言景觀管理及完善路徑
公共文化場館是中華文化傳播的重要場所,既要傳播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又要實現與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鑒,其語其語言景觀具有可及性、包容性、多樣性、可持續性。結合天津現代化大都市發展趨勢,可從以下方面完善語言景觀的設置與管理,助力打造津城核心區,傳播城市文化,建設活力魅力品質津城。
(一)加強語言景觀治理,重視語言景觀的規范性及嚴謹性
結合天津現代化大都市的發展需求及地方語言文字政策,科學地規劃語言景觀的語言使用。相關部門可聘請外語專家制定地方譯寫規范,促使語言景觀充分發揮其信息功能,定期維護場館內語言景觀,充分調動參觀者主動性,對現有語言景觀進行排查、反饋,以便于提升語言景觀質量,打造城市文明,促進城市語言環境的良性發展。
(二)強化語言景觀的地域性和文化性,提升語言景觀的文化內涵
公共文化場館語言景觀需平衡標準化與地域化,保護和挖掘其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結合場館受眾需要,可增強語言景觀的多樣化呈現,既要保持其審美性,又要實現其人文價值、經濟價值,展現天津的文化底蘊,實現文化認同感,又要將城市文化的歷史性與時代性發展結合起來,推進城市歷史文化的對外傳播,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城市文化話語體系。
(三)運用科技創新技術賦能語言景觀建設
城市發展趨于數字化、智能化,公共文化場館可借助數字媒體、AI體感交互設備等技術,突顯語言景觀多重屬性,增強參觀者與語言景觀的交互體驗,提升公共文化場館的語言景觀的服務水平,從語言景觀維度推進現代化大都市發展。
五、結語
天津文化中心4館的語言景觀現狀體現著公共文化服務中漢語具有極高的語言權勢,這不僅取決于官方語言政策,也由城市人口分布現狀決定。語言景觀的呈現形式直接影響受眾的認知與態度;受眾對語言景觀的感知與態度反映著受眾對地方語言政策的認可程度。公共文化場館語言標牌構建應充分考慮到城市發展需求、受眾群體變化、文化與語言的敏感性。目前,天津市以現代化大都市為目標進人高質量發展階段,公共文化場館面對多樣化受眾群體,其語言景觀建設需平衡多元文化、多語并存的語言生態,適應城市發展的整體規劃,提高語言景觀的規范性、包容性、適應性和便利性,進而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延續天津歷史文脈,突出“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多元并蓄”的文化底蘊,逐步形成“大氣、文雅、精致、有品位”的城市風格。
參考文獻:
[1]葛俊麗.語言與空間:語言景觀研究視角[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6(4):68-80,134.
[2]尚國文,趙守輝.語言景觀研究的視角、理論與方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4(2):214-223,320.
[3]閔杰.語言景觀三維分析模型調適:語言規劃的空間凸顯性案例研究[J].外文研究,2023(3):26-33,106.
[4]BACKHAUSP.Multilingualismin Tokyo:A Look into theLin-guisticLandscap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2006(1) :52-66.
[5]尚國文.語言景觀研究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23:83.
作者簡介:楊靜(1986—),女,漢族,山西忻州人,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學。
(責任編輯:王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