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數字技術與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下,新媒體直播已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方式,直播經濟作為數字經濟的關鍵構成,有力推動了產業結構與消費升級。其中,直播帶貨這一熱門領域,對主播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出了嚴苛要求。實踐結果表明:主播親切自然的語調、豐富生動的詞匯、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表達等語言行為特征,能有效激發消費者購買意愿[1。從產教融合視角來看,將直播業務需求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既能提升學生實際工作能力,亦有助于商科院校培養復合型人才,為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輸送專業人才,推動職業教育的社會價值。因此,新媒體直播語言能力培訓的研究兼具理論與實際應用價值,為高校人才培養提供實踐指導,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深度融合,助力社會經濟全面發展。
一、新媒體直播語言能力培訓的現狀
(一)產業需求脫節
培訓的實際應用性和與產業的緊密結合是提升培訓有效性的關鍵。目前,許多新媒體直播培訓課程停留在傳統的理論講解和基礎知識的傳授上,課程設計與實際的直播產業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實踐表明:語言作為生產要素的性質愈發凸顯,語言消費成為刺激經濟發展的新活力[2]。
(二)培訓師資短缺
直播行業要求現有的教師需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直播實踐經驗,才能真正地指導學生掌握必要的直播語言技巧。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直播語言的應用不僅僅局限在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傳播,語言的社會功能與發展進程對帶貨直播語體的語言規范性和風格辯證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帶貨直播語體需要從自發階段向自覺階段進一步發展[3]。
(三)語言表達能力不足
新媒體直播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媒介,新媒體直播具有鮮明的話語構建模式和語言特色,其語言表達技巧的重要性日益凸顯④。直播作為一種新型的交流方式,要求主播不僅要有清晰的發音和豐富的詞匯,還要掌握適當的語言表達技巧,如語調、情感等。此外,主播語言風格的說服力會導致消費者購買意愿的變化,進而影響直播過程中的產品銷量[5]。
(四)普通話水平不統一
不可否認的是,方言是我國獨特的鄉村文化符號和農戶普遍使用的信息傳播方式,但直播中方言對產品銷售存在顯著的雙刃劍效應[。主播以白話語言輸出產品相關內容,能夠使消費者產生更高的認知信任,進而促進其購買意愿的產生[。普通話作為全國通用語的地位不斷鞏固,但部分直播者的普通話水平和直播語言表達能力均參差不齊[8]。熟練運用語用理論及原則對直播中的信息傳遞效果起重要作用,能夠使消費者對營銷產品的印象更加深刻,從而達到顯著的經濟效果。
(五)應變能力表現欠缺
新媒體直播要求主播具備快速反應和應變的語言能力。網絡電商主播作為電商行業的排頭兵,形成了詼諧幽默、生動新穎、親切通俗的語言特點,但同時也出現了語音含混、語速過快、擇詞不當、語句冗雜等語言使用失范現象[10]。電商主播的語言表達與溝通技巧可以引導觀眾做出購買決策,對直播帶貨的銷售轉化率起著重要作用[11]。在新媒體環境下,既需要充分考慮學生個性表達的語言風格是否得到了有效訓練,還需要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即興互動語言表達能力[12]。
二、新媒體直播語言能力培訓路徑模式
(一)產教融合的培訓模式
1.校企合作是實現產教融合的有效路徑
產教融合作為一種創新的教育與產業結合的模式,能夠有效結合教育資源與實際工作需要,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高校與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開發課程體系和教學大綱,確保教學內容和實際工作要求緊密對接。
2.資源共享是提升培訓效果的重要保證
在產教融合模式下,企業的優質教學資源和行業資源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平臺與教育機構共享,如先進的直播技術、行業標準、真實的商業案例等。教育資源也可反哺企業,如優秀師資等,從而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共享。
3.實踐教學是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關鍵
通過企業提供的實際工作場景,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直播環境中進行語言能力的實際演練。實踐教學能夠增強學生的實戰經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評價反饋機制是保障培訓質量的有力措施
通過建立科學的評價標準和反饋機制,不僅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系統的評估,還可以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和培訓內容,確保培訓過程的動態優化和提升。
(二)生產性實訓的應用方式
1.模擬直播場景
生產性實訓的首要步驟是模擬真實的直播環境,讓學生在模擬的工作場景中獲得直觀的體驗。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擬不同的直播情境,如產品介紹、顧客互動等,提升學生理解直播中的各種語言使用場景和技巧。
2.實際操作與反思
學生在模擬練習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實際操作。包括使用專業的直播設備進行語言能力的實際演練,如鏡頭感的培養、語速控制等。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學生不斷反思和調整自己的語言表達,達到更佳的直播效果。
3.專業反饋與改進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每一步驟均需有專業人員的參與及指導。教師、行業專家或企業導師可以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給予學生專業的反饋,指出存在的問題,并提供改進建議。
4.案例分析與討論
為了讓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直播語言的細節與要點,
可以安排學生分析成功的直播案例,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了解如何在直播過程中進行有效的語言表達和溝通。
(三)真實商務環境的構建
1.設備和硬件的配置
新媒體直播活動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撐,如麥克風、攝像頭、照明設備、計算機設備等,要盡可能地接近實際的工作環境,減少學生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設備使用問題。
2.軟件環境的搭建
搭建一個與真實直播平臺操作界面類似的后臺管理系統,讓學生能夠實際操作,掌握直播流程的每一個環節,從內容的準備、直播的技術操作到直播的后期處理等。包括對直播相關法律、版權、商標等知識的介紹,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和職業操守。
3.實際案例的模擬
為了增強培訓的實用性和有效性,邀請業界專家或成功的直播帶貨主播進行現場教學或者實戰,學生能夠直觀地了解并學習實際操作技巧。設置模擬的商業挑戰和問題解決活動,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通過案例模擬,讓學生實現緊跟社交媒體環境中主持語言的親和化、互動化、多樣化和碎片化趨勢的目標[13]。
4.團隊合作與動態調整
真實商務環境的構建還應考慮團隊合作的環節。直播活動往往需要團隊的配合,因此有必要設置團隊合作的項目。真實商務環境的構建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需要緊跟行業的發展變化,確保培訓內容的時效性和適應性,使學生的學習成果能夠更好地轉化為實際工作能力。
三、新媒體直播語言能力培訓效果評估
(一)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
1.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是評估的核心指標之一,主要包括普通話的標準程度、詞匯的豐富性等。語言能力的評估需要通過模擬直播環境進行,如通過錄音、錄像等方式進行回放,由專業的語言老師進行評估。
2.情感表達
情感的傳遞是直播吸引觀眾的重要因素之一。情感表達的評估包括主播在直播中的情緒傳遞是否自然、是否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以及主播如何通過語言的語調、語速和停頓等來表達不同的情緒,通過觀察、評分和反饋來完成。
3.互動效果
互動效果的評估指標包括主播如何與觀眾進行有效的互動,包括對提問的響應、對評論的回應及時性和互動的深度等,通過直播間的觀眾反饋、互動數據統計等來進行評估。
4.專業知識掌握
主播的專業知識掌握程度是評估的一個重要方面。主播除了需要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還需對所直播的商品或服務有充分的了解,通過考核主播對專業知識的測試題目的回答情況進行評估。
5.應變能力
直播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各種突發情況,主播的應變能力是其專業素養的體現。應變能力的評估通過模擬直播中的突發情況,觀察主播的反應和處理方式。
(二)評估方法的選擇
1.定量評估
定量評估可以用來測量培訓效果的可量化指標,如直播過程中的語言準確性等。通過設計相應的調查問卷、收集數據并運用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可以得到培訓效果的具體數值和差異性。利用Python網絡爬蟲技術或專業直播分析軟件對特定時間段內直播分類數據進行分析,通過數據可視化技術,對最大熱度、平均熱度進行相關分析研究,從而直觀地展示出在特定時間段內觀看者對某種直播的喜愛程度[14]。
2.定性評估
定性評估則側重于對非數值化信息的收集與分析,它能夠提供對被評估活動的深入了解,包括對培訓過程中的參與者態度、情感反應等方面的洞察。通過觀察、訪談等方法,可以獲得深入的定性數據,為理解培訓的深層次影響提供支持。
為了保證評估結果的科學性和實用性,研究提倡將定量評估與定性評估相結合,即“混合方法”評估策略。
(三)評估結果的應用
1.評估結果改進培訓方案
評估結果可以用于改進培訓方案。通過對培訓過程中各項指標的綜合分析,能夠明確哪些環節成效顯著,哪些環節尚需改進。特別是在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直播腳本創作和鏡頭感等方面。
2.評估結果促進教學相長
評估結果應該及時反饋給學生,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進步和存在的不足。評估結果可促進教學資源整合和師資隊伍建設。評估結果為行業標準的建立提供實踐基礎,推動整個直播行業的專業化和標準化發展。
結語
通過對基于產教融合的新媒體直播語言能力培訓方法的深入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結論:首先,采用產教融合的培訓模式、生產性實訓的應用方式以及構建真實商務環境的新媒體直播語言能力培訓路徑,有助于提高商科院校人才的商務語言能力培訓水平和學生的就業能力;其次,研究通過構建涵蓋語言能力、情感表達、互動效果、專業知識掌握、應變能力和觀眾滿意度的評估指標體系,采用“混合方法”評估策略,將評估結果用于反饋學生、改進培訓方案以及促進教學相長;最后,未來應借助AI技術的強大賦能,深度探索其在直播語言培訓中的創新應用,智能分析學習者的學習進度和特點,精準推送個性化學習內容,豐富虛擬主播和互動場景模擬,全方位優化直播語言的培訓效果和應用體驗。
本文系1.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2023年校級科研項自《基于產教融合的新媒體直播語言能力培訓方法研究》(項目編號:GSB2023009);2.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專項課題《產教融合視域下創新創業指導教師團隊“微謀虛擬教研室”建設模式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3ZJY1453)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1]龔婷,周瑞芳,鄭明貴.帶貨主播語言行為特征與消費者購
買意愿關系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2,(18):57-60.
[2]王宇波,潘丹婷.直播帶貨中的多模態語言互動[J].語言戰
略研究,2022,7(03):34-46.
[3]王永,王博涵.帶貨直播語體特征論[J].中國廣播電視學
刊,2022,(05):33-36.
[4]李歌朗.網絡直播主持人的語言規范化研究[J].黑河學院學
報,2022,13(10):143-145+148.
[5]李剛,張倩莎.電商直播情境下語言運用特征對產品銷量的
影響機制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22,(12):77-80.
[6]楊強,霍佳樂,魯藝,等.鄉音的力量一鄉村振興
背景下方言直播對農產品銷售的雙刃劍效應[J].南開管理評
論,2024,27(07):49-62.
[7]楊宇芹.直播內容和語言風格的交互對消費者購買意愿的
影響機制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24.
[8]孫夢園.網絡直播語境下帶貨主播語言表達研究[J].西部廣
播電視,2023,44(15):66-68.
[9]王威.新媒體視域下的語用策略研究一以直播帶貨為例
[J].漢字文化,2021,(07):12-13+20.
[10]李杰.電商直播情境下主播語言的規范性研究[J].西部廣
播電視,2024,45(09):165-168.
[11]顧元元.電商主播的語言表達[J].文化產業,2024,(10):76-78
[12]王睿.“新媒體語言表達”實驗課線上教學模式的探索
[J].中國地市報人,2023,(11):87-89.
[13]劉躍.播音主持語言表達在社交媒體平臺的應用及影響[J]
聲屏世界,2024,(22):51-53.
[14]裴瑞,李海連.基于Python爬蟲的斗魚直播熱度分類可視
化分析[J].山西電子技術,2024,(06):73-76(作者單位:1.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2.北京臻景文化
旅游有限公司)(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