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經濟全球化與“一帶一路”倡議持續推進的時代背景下,對具備國際視野與專業技能的復合型技術人才需求急劇增長,跨境電商、國際工程等領域對“語言 + 專業”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2019年啟動的“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簡稱“雙高計劃\",作為職業教育領域的“雙一流”工程,明確將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創新服務平臺作為核心目標。教育部《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一2023年)》中強調繼續推動“三教”改革進程,其中教師素質提升,優化“雙師型”教師能力結構被放在了首位。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外語教師教學創新能力的提升已成為對接產業需求、深化產教融合的關鍵突破口。
一“雙高計劃”對高職院校外語教師教學創新能力的要求與現狀分析
(一)“雙高計劃”的核心要求
“雙高計劃”圍繞“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建設目標,對高職教師隊伍提出三大核心要求,旨在打造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其具體內涵與能力指標,見表1。
(二)高職院校外語教師教學創新能力現狀
1.教學理念與目標創新不足
課題組對全國156所高職院校進行的問卷調研,調研數據顯示, 68.3% 的外語教師仍“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為主,教學中側重語言知識的灌輸,缺乏“語言 + 職業”的跨界教學思維。在課程思政融入方面,僅有 12.6% 的教師能夠系統挖掘外語課程中的德育元素,將思政教育與語言教學有機結合。
2.教學方法與內容創新滯后
調研數據顯示,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傳統講授法占比高達 75% 以上,項目式教學、情景模擬等實踐教學方法應用不足。教學內容與行業需求嚴重脫節,以跨境電商、國際物流等新業態為背景的教學內容覆蓋率不足 30% ,且教材更新周期平均長達5年,遠滯后于產業發展速度[1]。以國際貿易專業為例,現行教材中關于RCEP規則應用的內容覆蓋率僅為 18% ,導致學生在職業場景下的語言應用能力薄弱。
3.技術融合與資源開發能力薄弱
在智慧教學平臺應用方面,多數教師僅停留在使用PPT等基礎工具上,對AI語音評測、智能翻譯、虛擬仿真對話等先進技術工具的應用率不足 15‰ 某東部沿海高職院校的調研數據顯示,其外語教師中僅有 8% 能熟練使用AI作文批改系統,未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教學創新中的作用。

4.校企協同教學創新機制缺失
調研數據表明, 62.4% 的外語教師缺乏連續3個月以上的行業企業實踐經驗,企業實踐經歷不足直接影響教學內容的實用性與創新性。此外,校企合作多停留在簡單的學生實習層面,與企業共同開發課程、開展項目化教學的案例較少,未能形成“教學一實踐一創新”的良性循環[2]。
二、高職院校外語教師教學創新能力提升的制約因素
(一)政策與制度層面
學校層面缺乏針對外語教師教學創新的專項激勵政策,創新成果在職稱評審、績效考核中的權重較低。某“雙高計劃”建設單位的職稱評審文件顯示,教學創新成果在高級職稱評審中的賦分僅占 5% ,導致教師創新動力不足。在“雙高計劃”建設資源分配中,外語學科往往處于劣勢地位,教學創新專項經費僅占總經費的 8.3% ,難以支撐創新項目的開展。
(二)培訓與發展層面
現有教師培訓多側重于語言知識更新,針對“職業教育教學法”“技術融合創新”等方面的專題培訓較少。培訓形式以短期講座為主,缺乏“理論學習一實踐應用一反思改進”的閉環培養體系。如某省高職師資培訓基地的課程安排顯示,其外語教師培訓中職業教育教學法相關內容僅占 12% ,教師難以將培訓所學有效轉化為實際教學創新能力。
(三)評價與反饋層面
教學評價體系仍以學生考試成績為主要依據,對教學創新方法、跨學科融合教學等方面的評價指標缺失[3]。同時,缺乏動態反饋機制,教師無法及時獲取教學創新效果的系統性診斷與改進建議。某高職院校的教學評價表顯示,其外語課程評價中創新性指標僅占 8% ,不利于教學創新的持續優化。
(四)教師自身層面
部分教師受傳統教學模式影響較深,創新意愿不足,對職業教育改革的認同感較低。調研顯示, 19.5% 的外語教師明確表示“不愿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此外,跨學科知識儲備不足,尤其缺乏對所教專業 (如國際貿易、智能制造等)的行業知識了解,限制了教學創新的深度與廣度。
三、“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外語教師教學創新能力提升路徑
(一)構建政策保障體系,激發創新動力
1.完善制度設計
學校應制定《外語教師教學創新能力提升專項方案》,將教學創新能力納入教師績效考核核心指標,權重不低于30‰ 設立“教學創新基金”,每年按學校教學經費的 5% 劃撥專項經費,支持外語教師開展校本教材開發、智慧課堂建設、教學模式創新等實踐項目[4]。建立創新項目全過程管理機制,從項目申報、實施到驗收進行規范化管理。如深圳職業技術大學設立的“教學創新特區”,通過專項制度設計使教師創新參與率提升至 85‰
2.優化職稱評審機制
在職稱評審中增設“教學創新”加分項,對獲得省級以上教學能力比賽獎項、開發創新課程、取得教學相關專利成果的教師給予傾斜。建立“雙軌制”晉升通道,允許教學創新成果突出的教師通過“教學創新型”路徑申報高級職稱,打破傳統科研主導的晉升模式。某省教育廳2023年職稱改革文件顯示,采用雙軌制后,高職外語教師中教學創新型高級職稱獲得者占比從 12% 提升至 31‰
(二)創新培訓體系,提升專業素養
1.分層分類培訓模式
為助力教師成長,打造高質量教師隊伍,對外語教師進行分層培訓:
針對入職3年內的新手教師,目標群體聚焦于這一階段的新入職人員。培訓內容涵蓋職業教育教學法基礎,助其掌握教學基本方法;提升其信息技術運用能力,使其初步學會課程設計。
對于教齡3一10年的骨干教師,著重培訓項目化教學設計,以適應現代教學需求;校企協同創新實踐,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交流;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探索多元教學模式。
教齡10年以上的專業帶頭人,培訓內容為教學創新團隊建設,引領團隊發展;前沿教育技術應用,掌握最新教育技術;采用出國深造學習與產學研合作項目的方式,掌握國際職業教育理念,拓寬國際視野。
2.深化“產教融合”培訓
邀請行業專家擔任“產業教授”,定期開展“行業需求與教學創新”專題講座,組織教師參與企業真實項目,推動教學內容與產業需求的深度對接,提升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
(三)強化校企協同,拓展創新場景
1.共建教學創新團隊
組建由外語教師、企業培訓師、專業教師構成的“跨界教學團隊”,共同開發“語言 + 職業”模塊化課程[5]。以真實企業項目為載體,如承接外貿企業的英文標書翻譯、涉外項目溝通培訓、國際商務談判模擬等。將企業項目轉化為教學案例,實現教學內容與企業實際需求的有機融合。建立校企聯合備課、授課機制,定期開展教學研討活動。
2.開展“現代學徒制”教學創新
在國際貿易、旅游管理、國際商務等專業中推行“外語教師 + 企業導師”雙導師制,共同設計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項目。建立“企業課堂”,定期組織學生到企業開展沉浸式語言實踐,教師同步參與企業真實業務場景教學,提升學生職業場景下的語言應用能力與實踐技能。
(四)重構評價機制,引導創新方向
1.建立多元評價指標
構建包含“教學方法創新”“技術融合創新”“校企協同創新”“教學效果評價”等維度的多元評價指標體系。具體涵蓋項目化教學、情景模擬等創新教學方法的應用頻率與效果,智慧教學平臺、虛擬仿真資源等技術工具的使用情況,企業項目轉化教學案例數量,以及學生職業場景中的語言應用能力等評價內容。
2.構建“三維”反饋機制
建立學生、同行、企業“三維”反饋機制。通過創新教學效果問卷調查、學習成果展示、課堂觀察等方式收集學生對創新教學方法的接受度與學習體驗;組織跨專業聽課評課活動,促進教師間的經驗交流與分享;邀請企業參與教學質量評估,重點考核學生在職業場景中的語言應用能力,為教學創新提供多維度的改進建議。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反饋數據進行整合與分析,形成教師教學創新能力診斷報告。
(五)推動技術賦能,拓展創新空間
1.建設智慧教學環境
升級校園外語智慧教學平臺,集成AI語音評測、智能翻譯、虛擬仿真對話、學習分析等功能,支持教師開展個性化教學創新。開發“外語 + 專業”虛擬實訓資源,如跨境電商談判虛擬場景、國際工程現場翻譯模擬系統、涉外商務會議仿真平臺等,為學生提供沉浸式學習體驗[。
2.開展技術創新專項培訓
定期組織“教育技術工作坊”,培訓內容涵蓋微課設計與制作、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施、學習數據分析與教學優化、AI教學工具應用等。鼓勵教師參加在線課程學習,獲取相關技術認證,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設立技術創新獎勵基金,對在教育技術應用方面表現突出的教師給予獎勵。
3.推動“數字資源”共建共享
聯合區域內高職院校成立“外語教學數字資源聯盟”共同開發模塊化、可重構的教學資源庫。建立資源共享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將創新教學資源(如微課、案例庫、虛擬仿真資源等)上傳至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實現優質資源的共建共享與輻射推廣。制定資源建設標準與評價體系,確保資源質量。
結語
本研究基于“雙高計劃”建設要求,系統分析了高職院校外語教師教學創新能力的現狀、制約因素,從政策保障、培訓體系、校企協同、評價機制、技術賦能5個維度構建了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提升路徑,并提出實施保障與預期成效。研究表明,提升外語教師教學創新能力需打破傳統教學思維局限,通過制度創新激發教師內生動力,通過分層分類培訓提升專業素養,通過深化校企協同拓展實踐場景,通過多元評價引導創新方向,通過技術賦能提升創新效能,實現“五位一體”的協同發展。為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教師教學創新能力重構和職業外語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更精準的理論與實踐指導。
本文系2023年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課題《基于“雙高計劃”建設的高職院校外語教師教學創新能力提升路徑研究》(課題編號:Gfy23-5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李雅靜.基于CLIL理念探索“雙高”建設背景下高職英語教師能力發展策略[J].校園英語,2021,(05):76-77.
[2]張蕾.“雙高”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英語教學創新改革路徑研究[J].校園英語,2021,(40):88-89.
[3]唐紫微.“雙高計劃”背景下新時代高職院校文化育人路徑創新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1,5(34):36-39.
[4]王莉:“雙高”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英語教師隊伍建設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22,(10):50-51.
[5]方芳.“雙高”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雙語教學能力提升實踐探究—以九江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23,(29):106-109.
[6]魏會廷.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背景下智慧教學體系構建研究[J].公關世界,2023,(14):118-120.
(作者單位: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