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圖像從原本依附于文本的附屬品轉變為獨立的表意系統,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和獲取知識的方式。在此背景下,作為審美教育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美術鑒賞教育亟須突破傳統資源開發模式的局限,基于圖像轉向理論重構教育資源開發策略,既使美術鑒賞教育更能適應新時代需求,又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與鑒賞能力。
一、基于圖像轉向理論開發美術鑒賞教育資源的意義
(一)推動視覺文化教育革新
圖像轉向理論深刻揭示了圖像在當代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對人們認知方式產生的影響。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隨著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的興起,圖像化傳播已成為信息傳遞的主要形式,視覺符號正在重塑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知識獲取模式。傳統的美術鑒賞教育過于強調理論闡釋,過于依賴文本闡釋,忽視了學生的視覺感受,這種教學方式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基于圖像轉向理論的美術教育資源創新,充分利用動態影像、VR全景展示、AR互動疊加等數字技術,不僅實現了藝術作品的立體化呈現,更構建了開放式的圖像解讀空間。這種強調多感官參與的教學模式,既契合了當前學生以視覺思維為主導的認知特征,又通過構建虛實結合的沉浸式環境,使學生在身臨其境的審美體驗中深化對藝術作品的理解,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藝術素養。
(二)突破傳統美術鑒賞教育的局限性
傳統美術鑒賞教育往往受限于兩個方面,一是以藝術史時間軸為脈絡的風格與技法分析,二是對作品社會背景的靜態闡釋。這種模式雖奠定了學生的基礎認知,但容易將圖像固化為封閉的審美對象,忽視其作為文化實踐產物的動態意義。圖像轉向理論強調圖像的“能動性”,即圖像不僅是藝術家的創造物,更在傳播中不斷產生新的解讀。因此,基于圖像轉向理論開發美術鑒賞教育資源,能夠打破傳統美術鑒賞教育“作者一作品一受眾”的線性邏輯,引人跨學科視角,如通過符號學分析圖像隱喻、通過心理學研究視覺感知如何影響認知。同時,基于圖像轉向理論開發美術鑒賞教育資源還能促進學生對比歷史圖像與當代視覺文化,發現圖像意義的流動性與多義性,進一步提高其藝術鑒賞能力。
二、基于圖像轉向理論開發美術鑒賞教育資源面臨的問題
(一)本土資源挖掘碎片化
在圖像轉向理論視角下,本土美術資源的系統性開發是實現文化傳承與審美教育協同發展的重要環節。但在當前的教育實踐中,由于開發理念落后、學科整合不足,本土資源挖掘表現出鮮明的碎片化特征。本土美術資源是地域文化的視覺表現形式之一,承載著當地的歷史記憶,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但在實際開發本土美術資源時,許多教師依舊按照傳統的素材收集方法,僅依靠圖像采集、實物拍攝等方式獲取資源,這種資源開發方式無法將不同類型的本土美術資源進行整合,難以構成具有邏輯關聯的教育資源體系。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看,這種碎片化的資源輸入無法激活學生頭腦中的圖式建構,從而阻礙學生對本土美術資源整體性認知框架的建立。
(二)技術與教育融合表面化
在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生成式AI、VR等新興技術本應成為推動美術鑒賞教育革新的重要動力。但當前的技術與教育融合仍停留在淺層次的“形式疊加”階段。這一困境的根源在于教師對技術教育屬性的認知偏差,以及技術應用與教學目標的脫節。例如,大部分教師僅把生成式AI視為替代傳統素材制作的圖像生成工具,缺乏對技術應用與教學內容深度融合的系統設計,導致技術未能得到充分應用。又如,教師即便運用VR技術營造了沉浸式的藝術欣賞環境,但教學實踐仍停留在虛擬展館瀏覽等淺層次互動,未能圍繞教學目的設計探究式或協作式的學習任務。這種表面化的技術應用既浪費了教育資源,又阻礙了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和數字素養的提升。
(三)文化闡釋淺層化
美術作品是文化的視覺敘事載體,鑒賞美術作品時應包含形式分析與文化解碼兩個方面。然而,當下部分教師對美術作品文化內涵認識不足、闡釋方法單一,美術鑒賞教育資源開發停留在形式分析層面,表現出鮮明的文化闡釋淺層化特征,這不僅影響了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深層理解,也不利于其文化素養的提升。具體而言,在跨學科闡釋方面,多數教師僅局限于教材固有的解讀框架,未能整合藝術史、社會學、人類學等多元學科視角,跨學科闡釋能力仍有欠缺。
三、基于圖像轉向理論開發美術鑒賞教育資源的策略
(一)系統化資源整合策略
從系統論角度看,教育資源開發是以教育目標為中心,遵循整體性、層次性和關聯性的基本原則,有機整合碎片化資源的過程,在美術鑒賞教育中,只有將本土美術資源進行系統整合,才能充分實現其教育價值。因此,教師應對本地美術資源進行全面普查,通過田野調查、文獻研究等方式,對本地的民間工藝、傳統繪畫等本土美術資源進行搜集整理。依照歷史脈絡、藝術門類等維度分層構建資源框架,以圖像的形式進行呈現,并按照學生認知發展規律,規劃階梯式教學內容,將碎片化資源整理成邏輯嚴謹、層次清晰的教育資源體系,促進美育效能的提升。
以傳統剪紙藝術教學為例,這一策略可具體分為三個層次:在藝術感知階段,教師可選取造型簡單、色彩鮮艷的十二生肖剪紙制作動畫短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配合“剪紙拼圖”等互動游戲,培養其初步的審美感知能力。在技法探究階段,通過慢動作視頻拆解和3D模型演示等方式,深入解析團花剪紙、對稱剪紙等復雜技法的制作工藝;組織“地域剪紙技法對比”活動,提升學生的技法分析能力。在文化傳承層面,引導學生開展“剪紙與地域文化”主題調研,通過實地考察民俗活動中剪紙的應用、采訪非遺傳承人等實踐活動,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繼而開展“剪紙創新設計”,鼓勵學生融人現代元素進行創作,實現傳統藝術的創造性轉化。這種循序漸進的教學設計,既保證了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又兼顧了文化傳承的深度與廣度
(二)教育與技術深度融合策略
在教育技術學中,“技術賦能教育”已成為推動教育革新的核心命題,其中,教育與技術深度融合策略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根基,強調學生在數字化環境中的知識體系構建,旨在把技術融入教學全過程。隨著AI和VR等現代技術的飛速發展,美術鑒賞教育正從傳統“老師講授一學生被動接受”的單向教學方式,向“學生主動探究一技術智能輔助”的雙向互動模式轉變。在教學設計層面,教師可依托AI的圖像處理能力實現藝術作品的智能解析與教學素材的自動生成;在學習實施環節,教師可借助智能算法為學生制訂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在教學評價階段,教師通過數據分析實現學習效果的精準評估。這種系統化、多維度的融合策略,為技術與美術鑒賞教育的深度整合提供了實踐框架,也為提升教學質量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開辟了新路徑。
以印象派繪畫鑒賞教學為例,在帶領學生鑒賞莫奈《睡蓮》系列作品時,教師可以先用AI圖像分析工具對作品進行智能解讀,系統自動識別畫面中色彩譜系及其占比分布,量化分析明度與飽和度的漸變規律;通過算法解析構圖特征,包括視覺焦點分布、視線引導線條等要素,生成可視化分析報告。在課堂上,教師可引導學生將數據分析結果與主觀審美體驗進行對比研討,通過對“色彩與光影如何營造夢幻意境”等話題的集體探究,實現理性分析與感性認知的有機融合,從而深化學生對印象派藝術特質的理解。在個性化教學方面,教師可以利用AI采集學生的學習行為數據,如作品觀賞時長、問題分析深度、創作風格偏好等,據此創建學生個性化學習畫像,并按照畫像為學生推送適配的學習資源,如為偏好抽象藝術的學生推薦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等藝術家的解析資料,為偏好寫實風格的學生匹配達·芬奇、倫勃朗等大師的技法課程,實現因材施教。
(三)文化闡釋重構策略
美術鑒賞教育中的文化闡釋重構策略,致力于超越對作品的淺表化解讀,通過歷史縱深與多元視域的融合,深人挖掘和重構美術作品蘊含的文化意義。這一策略以多維度闡釋和文化再生產為路徑,在傳統美術文化與現代生活之間建立意義聯結,既實現了文化內涵的深度詮釋,又推動其創新性發展。
以宋代山水畫鑒賞教學為例。教師可采用多維闡釋框架,從歷史學角度剖析宋代“重文輕武”的政策和商品經濟繁榮對繪畫風格的影響,讓學生了解宋代畫作水墨淡雅、意境深遠的藝術特點;從社會學角度分析“漁樵問答”“隱士泛舟”等題材背后的社會狀態;從文化學角度出發,研究“比德”思想對創作的影響;從哲學角度讓學生思索山水畫中留白技法體現出的辯證思維。這種立體化的闡釋方式,能幫助學生從不同層面理解宋代山水畫的精神內核與文化價值。
四、結語
隨著視覺文化的興起、數字技術的普及,美術鑒賞教育資源開發成為教育革新的重要命題。本文系統論證了基于圖像轉向理論的美術鑒賞教育資源開發方案的可行性與有效性,針對本土美術資源開發碎片化現象,提出了系統化的資源整合方案;提出應通過邏輯化、層次化資源體系構建,將民間工藝、傳統繪畫等分散資源關聯整合,打破資源壁壘,重塑文化的連貫性與完整性;提出教育與技術深度融合策略,突破傳統美術鑒賞靜態展示的局限性,創建動態交互的沉浸式學習環境,既能夠實現教學模式的數字化轉型,又能夠促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者變成主動探尋者,為美術鑒賞教育注入新的發展動力,為新時代美育改革提供可資參照的實踐途徑。
參考文獻:
[1]康寧.“圖像轉向”視野下美術鑒賞課例跨學科教學的實踐研究[J].成功密碼,2024(07):73-74+95
[2]余曉寶,吳曉群.民間美術教育資源云體系研究[J].美與時代(上),2020(11):52-54.
[3]海棠.現代美術教育文化轉向與人文追求——評《美術教育發展理論與方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18):218.
[4]姜薇薇.基于圖像學的高校美術學教學改革分析[J].美與時代(中),2024(10):92-94.
[5]張紅蕓.從形式到觀念:潘諾夫斯基的藝術圖像學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9.
[6]葉瑞鈴.核心素養視域下圖像學引入初中美術欣賞課運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4(24):177-179.
[7]劉顏.圖像學視域下的高中美術鑒賞教學應用分析[J].大眾文藝,2024(15):187-189.
[8]姚麗彬.圖像學視角下工筆花鳥畫創作的新嘗試[J].書畫世界,2024(07):30-34.
[9]孫青春.高中美術鑒賞課中圖像識讀素養培養策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24.
[10]盧百菡.圖像學視域下朱仙鎮木版年畫文創設計研究[J].上海包裝,2024(07):61-63.
[11]藍燕珊.基于圖像學的初中美術“欣賞·評述”領域教學實踐探索[D].廣東技術師范大學,2023.
[12]孫式嫻.圖像學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北極光,2020(01):35-37.
[13]唐晨怡.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美術鑒賞課“圖像轉向”的實踐研究——以“有生命的石頭”的教學為例[J].教育界,2023(02):119-121.
[14]章思斯.小學信息科技和美術融合教學模式探究——以“像素畫和圖像編碼”為例[J].教師博覽,2024(36):64-66.
[15]吳文娟.美術鑒賞中圖像識讀素養的培養策略研究[J].人像攝影,2025(06):231-232.
(作者簡介:韓裕民,男,本科,常州市武進區橫山橋高級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跨學科美術)
(責任編輯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