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修訂后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要求強化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責任落實,進一步擰緊黨政機關帶頭過緊日子的制度螺栓,對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續深化糾治“四風”具有重要意義。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鋪張浪費、奢靡享樂,看似是個人修養上的小事小節,實則與家道起落甚至國運興衰密切相關。貪圖享樂、奢侈浪費,會消磨意志斗志、淡化理想信念,還會助長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奢靡之風更容易把黨與群眾隔離開來。因此,我們黨要增強文化自信,就要弘揚包括勤儉節約在內的優秀傳統美德,過緊日子自然是其中應有之義。
毛澤東同志曾說:“沒有條件講究的時候不講究,這一條好做到。經濟發展了,有條件講究仍然約束自己不講究,這一條難做到。共產黨人就是要做難做到的事。”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不論我們國家發展到什么水平,不論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艱苦樸素、崇儉尚廉,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從紅米飯、南瓜湯的樂觀豁達,到小米加步槍的“興國之光”;從建設時期“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的自力更生,到新時代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的作風建設:我們黨始終秉持“勤儉是吾宗”的思想,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姓過好日子。這是我們黨的宗旨和性質所決定的。”黨政機關堅持過、帶頭過緊日子,把更多資金用在支持高質量發展和民生事業上,正是要讓有限財力發揮出最大的社會效益、民生效益。用“緊日子”換取“好日子”,用“三公”經費的“減法”助力民生福祉的“加法”,讓人民共享更多改革發展成果。政府以自己的“緊”,換來了群眾的“好”,自然得到群眾的認同、贊賞和擁護。
“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余。”節用是手段,裕民是目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和政府帶頭過緊日子,目的是為老百
政府過“緊日子”,是為了讓人民過“好日子”。堅持過緊日子,要在各項支出上做到錙銖必較、精打細算,減少、壓縮不必要的公務活動。“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亂花;公權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新修訂的《條例》就加強黨政機關經費使用管理,完善政府采購監管辦法,優化政府投資方向和結構,從嚴從緊管理黨政機關國內差旅活動、因公臨時出國(境)活動、公務接待活動、公務用車、會議活動、辦公用房,強化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提出了更高標準、更嚴要求。各級黨政機關、國有企業要嚴格抓好過緊日子各項制度落實,勤儉辦一切事業,從嚴從簡、精打細算,強化約束、嚴控支出,把有限的財政資金使用在刀刃上,騰出更多的資金用于發展所需、民生所盼。
風清則氣正,氣正則心齊,心齊則事成。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堅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從節約一張紙、一度電、一滴水做起,樹立節約觀念、儉樸意識,節約集約使用資金資源,把過“緊日子”的思想落實到日常工作生活全過程,以優良黨風政風引領社風民風,進一步營造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