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讓我們看到未來社會對人的發展需求,一個學生如何學會學習、如何學會在現實的生活中解決真實問題,就顯得格外重要。
多年來,我們一直習慣以“學會”作為學習目標。“學會”更多地指向結果、知識和技能,多以“接受”為主要的知識存儲形式,表現為對具體知識和技能的記憶與簡單應用,更傾向于關注“是什么”和“怎么做”,“學會”往往是現學現用,這不利于兒童遷移知識和經驗解決新問題。
隨著時代的發展,“學會學習”得到了充分的重視。“會學”指向的是過程和思維,是通過主動探索,實現學習的遷移與創新。它讓學生通過提問、實踐、反思等理解學習的原理和本質,重視“為何”和“如何”;通過類比遷移構建知識網絡,促進聯結;通過轉化從未知走向已知;通過遷移解決生活中的復雜問題。
當我們強調“學會學習”時,一定有教師會問:難道學會就不重要了嗎?當然不是。“會學”和“學會”是學生學習的不同階段和樣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促進學生會學呢?
走進生活,在真實場域中學會學習。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在兒童完成挑戰性的任務中,逐步學會數學地思考,發現和得出數學的結論,感受數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培養兒童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和意識。
整體把握,在建立關聯中學會學習。根據核心知識擁有的本質屬性和相同的邏輯關系,確定好每個知識系統的學習主題,找準關鍵能力培育的“發力點”,引發兒童深度思考與主動探究,促進兒童思維進階發展,逐步實現深度學習。
自主探索,在經驗積累中學會學習。兒童只有親自參加活動,在操作活動中不斷地積累感性材料,才能發展他們的觀察、驗證、推理概括等能力。課堂上,教師要給足學生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和諧寬松的環境下滿懷信心地參與數學實驗活動,使他們的雙手閃爍出創造性思維的光芒。
質疑問難,在深度思考中學會學習。兒童經歷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又是生成問題的過程,教師要讓兒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問題,用由淺入深的“問題串”,激勵兒童在“問題串”中深度思考,用由表及里環環相扣的問題,使他們的思維得到延伸。
學科融合,在綜合創新中學會學習。教師要打破學科壁壘,站在育人的高度進行教學,使兒童不被單一學科的知識體系束縛,能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真問題,培育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學會學習是人終身發展的需要。會學習的人注重追問原因,善于思考與質疑;會學習的人注重事物聯系,善于在把握整體結構中產生聯想;會學習的人不墨守成規,善于在自主實踐中想象和創造。從“關注學會”升級到“關注會學”是每位教師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