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班幼兒執著地邀請園長“品嘗”一份用紅樹葉制成的“紅燒魚”,并像小大人般糾正著“吃魚要用筷子,記得吐刺”時,一場關于教育本質的故事由此生發。
作為園長,日常巡班是我的重要工作,因為可以及時捕捉和調整教育現場的各種問題,如教師執教能力、幼兒游戲表現、材料投放情況等,以此提升幼兒園保教質量,確保幼兒健康發展。
一、一條沒吃完的“紅燒魚”
周二,我一如既往地進入班級,看到孩子們活力四射的游戲現場,真切地感受到了各班在日常教育中的獨特氛圍。我走進?。?)班,與孩子們熱情地打招呼,他們笑盈盈地沖我禮貌問候。這時,睿睿拉著我的手,請我到他的“小餐館”做客,并熱情地邀請我品嘗他制作的美食—一碗用五片紅色樹葉做的“紅燒魚”。我蹲下身,靠近那碗“紅燒魚”,迫不及待地用手抓起一片樹葉假裝往嘴里送,還不停地說“好吃、好吃”,一片連著一片津津有味地“吃”。他并沒有因為我的積極配合而高興,而是一臉嚴肅,略帶迷惑地看著我。我以為是自己的表演不到位,立馬又賣力重新“吃魚”。睿睿剛想開口,辦公室主任急急忙忙來找我,我只能拍拍睿睿的小臉,笑了笑,丟下一句“我以后再來吃”便匆匆離開。因為當天事務繁忙,我并沒有特別在意那條吃了一半的“魚”,更沒有細細品味我離開時睿睿眼睛里的內容,當時的我也許已經忘記了“吃魚”游戲。
過了兩天,我帶著來自舟山、桐廬的園長們走進小(2)班,觀摩幼兒的游戲現場,她們驚訝于孩子游戲的自主能力和游戲材料的自然生態化。正當我滔滔不絕地介紹時,睿睿向我走了過來,同樣端著那五片紅樹葉制成的“紅燒魚”,抬頭對我說:“周老師,我一直在等你,請你吃紅燒魚?!眳⒂^的園長們好奇地注視著我,我迅速蹲下身,準備用手去抓“魚”吃。這次,睿睿直接用他拿著筷子的右手擋住了我的手,很認真地說:“你要用筷子,吃魚要用筷子,你上次就沒用?!闭f完后,他還幫我把兩根筷子對齊,告訴我用筷子的哪一頭去夾魚,還提醒我坐到“小餐館”里慢慢吃魚,要把魚刺吐出來。我不由得跟著睿睿走進“小餐館”,他教我怎么夾魚,雖然他也沒有掌握嫻熟的用筷技能,但仍溫暖地對我說:“你上次用手抓魚吃是不衛生的。我一直等你再來時,讓你用筷子夾魚吃,要把刺也吐出來,不能把刺吃到肚子里,會戳破嗓子的。”睿睿用筷子撥弄著“魚”,像在替我挑刺,讓我可以吃得方便些。他笑瞇瞇地看著我用筷子夾“魚”吃,一臉的喜悅和滿足,對我給予了深深的肯定,還不斷表揚我筷子夾得真好,刺吐得真干凈。我在睿睿的指導下心滿意足地吃完了“魚”,只見他又開始忙了起來,端著“紅燒魚”招呼客人老師,同樣不厭其煩地告訴大家“吃魚要用筷子,不能用手抓”,提醒大家慢慢吃,小心卡刺??粗nU写腿嗣β档纳碛?,我陷入深思:其實,孩子就是一面鏡子,照出我們對教育的認識程度;孩子又是成人的老師,啟迪我們如何成為孩子真正的“合伙人”。

二、看懂兒童,陪伴兒童
(一)學會“做兒童”
即使是3~4歲的小班幼兒,他們也有認識周圍環境的能力,小到懂得生活中“吃魚用筷、吃魚吐刺”的道理,大到如何與小伙伴友好相處,掌握交往技能。而我們時常不自覺地以成人視角看待孩子的生活,總認為是成人的理解和支持推動著孩子成長,我自以為“手抓吃魚”的方式是對孩子發出游戲邀請的最大尊重,其實是對孩子游戲需求的敷衍了事。此類現象一旦頻繁發生,往往會影響孩子對成人的信任和喜愛,逐漸弱化他們判斷問題的能力。“幾童立場”并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對我們重新認識兒童的鞭策。學做兒童,學會“一米高度看世界”,只有尊重孩子,才能感知他們成長的需要,才能看懂兒童的行為、聽懂兒童的語言、悟得兒童的內心。
(二)學會“真游戲”
小班幼兒的思維處于直觀行動思維階段,他們的游戲以模仿生活中的各種行為為主。在游戲中,幼幾會模仿吃魚、炒菜、洗衣服等行動,在模仿時不斷積累生活經驗,掌握生活技能,充實生活感觸。由此,我們就能理解4歲的睿睿為什么會樂此不疲地邀請大家品嘗紅樹葉制作的“紅燒魚”,他在感受生活中家人一起吃飯時的快樂和幸福,回憶他吃魚時的真實情節。睿睿的生活經驗告訴他吃魚要用筷子和吐刺,但他發現我并沒有把樹葉當魚,且吃魚不吐刺,直接用手抓魚吃,他一臉疑惑的表情正反映出他內心對我吃魚行為的不理解。我第一次“吃魚”時的敷衍,讓他默默等待我的第二次出現,他極力想幫助我懂得吃魚的正確方法。我驚訝于睿睿對待生活的認真態度,更驚嘆于他對游戲的真實情感。在與幼兒進行游戲互動時,成人往往認為游戲只是生活的模擬,不精確也無妨,甚至會無中生有地創造不符合生活的情節,抑或心不在焉地展現某種場景,殊不知這深深地影響了孩子認識生活和世界的能力。當下,我們熱衷于探討孩子的“真游戲”,以各種方式進行教研探討和現象觀察,又以各種形式撰寫和反思孩子游戲中的表征,卻忽略了最好的方式就是與孩子一起開展“真游戲”,靜下心來共同游戲才是真正解決“如何提升孩子游戲能力”問題的核心。
(三)學會“看成長”
睿睿雖然只有4歲,但在游戲中能敏銳地觀察到我生活技能的不規范,并等待我第二次出現時給予糾正,這就是睿睿主動成長的積極表現。這些行為的背后,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睿睿的思考:吃魚用筷;筷子有兩頭,要筷尖對齊才能使用;慢慢吃魚;邊吃魚邊吐刺…也許,我沒有出現的兩天里,他在“小餐館”里反復撥弄著這碗“紅燒魚”,不斷練習著如何使用筷子,他可能已經指導了許多小伙伴,不知不覺掌握了準確指導他人吃魚方法的語言表述。看似一個不起眼的游戲,教師要明晰孩子在游戲中通過互動、分享獲得成長的方式,也不能淺表地只看到孩子會搭建房子、喂養小兔、照顧病人等游戲能力的提高。在每一個游戲場景中,孩子語言表述的連貫、動作表現的嫻熟、合作互助的流露、科學探究的興趣、自我性格的張揚、情感細膩的表達等,都不斷為其后續成長累積經驗。這就是兒童游戲的內核,更是兒童成長的力量。
在教育過程中,每天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游戲場景,看懂孩子是教師永遠的課程。讓我們心懷崇敬地與孩子前行,讓兒童成為兒童,讓我們成為兒童!
讀者·漂流瓶
文章通過睿睿在游戲中糾正作者行為的細節,揭示了幼兒教育中“兒童立場”的核心價值。3~4歲幼兒正處于人際交往、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發展的關鍵期,睿睿對“用筷”“吐刺”的堅持,實則是通過具體動作(用筷子、撥弄“魚刺”)和生活經驗(家庭用餐場景)來建構對世界的理解。睿睿的行為符合小班幼兒“直觀行動思維”的認知特點,這正是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中“前運算階段”的典型特征。
作者的反思直指教育本質,即成人常以“俯視”姿態介入兒童游戲,卻忽視了兒童作為獨立主體的經驗建構能力。小班幼兒以自身視角將生活細節嚼碎了、揉爛了,再通過游戲反芻成自我認知,讓游戲成為連接生活經驗與認知發展的橋梁。而作為教育者的我們,需以“一米高度”共情兒童視角。當我們蹲下來接過那雙夾“魚”的筷子時,不僅接住了孩子遞來的“生活教科書”,更讀懂了“幼兒在生活和游戲中通過觀察、模仿、體驗獲得發展”的真諦。讓我們蹲下身來傾聽兒童,唯有讀懂兒童行為背后的發展需求,才能喚醒教育本真的生長力量。
南京市鼓樓幼兒園 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