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數學教學里,利用作業 “錯誤資源” 對優化教學意義重大。本文以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上冊 “加與減” 單元《里程表(二)》的習題為例,探討作業設計、反思及教學改進,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一、設計緣起與依據
(1)習題再現。題目圍繞汽車里程表展開,給出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回家時里程表的讀數,要求學生分析表格數據,計算每天行駛的里程數以及這五天一共行駛的里程數。
(2)教材及學情分析。學生此前已掌握連加、連減、加減混合計算,也學習了用實物圖和直觀示意圖理解問題。《里程表(二)》主要讓學生運用加減法知識解決 “起點不是 0” 的數學問題,發展畫圖讀圖能力。依據課程標準,此內容旨在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運用數與運算解決問題,發展數感和抽象能力 。北師大版教材編排注重逐步擴展、深入,內容連貫。
(3)作業設計目的。設計該習題是為了匹配學習目標,包括會讀里程表并解決相關數學問題、借助直觀圖理解題意、發展數感和抽象意識等。同時,尊重學生學習能力差異,展現學習過程和思維水平,考查對概念的理解。
二、設計反思
作業設置兩個問題,分兩個水平層次。對三年級某班 45 名學生教學后進行作業測試,結果顯示:第(1)題達標率僅 35.6%,29 人出錯,主要問題是對表格數據理解困難,無法準確將當天里程數與星期幾對應;第(2)題在第(1)題做對的學生中正確率也僅 31.3%。
通過學生訪談分析錯因,發現學生普遍對 “里程表讀數” 是 “累加” 的情況不了解。具體表現為:一是受上節課影響,對程序性知識理解有誤,誤將表格數據當作當天行駛里程數;二是 “里程源于生活” 的體驗不足,缺乏相關生活經驗,難以理解數據含義;三是化抽象為直觀的思維能力欠缺,繪制直觀圖時存在問題,對起點不為 0 的里程問題模型理解不深刻。
三、教學補救與改進
(一)補救教學設計
針對第一個教學班,設計三個環節進行補救教學。
(1)錯題分析。帶領學生讀題找關鍵詞,明確表格數據表示汽車每天收車時的總里程數,是累加的,每天行駛里程數應是當天讀數減去前一天讀數。
(2)同類題型再鞏固。給出水餃店水表讀數的題目,讓學生明白水表讀數與里程表讀數類似,計算每月用水量是當月底讀數減去前一月底讀數,鞏固對累加數據的理解和計算方法。
(3)對比題型再感悟。呈現不同形式的題目,如樂樂家電表讀數、淘氣一家開車里程、趙叔叔騎摩托車里程等,其中部分題目表格數據不再是累加的,而是每天行駛的里程數。通過對比,培養學生理解表格數據意義的能力,在對比和認知沖突中加深感悟。
(4)總結反思,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引導學生反思出錯原因,總結解決同類問題的思維方法和策略,實現從教師引領反思到學生自主反思的轉變,提高學生核心素養。
(二)改進教學設計
在第二個班級教學時,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改進教學。
(1)課前導學顯學情,疑問引學。依托生活經驗探索數學知識,布置實踐任務讓學生觀察摩托車或汽車里程表變化并記錄數據。課堂上根據學生反饋展開討論,引導學生發現里程表讀數的規律,明白讀數是 “累加” 的,突破讀數不會每次從 “0” 開始的困惑,同時類比水表、電表的功能。
(2)課中借助直觀圖,突破難點。再次教學時,出示教材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表中數據,明確數據意義。在解決星期一汽車行駛里程數時,鼓勵學生發表不同觀點,通過繪圖比較,讓學生理解里程表讀數的含義。接著讓學生繪制圖表呈現其他幾天的數據,通過小組討論、闡述數據含義、計算行駛里程數等活動,將內隱思維外顯化,突破理解難點,體會將 “線” 上問題轉化到 “點” 上數據解決問題的方法。
(3)課后優化作業管理,實現閉環。設計課后作業,包括讀天然氣氣表計算本月用量、計算水餃店各月用水量及總用水量、計算趙叔叔騎摩托車的里程數等題目。通過同類題型鞏固新知,培養學生讀表、分析數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對比題型,變換問題形式,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表格數據意義,在對比中提升認知。
結束語:通過補救教學與改進教學,以及優化教學策略,能有效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讓學生更好地運用數學知識觀察、思考和表達現實世界。教師依據學生作業錯題進行教學反思和改進,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