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數學新課標”)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但在班級里每個學生都存在差異,如何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分層導學的教學方法正適應了這一要求。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采用分層導學,不僅對學習目標、學習內容、教學方法等進行科學合理分層,還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讓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保證課堂高效進行,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學有所用。
長期以來,小學數學教師都在為實現有效數學課堂而努力,但由于方法、策略的不當,取得的效果微乎其微?;谏鲜鲈?,巧妙地融入分層導學思想,不僅可以真正地構建有效課堂,還能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繼而提高學習能力。當然,也有一部分教師嘗試了分層導學,可是依然未能收到理想的課堂效果。
筆者認為,這一方面與教師的教學方法有關,一方面與學生的身心要素有關(特別是非智力因素方面)。因此,筆者按照數學新課標的思想理念,從學習方法、思維能力、性格喜好、內心情感等多方面入手思考,合理規劃指導方法,教學盡量兼顧每一名學生,讓他們都能在課堂中有所收獲。這既是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一個方向,也是發揮分層導學功能與價值的重要方法。
課前調查學情差異,落實學習目標分層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滲透分層導學機制,如何借助分層導學來打造有效數學課堂,這既是當前數學教師所要關注的重點問題,也是對我們工作能力和授課技巧的考驗。筆者認為,在實施分層導學之前,教師有必要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系統的調查和了解,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定位學生,從而讓分層導學更具真實性和高效性。
例如,教師可以將學習能力差、學習興趣不高的學生分為A層;將學習能力良好,具有一定意志力,但是方法不當,容易受到情緒影響的學生分為B層;將學習能力強,對知識興趣高漲,而且具有自己的學習方法的學生分為C層。整體來看,C層的學生在綜合素質方面要明顯強于前兩層。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調查學生情況時,教師不僅要從智力因素方面下手,還要從非智力因素方面下手,只有在這個前提下幫助學生規劃學習目標,才能讓他們邁出成功的第一步。
在根據學生的學情和情感素質等方面的現狀進行分層后,教師還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制訂合理的學習目標。這是滲透分層導學、實現有效課堂的重點環節。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統計與猜測”為例,在教學統計知識時,筆者幫助學生設計目標:針對學習興趣低、能力弱的A層學生,筆者要求他們充分掌握單元課的基礎知識點,并了解統計的定義和用途,目的在于加強他們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針對學習能力弱,但有一定的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比較高,可是缺乏良好的學習方法的B層學生,筆者要求他們圍繞班級學生展開實地調查,并嘗試使用統計表,以此加強他們的實踐能力,讓學習“活\"起來;針對學習能力強,而且擁有自己學習方法的C層學生,在要求他們完成上述任務的基礎上,筆者要求他們分析不同統計表的特點和差異性,并思考這些統計表更適合應用在哪些現實活動當中,如計分、購物清單和人口調查記錄等。
區分課堂教學方法,落實學習過程分層
分層導學的目的在于:通過不同的指導方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廣闊的學習空間,并讓他們在這個平臺上逐漸提高自身的能力,從而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而這也是打造有效數學課堂的關鍵。因此,在課堂中區分指導方法,圍繞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指導方案,是全面落實分層導學的重要一步。此外,在指導的過程中,根據學生之間非智力因素上的差異性,教師也可適當地對指導方法做出相應的整改,如針對學習興趣不高的學生設定游戲情境等。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混合運算”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三層學生能力的不同,教師能以梯度式的教學方法為主。如為學生提出以下三則計算題:(1) 13+21÷2×12=? (2) 45+16-13=12 =?(3)25+16×12÷2=?
在指導A層的學生計算時,教師可以利用趣味的卡通圖片作為引導,如將習題中的數字換成實際事物(蘋果、書本等),然后為他們構建真實的情境,同時鼓勵他們完成計算;在指導B層的學生計算時可以融入算理知識,并要求他們按照算理完成解答,以此提高他們的解答技巧和解答效率;在指導C層的學生解答計算題時,當他們完成解答之后,教師還可以額外布置一些習題,并鼓勵他們驗算一下算理知識是否適用所有的計算習題,并分析其原理等,從而讓他們更深刻地掌握知識,延伸訓練。此外,在指導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反應情況和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適當導入合作式學習和競爭式學習,讓分層導學具有靈活性,繼而取得良好的指導效果。
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可以發現:在分層指導的牽引下,全體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練習和提高,特別是對于學習能力差和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學生來講,由于指導方法可以關照到他們的具體情況,因此可以加深他們與教師間的情感聯系,并讓他們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懷。
科學指導學生自學,實現個性化分層
分層導學和傳統教學相比雖形式不同,可出發點和目的卻是相同的,那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質量,實現有效課堂的生成,并達成“教是為了不教\"的目標。因此,在滲透分層導學時,教師不僅要注重對學生個體的了解,還要培養學生形成自身學習方法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不斷的摸索中慢慢提升自身的能力,繼而讓學習和教學事半功倍。那么具體該如何操作呢?筆者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例展開分析。
針對A層學生,由于該層學生的基礎知識薄弱,所以在自學的時候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掌握基礎知識為主要出發點,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與哪些基礎要素有關(底和高等),然后圍繞例題分析公式的使用方法,加強他們對基礎知識的掌握;B層學生基礎知識掌握扎實,所以,當他們探究完基礎知識后教師可以鼓勵他們利用割補的方法去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并在探究的同時將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以此延伸他們的探究范圍;C層學生基礎能力強,且有著屬于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幫助他們完善學習方法,并適當地為他們出一些奧林匹克競賽中的練習題,目的在于使他們鞏固知識點的同時提高解題能力,從而讓他們的能力和思維得到全面的強化。
總之,通過長期實踐,多數學生(尤其是A層學生和B層學生)都已掌握了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并且可以在課后時段完成自學。有些學生雖然在這方面還不夠熟練,但是經過長期的努力,必然可以得到提高。而且有些A層的學生和B層的學生甚至可以對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行改良。作為一門概念性、邏輯性和科學性都很強的學科,數學一直備受家長和教師的關注,特別是在孩子啟蒙階段的小學,如何打造有效課堂無疑是重中之重??墒牵捎谑艿礁黜椖芰Α⒎侵橇σ蛩氐榷喾矫娴挠绊懀W生在初次接觸數學時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從而影響學習質量。因此,及時開展對分層導學的研究,讓其成為打造有效數學課堂的法寶,無疑值得數學教師深思。筆者堅信,通過不懈努力,教師定會把握分層導學的精髓,從而全面提高數學課堂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