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合肥文旅融合發展為研究核心。2024年國內旅游數據充分印證了文旅融合的重要性,而合肥坐擁獨特資源優勢,其發展潛力卻尚未充分釋放。文章首先闡述文旅融合發展的內涵與現實意義,接著分析合肥文旅融合發展的現狀、優勢及成效,同時指出當前存在包括資源整合開發不足、市場主體活力弱、科技賦能水平低、體制性障礙尚未破除等問題。基于此,提出強化頂層設計、以業態創新增強內生力、以數字技術創新外驅力、創新體制機制激發活力等對策建議。研究表明,合肥依托“科創+文化”優勢,通過系統性舉措有望突破瓶頸,實現文旅產業高質量躍升,在全國文旅市場樹立差異化競爭優勢。
關鍵詞:合肥;文旅融合;區域經濟
引言
文旅融合發展已成為推動區域經濟增長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2024年國內出游人次達56.2億,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5.75萬億元[1]。旅游因文化而增魅力,文化因旅游而添活力,文旅融合不僅是產業經濟的增長點,更是文化自信的實踐路徑。在國家政策大力支持下,各地積極探索文旅融合的有效路徑。合肥市具備獨特的資源優勢,然而,其文旅融合發展尚未充分釋放潛力,存在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深入研究合肥文旅融合發展,對于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文旅融合發展的內涵及現實意義
(一)文旅融合的內涵
文旅融合是文化和旅游產業的深度整合與協同發展,通過文化資源與旅游活動的有機融合,實現文化傳承、經濟增值與社會效益的多重目標[2]。其核心內涵可從以下維度展開:
第一,資源整合與創新。將文化遺產、歷史遺跡等轉化為旅游產品,在旅游體驗中嵌入文化元素,并借助科技手段提升體驗感。例如,通過AR/VR技術重現歷史場景,為游客提供沉浸式文化感知。第二,經濟協同發展。文旅融合帶動餐飲、住宿、文創產品等產業鏈協同發展,促進地方經濟增長。開發非遺手作、數字文創等產品,可滿足游客對高品質文化體驗的需求,推動產業附加值提升,同時助力鄉村振興。第三,文化保護與傳承。旅游收益可反哺文化遺產保護,為傳統技藝提供展示平臺,促進其活態傳承,實現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第四,社會價值提升。紅色旅游、博物館研學游等活動可強化文化自信,傳遞歷史記憶;鄉村旅游則促進城鄉資源流動,帶動鄉村文化振興。
(二)文旅融合發展的現實意義
國家政策高度重視文旅融合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及黨的二十大報告均明確提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3]。2025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培育新增長點繁榮文化和旅游消費的若干措施》,提出六方面18項具體舉措;同年3月,《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強調“擴大文體旅游消費”。合肥作為科創名城、歷史文化名城與生態城市,文旅資源豐富,但2024年旅游業增加值率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因此,探索合肥文旅融合發展的路徑策略,推動文旅與量子科技、新能源汽車等優勢產業跨界融合,激活“隱性遺產”,提升合肥在長三角地區的辨識度,對推動合肥文化傳承與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合肥文旅融合發展的基本情況
(一)合肥市文旅融合發展優勢
在安徽文旅版圖中,合肥具備顯著優勢,具體如下。
1.區位優勢顯著。合肥地處安徽地理中心,是文化交融的重要節點,擁有多樣化的自然景觀與豐富的人文風貌,堪稱安徽文旅資源的“集大成者”。
2.交通網絡日益完善。國家“八縱八橫”高速鐵路主通道中的京滬通道、京港(臺)通道及沿江通道均途經合肥。合新高鐵、沿江高鐵合寧段與合武段加速建設,進一步強化了合肥與長三角、長江經濟帶等區域的互聯互通,助力合肥成為重要的文旅集散地。
3.文化與創新資源深厚。合肥擁有包公文化、三國文化、淮軍文化、紅色文化等核心歷史文化資源,以及廬劇、巢湖民歌、三河羽扇制作技藝等國家級非遺項目。同時,作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科技創新資源豐富,匯聚了眾多高校、科研機構及知名科技企業,是全國首個科技創新型試點城市,擁有科大訊飛、科學島、量子信息實驗室等科技IP,科技與文旅融合潛力巨大。
(二)合肥市文旅融合發展現狀
2024年,合肥市日均接待游客約25.3萬人次,旅游消費約1.35億元。2024年“五一”假期期間,合肥市共接待游客734.4萬人次,同比增長60.1%。合肥入選“2024全球100目的地”及“2024亞洲100熱門目的地”。《合肥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文旅+”戰略,2023年設立10億元文旅產業投資基金,加速科文旅融合。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合肥文旅融合煥發新活力。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505家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724.69億元,同比增長4.7%,總量占全省41.5%,增速高于全省1.6個百分點。2022年,文旅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6.3%。2024年,三河古鎮、融創樂園等景區年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1—11月科創科普游接待游客418.3萬人次,同比增長17.2%。8個景點入選文化和旅游部“鄉村四時好風光”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培育科創科普游基地230余家,完成《科創科普游服務規范》省級標準立項,開發眾多主題課程。2024年,合肥獲國家級表彰事項、試點示范等21項,承辦國家級、省級重大會議數量創歷史新高,入選2024世界旅游聯盟旅游助力鄉村振興案例1個,獲評中國研學旅游優秀目的地標桿城市[4]。
三、合肥文旅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
合肥市在文旅融合發展過程中面臨若干問題,主要體現在結構性矛盾與運行機制困境。
(一)資源整合與開發不足
1.政策定位差異。城市文旅形象不夠鮮明,對外宣傳側重于“科創之城”,文旅融合特色不突出。資源認知滯后,過度依賴物質文化遺產(占比73%),對科創IP等新型資源開發不足。
2.資源分散且缺乏核心IP。歷史文化資源分布零散,未形成主題化旅游線路,如包公文化僅局限于包公園單體展示。文化資源碎片化嚴重,缺乏核心IP支撐,與杭州西湖、南京夫子廟等文旅地標相比存在差距。
3.鄉村文旅同質化突出。廬江、巢湖周邊民宿重復建設,缺乏差異化定位。在開發過程中,需平衡商業化與保護的關系,避免過度開發導致文化異化,建立科學評估機制,挖掘地域文化獨特性,防止同質化競爭。通過資源開發效能評估對比發現,合肥市歷史文化資源集中度指數為0.68(低于南京的0.82);環巢湖文旅帶資源密度梯度差達4.2倍(三河古鎮vs濱湖濕地)[5]。
(二)市場主體活力不足,產業鏈協同效應弱
1.市場主體活力不足。國有企業在合肥文旅市場占比68%,而蘇州民營文旅企業占比52%,合肥文旅市場主體活力有待提升,市場競爭力不足。
2.缺乏爆款文旅活動。與西安“大唐不夜城”、成都“熊貓IP”相比,合肥缺乏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標志性文旅活動,難以吸引大量游客,提升城市文旅知名度。
(三)科技賦能水平不高
1.投入產出效率較低。通過DEA效率模型測算,合肥文旅科技投入產出效率為0.71(蘇州0.89,杭州0.93)。投入指標包括文旅科技財政投入、數字基建投資,產出指標包括智慧景區收入增長率、游客體驗滿意度。
2.存在關鍵短板。量子通信等尖端科技未有效應用于文旅領域,技術應用存在斷層。文旅、交通、商業數據未接入統一平臺,存在數據孤島現象。智慧旅游平臺功能單一,數據整合能力弱,文旅與農業、工業、教育等產業聯動不足。
(四)體制性障礙
1.要素流動壁壘。土地性質限制導致駱崗公園等區域難以建設復合型文旅設施。專業文旅策劃、運營人才缺口超2000人(2023年合肥文旅局調研數據)。
2.協同機制缺失。文旅局、科技局、數據局之間協同機制缺失,導致量子實驗室等資源封閉,無法有效整合利用。
綜上所述,合肥文旅融合發展的主要矛盾已從“資源短缺”轉向“系統協同不足”。破解這一矛盾的關鍵在于構建“科技—文化—制度”三角驅動模型,以“雙基因激活”重塑城市文旅DNA,通過制度創新打破要素流動壁壘,實現從長三角“科創單極”向“科文雙核”的戰略轉型。
四、合肥市促進文旅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強化頂層設計,樹立新的文旅資源觀
1.重構文旅資源開發模式。實施“雙基因激活計劃”,突出“科里科氣”基因開發,創建“中國聲谷—文旅實驗室”,開放科大訊飛語音技術用于智能導覽系統;開發量子科技體驗線,聯動科學島打造“量子糾纏劇場”科普項目。強化“文里文氣”基因重塑,建立江淮文化基因庫,數字化修復1000小時廬劇經典唱段;打造“三國文化走廊”,串聯逍遙津、柘皋古城等9個節點[6]。
2.構建“一核三帶”空間格局。“一核”即打造環巢湖文旅核心區,整合巢湖濕地、三河古鎮、姥山島資源,申報國家級旅游度假區,開發“巢湖夜游”項目,引入光影秀、水上實景演出。“三帶”包括江淮運河文化帶,串聯淝水之戰遺址、吳山鐵字非遺小鎮;科創體驗帶,建設“量子科技館”“AI未來小鎮”等沉浸式體驗基地;紅色研學帶,以渡江戰役紀念館為核心,聯動皖北革命老區資源,構建板塊聯動、區域協同、業態多樣的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同時,圍繞合肥都市圈建設,打造多條精品線路,加強區域內文旅資源整合。
(二)以業態創新增強文旅融合內生力
1.推動業態融合創新。打造“文化+科技”“文化+生態”“文化+鄉村”等融合業態,例如利用AR/VR技術重現三國戰場、建設量子科技體驗館;開展巢湖生態研學游、舉辦濕地文化節;發展長豐草莓文旅、廬江溫泉度假等。
2.構建“三鏈協同”發展模式。產業鏈延伸方面,縱向開發“草莓育種研學—加工體驗—冷鏈文創”全鏈條(長豐模式),橫向在智能工廠增設工業旅游動線(如江淮汽車生產線參觀)。創新鏈強化方面,設立文旅科技專項基金,重點支持AR古城重建、元宇宙景區項目。價值鏈提升方面,推出“合肥文旅一碼通”,整合景區、酒店、交通的跨場景消費積分。
3.推動“文旅+”產業深度融合。圍繞培育文旅支柱產業,一體推進科文旅、農文旅、商文旅融合發展。在“文旅+農業”方面,發展定制化田園綜合體,如長豐草莓小鎮增設農事VR體驗;在“文旅+工業”方面,開放江淮汽車、美菱智能工廠參觀線路,開發工業文創產品;在“文旅+教育”方面,與中科大合作推出“量子科普夏令營”,納入中小學研學體系[7]。
(三)以數字技術創新文旅融合外驅力
1.搭建數字化服務平臺。搭建“合肥文旅云”數字化平臺,整合預約、導覽、支付、投訴功能;運用區塊鏈技術實現文旅消費積分跨場景兌換。
2.提升沉浸式體驗。在罍街、合柴1972等園區部署AR導航與虛擬角色互動;開發“穿越合肥”元宇宙游戲,聯動線下打卡獎勵。發揮科技資源富集優勢,與本土企業合作,通過數字技術賦能,打造深度沉浸感的游玩體驗。以國家數據局成立為契機,探索新時代文化和旅游數據體系,開發“科創研學游”“夜游合肥”“文化尋蹤”等主題線路。
(四)創新體制機制,激發文化和旅游產業活力
1.完善體制機制。加強跨部門協調,形成多部門聯動、多行業共建、跨地區共享的文旅合作機制。成立市級文旅融合發展委員會(由常務副市長牽頭),試點“文旅用地M0制度”,允許科創園區兼容文旅功能。明確文旅產業的“鏈長”及“鏈主”企業,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四鏈融合”。
2.創新投融資模式。2023年合肥市文化產業創投基金正式組建成立,未來將加大文旅行業布局。發行全國首支“量子文旅債券”,募集資金定向用于科技體驗項目;設立文旅REITs試點,將三河古鎮等優質資產證券化。推廣PPP模式建設重大項目(如駱崗公園智慧化改造);發行文旅專項債,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民宿集群開發。
3.實施人才引育計劃。與安徽大學、合肥學院共建文旅產業學院;設立“文旅英才計劃”,給予落戶補貼與項目孵化支持。與中科大、合工大合作培養“文旅+科技”復合人才。2023年12月合肥產業研究院正式揭牌,其文旅工作部將提供高質量決策咨詢服務,助力文旅項目落地,培養優秀文旅產業人才。
五、結論
文旅融合發展對于合肥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促進文化傳承與經濟協同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盡管當前合肥文旅融合發展面臨結構性矛盾與運行機制挑戰,但依托“科創+文化”雙基因優勢,通過強化頂層設計、推動業態創新、深化科技賦能及完善體制機制等系統性舉措,合肥有望突破現有發展瓶頸,實現文旅產業的高質量躍升。未來,合肥可逐步形成具有區域輻射力的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在長三角文旅一體化進程中占據核心節點地位,并在全國文旅市場中樹立差異化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張新成,高楠,王琳艷,等.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質量的時空動態、驅動機制及培育路徑[J].旅游科學,2023,37(1):1-22.
[2]中國國家統計局.2024年國內旅游相關數據發布[EB/OL].2024-10-21.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EB/OL].2025-02-18.
[4]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2024年合肥文旅發展成果報告[EB/OL].2025-03-07.
[5]合肥市文旅資源普查報告(2023)[R].合肥市文旅局內部資料.
[6]黃愛蓮,高靜,尚凡露.新質生產力與文旅深度融合的雙向賦能:內在邏輯與實踐路徑[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18(4):1-8.
[7]明慶忠,劉安樂,祁苑玲,等.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系統邏輯架構研究[J].學術探索,2024(2):126-131.
〔基金項目:合肥市委黨校2025年重大課題階段研究成果(NO:HFDXKT202503)〕
(作者簡介:曹群媛,中共肥西縣委黨校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