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沿河區域作為城鎮肌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鎮整體環境的核心所在,在社會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的進程中,如何提高空間適老化設計水平、提高沿河區域環境建設水平,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云南城鎮沿河區域環境設計需要體現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文關懷特征,營造健康、安全、生態的城鎮沿河濱水環境,為老年人提供舒適的活動空間與平臺,促進“老年友好融合型”文明城鎮建設。
一、城鎮公共沿河區域環境普適性層面的設計重點
(一)區域空間便捷可達
與其他年齡段人群相比,老年人具有特殊的生活習慣和娛樂習慣。城鎮沿河區域環境是否適合老年人使用,以及老年人對環境空間的使用效率,直接體現為老年人能否便捷地到城鎮沿河區域環境中活動。因此,在城鎮沿河區域環境設計方面,必須使老年人與其他群體更便捷地到達環境活動區域,并在活動空間內相對自在、順暢地進行活動。一方面,應加強城鎮沿河區域與城鎮其他區域之間的步行交通連接;另一方面,注重沿河區域環境內部步行條件的完善、道路的通達。關注邊界出口、入口重點部分,能夠在空間設計上做好優化,將“步行無障礙”作為設計目標,如增設無障礙坡道、將單層臺階改為緩坡、增加欄桿扶手等,以幫助老年人在區域空間實現便捷活動與連貫交通。
(二)老年人活動區域安全舒適
城鎮沿河區域環境作為老年人室外休閑娛樂的重要環境,在設計時必須關注環境空間的安全舒適。安全舒適不僅強調環境設計對老年人生理因素的融入,還需要注重對老年人心理和情感上的關心與關懷。因此,在城鎮沿河區域環境設計過程中,原則上應消除區域內對老年人可能造成安全影響的不利因素,完善無障礙設施建設,加強老年人休息設施的布設,確保地面平整,增加安全提示標志。結合周圍環境氣候、交通和夜間照明等因素對城鎮沿河區域環境設計的影響,打造出契合老年人特點的安全舒適的濱水空間,提高老年人的活動參與度。
(三)空間適老而不唯老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城鎮沿河區域環境設計,需要將老年人作為主要的設計對象,但不能局限于老年人這一群體,也需要考慮其他群體的空間使用需求。在對接老年人需求和特點的基礎上,體現區域環境設計的人群包容性,使沿河空間能夠吸引、滿足老年人群體和其他年齡段群體的空間使用需求。人口老齡化是一個動態的、持續的發展過程,呈現出社會人口結構不斷變化的特點。在這種情況下,城鎮沿河區域環境設計需要對接人口結構的變化特征,將現有老年人和未來成為老年人的群體需求和空間使用需求作為設計重點,強化空間的人群通用性,確保能為各年齡段人群提供安全舒適的休閑娛樂環境,這也是促進“老年友好融合型”文明城鎮建設的一項重要理念。
(四)保留老年人的地域記憶
老年人一般在本地區長大,對區域環境的記憶更深刻,幾十年的生活經歷使他們對這些陪伴其一同成長的環境要素產生了強烈的地域文化認同。從經驗角度來看,老年人在地域上的活動具有顯著的固定化趨勢,即老年人更習慣在熟悉的固定區域活動。一方面,固定區域活動源于老年人的“安逸”心態,活動范圍的縮減使老年人更喜歡待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進行活動;另一方面,這些固定區域一般承載著老年人對過往的記憶,在這些區域內活動,能夠讓老年人回憶過往,形成積極的回憶情感。因此,城鎮沿河區域環境設計不宜對環境進行“大改”,而應利用“微調”的方式修繕補足,保留環境中的各項文化要素,保留本地老年人的地域記憶。
二、基于云南城鎮沿河區域環境特定性層面的設計重點
(一)風貌保護與適老更新并存
人類有傍水而居、依水而行的特性,因此少數民族地區城鎮有大量沿河濱水區域。云南城鎮沿河區域環境具有濃厚的文化屬性和生態屬性,分布著眾多生態文化物質要素,如古橋、古塔等。隨著環古城風貌保護工程的推進,云南城鎮沿河區域環境濱水功能區內部形成了具有顯著少數民族特色和云南地域歷史文化特色的城鎮濱水風貌帶。在云南城鎮沿河區域環境設計過程中,需要注重對環境風貌的保護,在不破壞區域原有要素和空間結構的基礎上,做好修繕、補充設計,保護老年人的共同記憶,使老年人能夠在熟悉、舒適的城鎮沿河區域環境中開展活動。
(二)文脈延續與適老改造協調
云南省少數民族地區文明多依水而興,沿河濱水環境的建設與周邊城鎮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沿河濱水區域作為人與自然的交界地帶,為該地區群眾提供了親近自然、融入自然的空間;作為水岸地帶,體現了城鎮重要功能。沿河濱水區域既是城鎮生態的重要構成環節,也是該地區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因此,在對這類區域進行環境設計時,需要尊重原有的空間肌理,注重空間的文脈延續,精準地把握當地老年人的空間使用需求,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推動空間的整體升級,進一步強化空間的適老性。
(三)各區段適老化建設有序推進
從實際情況調研可知,云南城鎮沿河區域環境各區段的濱水空間存在較大問題,如沿河地帶以硬質護岸結構為主體,多采用單純綠化用植物覆蓋或僅農作物覆蓋;簡單而程式化的處理方法與該區域交通系統等配套設施不匹配等,導致空間使用率低,整體環境品質較差,該區域存在環境改造的迫切性。按照不同區段的特點和老年人的空間使用需求,循序漸進、層層遞進地優化設計,能夠確保區域環境改造的科學合理性。
(四)本地老年人與游客和諧共處
云南省作為旅游大省,2024年全省旅游消費總額突破1萬億元,尤其是在節假日期間,部分區域游客密集度較高。在高密度的游客群體的沖擊下,云南城鎮沿河區域環境的嘈雜度更高,影響了本地老年人的日常活動。此外,游客的休閑娛樂很可能侵占老年人的活動空間,降低老年人的活動體驗。在這種情況下,云南城鎮沿河區域環境設計必須從公共空間資源使用的矛盾出發,平衡本地老年人與游客的需求,通過完善環境衛生設施布置、加強文明旅游宣傳、系統全面地引導游客行為等措施,促進本地老年人與外地游客之間的和諧共處,提升城市文明形象,也為游客和老年人打造整潔舒適的沿河區域環境。
三、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云南城鎮沿河區域環境設計策略
(一)沿河區域環境空間布局契合老年人特點
1.加強空間資源的挖掘,提高老年人的活動參與度。云南城鎮沿河區域在資源布局與資源規劃上已初步形成良好系統,無論是當地的交通規劃還是景觀資源,都能按照一定標準做好整合。但當地沿河區域的資源設計,與老年人群體的適配度不高,無法針對老年人特點進行空間布局與資源配置,可通過以下幾方面進行完善。首先,疏通區域交通,在區域整體布局的基礎上打通交通障礙,完善交通道路之間的銜接,為老年人的出行與活動提供便利條件。其次,加強對周圍空間的整理清除,注重對雜物占地情況的解決,提高云南城鎮沿河區域與周邊區域的空間銜接度,促進區域交通一體化推進,使沿河區域空間布局契合老年人特點。
2.協調區域空間資源布局,合理把控空間類型配比。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的體力逐漸下降,外出活動的意愿降低,一般情況下會在步行10分鐘的范圍內活動。空間活動范圍縮小導致老年人日常基本在住所附近的沿河區域活動,但該區域僅有濱水步道,這單一的濱水空間難以滿足老年人的活動需求。因此,可適當增加區域內的濱水平臺或小型濱水廣場,為老年人提供活動空間,根據老年人各方面需求協調濱水區段中的空間資源,如濱水碼頭、濱水綠地、濱水橋下空間等,為老年人開展活動奠定基礎。
3.區域交通流線適老化組織協調。首先,加強沿河區域環境空間與周邊交通的連接,在設計中考慮沿河區域與城鎮其他功能區域之間的交通聯系,打破周邊區域的封閉性,疏通各條道路,改善現場道路規劃,使老年人能來、愿來、樂來該區域環境開展活動,為老年人的出行提供便捷條件。其次,優化沿河區域環境空間內部的流線組織。連續、完整的濱水步道能夠為老年人提供更便利的步行條件。目前,云南省城鎮沿河區域環境濱水步道建設較為完善,但部分區域未設置橋下空間,需要老年人繞道前往。因此,可通過開發橋下空間的方式,提高老年人出行的連貫性,重點關注周圍廢棄建筑占道、垃圾占道情況,減少道路障礙,為老年人打造出具有系統性和便
捷性的步道體系。
(二)沿河區域環境實踐的老齡化平衡
1.豐富濱水空間親水層次,滿足老年人親水體驗的需求。沿河區域環境因其開闊的濱水視野和獨特的水文景觀,受到老年人的普遍喜愛。區域內平臺布設不足、濱水空間分布不均等問題,導致部分區段老年人的親水需求得不到滿足。針對這類問題,首先,可優化沿河區域濱水平臺的布局,針對河道內外側合理布設平臺,適當增加外側濱水平臺的數量;其次,注重平臺的精致化設計,從空間場地尺度、空間親水性等方面為老年人提供獨特的親水體驗;然后,注重濱水平臺的散點狀布局,合理把握區段平臺布設密度,避免因平臺密度過高或過低破壞親水體驗;最后,打造具有層次性的空間親水布局,從濱水步道、廣場、碼頭、橋頭等物質平臺建設方面做好設計協調,注重建筑與景觀之間的交叉布置,與周邊區域風格保持一致,注重綠化細節設計。
2.濱水空間內部二次分割,賦予老年人更濃厚的環境氛圍感知。空曠、通透、無分割圍合的環境很容易使老年人產生壓力與不適,甚至對環境空間產生抵觸心理。好的交往活動空間需要具備一定的圍合感和滲透性,老年人交往一方面是與同類型的老年人和親朋好友的交往,緩解孤獨感;另一方面又具有一定的私密活動訴求,希望擁有自己或自己群體的私密活動空間[4。在把握這一需求的基礎上,可進行開放空間與局部半開放空間的交融設計,如利用地面材料圍合空間,按照廣場或橋下空間的功能區域劃分,為老年人提供不同功能的活動區域;也可以通過休息座椅與樹池的結合,強化空間停留感,使老年人經過這一區域后進行短暫的休息或活動,提升老年人的舒適感。
(三)沿河區域環境空間功能的適老化升級
1.增設親子互動空間,實現代際和諧。受人口老齡化及“打工潮”的影響,許多老年人開始承擔照顧孫輩的任務,都會帶著孩子出來活動。針對這一現象,完善沿河區域環境親子游玩設施就顯得十分必要。可以在沿岸區域建設兒童樂園,在場地內配置一些親水玩具和兒童游樂設施,老年人可以在場地內照看兒童玩耍,與其他帶孩子的老年人交流分享心得,促進老年人之間的社交。
2.改善運動健身空間,提高老年人參與度。老年人的身體素質不斷下降,保障老年人步行與運動的安全就成為環境設計的重點。注重健身設施的無障礙設計,注意地面凸起和障礙物的清除,確保場地內地面平整、過渡自然。針對老年人聚焦度較高的健身場地,需要在地面鋪設防滑橡膠,盡可能不要使用瀝青、混凝土等材料。注重運動建設區附近的休息座椅布設,為老年人的健身休閑提供休息條件;加強場地中低強度健身設施的配置,滿足老年人活動身體的需求,如扭腰、壓腿、搓背等。考慮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和突發事件,可以在場地旁設置緊急呼叫器,直接與當地公共救援平臺對接,如果老年人在運動時遇到緊急事件,能夠立即聯系當地救助機構為老年人提供及時幫助。
3.置入藝術文化空間,開拓老年人興趣。老年人在沿河區域環境中,除了身體上的活動外,也有著精神層面的渲染需求。云南城鎮沿河區域老年人群體經常組織一些歌唱、跳舞類的活動,但活動類型相對單一,缺乏固定空間。因此,可結合沿河區域環境場地現狀,在一些具有空間條件的濱水平臺或廣場,開辟跳舞空間、棋牌空間、戲曲空間等多樣的空間類型,根據不同空間的功能完善設施布置。比如在戲曲空間,為老年人聽戲唱戲提供座椅和舞臺支撐,滿足其娛樂需求。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老年人已成為城鎮公共空間重要的使用群體之一。云南城鎮沿河區域環境設計需要重點關注該區域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文化需求和行為特點,在方案設計中增加適宜該區域老年人體征、符合老年人實際使用需求的環境和公共設施。沿河區域環境空間布局契合老年人特點、沿河區域環境實踐使用的老齡化平衡、促進沿河區域環境空間功能的適老化升級,滿足老年人日常出行、活動需求,為推動區域“老年友好融合型”城鎮建設提供良好助力。
參考文獻
[1]李宏達,蘇曉梅,丁亮.基于保護性發展的濱水景觀設計研究:以麗江文海湖濱水景觀規劃設計為例[].居舍,2023(18):132-135.
[2]肖清霞.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社區公共空間改造研究:以郴州碳素廠家屬區為例[].大觀,2024(9):54-56.
[3]習麗,蔣靜,秦佳潔.基于老年友好理念的城市居住區公共空間設計研究].工業設計,2024(2):42-45.
[4]孫全鳳.基于適老性視角的城市廣場設計:以東方市市民廣場為例[].居舍,2025(1):102-105.
作者簡介:普紹宇(1981—),男,蒙古族,云南文山人,文山學院,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基金項目: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民族地區城鎮沿河濱水區域環境再塑造研究”,(項目編號:2024J105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