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5)20-0002-03
與圓有關的數(shù)學問題較為復雜,特別是與圓有關的動點問題極具有抽象性,令不少學生望而生畏.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為使學生掌握與圓有關的動點問題的突破方法,獲得解題的自信心,教師應做好相關問題的研究,將與圓有關的動點問題作為一個專題加以系統(tǒng)講解,尤其是要剖析經(jīng)典案例,幫助學生明晰不同問題的分析思路,提升學生的解題技能
1求長度的動點問題
在與圓有關的動點問題中,常常涉及線段長度或平面幾何圖形的周長,在解答此類問題時,學生首先應明確動點的運動規(guī)律,分析動點運動能夠引起哪些線段長度的變化,然后借助勾股定理構建方程解決問題.當然點的運動有時是不確定的,這就要求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應綜合考慮各種可能情況,進行分類討論1.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展示習題,預留充足時間給學生思考,讓其找到分類討論的依據(jù),探尋分類討論的思路,從而做到胸有成竹
例1如圖1,四邊形ABCD是邊長為2的正方形,以 ?? 邊長上的動點 o 為圓心, OB 為半徑作圓將△AOD沿 OD 翻折得到 ΔA′OD ,若 ?o 過 ΔA′OD 一邊上的中點,則 ?o 的半徑為
解析因為點 o 為動點,點 o 的位置不確定,所以 ?o 能經(jīng)過 ΔA′OD 哪一邊的中點也不確定.針對這種情況,需要進行分類討論,因 ΔA′OD 有三條邊,需要考慮三種可能的情況.當 ?o 過 A′O 的中點時,其也過AO 的中點,此時OB =1 ?o 過 OD 的中點時, OD=2OB=2r,AO=2-r ,在RtΔOAD 中,由勾股定理可得 (2-r)2+22=(2r)2 ,整理得3r2+4r-8=0,解得r=2/7-2( (負根已舍去);當 ?o 過 A′D 的中點時,如圖2所示, ?o 也過 AD 的中點 M ,則 AO=2-r,AM=1,OM=r. 在 RtΔOAM 中,由勾股定理可得 (2-r)2+12=r2 ,整理得 5-4r =0,從而可知r=5.
綜上可知, ?o 的半徑為
點評解答此題應把握兩個關鍵點.其一, OB 為 ?o 的半徑,意味著 ?o 過點 B ;其二,當 ?o 過ΔA′OD 一邊上的中點時,應注意尋找對應的直角三角形,分析線段之間的關系,借助勾股定理構建方程,通過解方程即可求出 ?o 的半徑
2求角度的動點問題
在與圓有關的動點問題中,某一點的運動會形成不同的平面幾何圖形,構成不同的角度關系[2].在解答此類問題時,通常需要根據(jù)題干描述作出對應的輔助線,展現(xiàn)出形成的角度,靈活運用圓的對稱性及其他平面幾何知識,通過構建已知條件與所求結論之間的聯(lián)系分析問題.當然,針對動點不確定的情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從簡單的情形出發(fā),形成解題思路,再分析稍復雜的情形
例2如圖3 所示,四邊形ABCO 為平行四邊形,以 o 為圓心, oc 為半徑的 ?o 切 AB 于點 B,F(xiàn) 為圓上一動點,作直線 AF 和 ?o 交于另一點 E. 當EF=BC 時,則 ∠OAF 的度數(shù)為
解析 根據(jù)已知條件可知 F 是 ?o 上的動點,其位置不確定,分析可知點 F 的位置大致分為兩種情形:點 F 在優(yōu)弧 上或點 F 在劣弧
上,其中“點 F 在優(yōu)弧 BC 上\"更容易作出輔助線,厘清線段與角度間的關系,易于作答,因此可以從此入手.
當點 F 在優(yōu)弧 BC 上時,連接 OB,OE,OF ,過點o 作 OG⊥EF 于點 G ,如圖4所示.由 AB 為 ?o 的切線可得 ∠ABO=90° .由四邊形ABCO為平行四邊形可得 ∠BOC=90°. 由 OE=OF=OB=OC,EF =BC ,得 ΔEOF?ΔBOC ,故 ∠EOC=∠BOC=90°
因為 OG⊥EF ,所以 在 ΔAOG 中,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質可得 ∠OAF=30°. 當點 F 在劣弧
上時,同樣可得 ∠OAF=30°
點評此題因不知道點 F 的位置,分析起來難度較大,但是可以先分析點 F 在優(yōu)弧 BC 的情況.在解題過程中,需要充分挖掘隱含條件,如連接圓心與切點的半徑與切線垂直.同時,需注重通過證明三角形全等確定線段間的相等關系,活用直角三角形性質,從而推理出 ∠OAF 的度數(shù).
3 求面積的動點問題
在與圓有關的動點問題中,求解圖形的面積并不少見[3].此類問題可以分為三種情形,一是求三角形的面積,通常需運用三角形的面積作答;二是求四邊形或多邊形的面積,此類情形一般采用分割法,將其分割成若干三角形求解;三是求復雜圖形的面積,此類情形可以通過運用割補思路分析
例3如圖5所示,半徑為2的 ?o 和坐標軸分別交于點 A,B,C,P 是 上的動點(包括端點A和B ), AN⊥PC 于點 N,M(4,0) ,點 P 從 A 運動到 B 的過程中,線段 MN 掃過的面積為
解析 根據(jù)已知條件可知點 P 是 AB 上的動點,運動過程中點 N 也會隨著運動,解答時需要明晰MN掃過的圖形的形狀.由圓的相關知識可以得出,MN掃過的面積并不規(guī)則,但可以從整體上進行考慮,借助相關圖形面積求解
因為 AN⊥PC ,所以點 N 在以 AC 為直徑的圓上運動.因為 OA=OC=2 ,所以 如圖6所示,當點 P 運動的過程中, MN 掃過的面積Sf 為 ΔAOM 的面積與弓形 AON 的面積之差.
易知S弓形AON"" -1.由OM=4得S△AOM
,故
點評此題創(chuàng)設的情境并不復雜,但是要求的圖形面積是由動點的運動而生成的,并未直接給出,因此,正確畫出圖形是解題的關鍵
4求范圍的動點問題
在與圓有關的動點問題中,求線段長度、面積大小、周長等參數(shù)范圍主要有兩種思路:一是運用幾何知識確定點的關鍵位置,然后確定參數(shù)的范圍;二是通過數(shù)形結合構造二次函數(shù),借助二次函數(shù)的性質得出參數(shù)的取值范圍[4].
例4如圖7所示, ΔABC 是邊長為3的等邊三角形, ?A 的半徑為 1,D 為 BC 上一動點, DM,DN 分別切 ?A 于點 M,N,?A 的另一條切線交 DM,DN 于點 E,F(xiàn) ,則 ΔDEF 周長 l 的取值范圍是
解析連接 AM,AD ,設 EF 和 ?A 的切點為點G ,如圖8所示.根據(jù)題意, DM,DN 均是 ?A 的切線,則 DM=DN. 由 EF 為 ?A 的切點,得 EM=EG,F(xiàn)G =FN ,則 l=DE+DF+EF=2DM. 又 AM⊥DM ,得ΔDAM 為直角三角形,所以
,則
,此時問題轉化為求AD 的最小和最大值.由于 ΔABC 是等邊三角形,則當 AD 是邊 BC 邊上的高時最小,此時在直角 ΔABD 中由勾股定理可得
當點 D 和點 C 或點 B 重合時 AD 最大,此時 AD2=9 從而可得 l 的取值范圍為
點評此題難度并不大,主要考查轉化思想和數(shù)形結合思想,借助轉化思想達到了化難為易,化復雜為簡單的目的;借助數(shù)形結合思想,明確了 AD 的最大及最小值,為后續(xù)計算奠定了基礎.
5 結束語
綜上,在解答與圓有關的動點問題時,可以從關鍵點和關鍵位置入手尋找突破,必要時可以通過畫圖形成清晰的模型,為問題解決創(chuàng)造條件
參考文獻:
[1]鄒騰.運用“動靜結合”策略解初中數(shù)學平面幾何動點問題的探究[J].數(shù)學學習與研究,2024(7) :149 -151.
[2]郝占峰.規(guī)不正,不可為圓:以初中數(shù)學“圓”的解題為例[J].中學數(shù)學,2023(22):74-75.
[3]李凱.初中數(shù)學圓中最值問題的解題方法探討[J].數(shù)理天地(初中版),2024(19):71-72.
[4]秦海燕.初中數(shù)學動點問題的分類和解題思路探究[J].中學數(shù)學,2023(6):81-83.
[責任編輯:李慧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