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推出,初中數學教學開始向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核心的教學模式轉變.在此背景下,項目式學習強調在真實情境中進行合作、探索和實踐,旨在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深化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并將學習成果應用于現實生活中,實現數學素養和綜合能力的同步提升.為此,筆者探索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初中數學項目式學習的有效實施策略,以期推動初中數學教學向更加多樣化的方向發展
1項目化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1. 1 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
項目化教學法視域下,初中數學教學煥發出獨特的吸引力,能夠逐步引導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轉變為主動的探索者.此教學法通過真實情境和任務的設定,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的實際價值,觸發學生內在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項目化教學賦予了數學學習一種全新的體驗,使學生不再只是完成公式推演和解題訓練,而是置身于充滿未知與挑戰的世界,學生能夠在項目中文章編號:1008-0333(2025)20-0075-03親身發現數學之美,體驗到邏輯推理和數理關系帶來的獨特魅力,同時在探索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
1. 2 增強學生數學知識實際應用能力
數學的美在于其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理解和解析現實的一把鑰匙.項目化教學通過設計貼近生活的情境,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象化,使學生在真實的項目中感受到數學的實用性與重要性.在項目化教學中,學生不再只是紙上談兵,而是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深人理解數學概念,形成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將數學邏輯運用于復雜現實中的能力,在今后的學習中能夠運用數學思維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具備靈活應對多變環境的能力
1.3 推動初中數學教學模式創新轉型
在傳統模式中,數學教學往往以教師為中心,知識傳遞傾向于單一灌輸,學生在有限的解題范疇中難以深人理解數學知識的廣度與深度.項目化教學法打破了這一桎梏,將教學重心轉向學生的主動探索,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實踐.通過項目驅動,學生在親身參與中建構知識體系,體驗團隊合作的力量,讓數學課堂不再局限于知識點的記憶,而是激發靈感與智慧的場所,學生的思維在自由探究中得到了深度培養[2].因此,項目化教學法賦予了數學課堂更多活力,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2 初中數學項目化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2.1 情境缺乏創新,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在設計情境時局限于固定模板和相似案例,缺乏新穎的設計角度和深度挖掘,導致學生難以真正融入其中.由于情境缺少吸引力,課堂呈現的情境難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對數學知識缺乏興趣.在缺乏創新的情境下,學生的學習體驗單調乏味,難以獲得探究與發現的成就感,甚至會覺得數學離自己的生活過于遙遠,逐漸失去學習動力[3].由此可知,情境創新的不足影響教學效果,同時使項目化教學在培養學生探索精神、思維能力方面顯得力不從心,缺乏活力的情境設計無形中削弱了項目化教學的作用.
2.2 合作方式不當,無法調動學生積極性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部分課堂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分組方式和任務分配缺乏科學性,由于分組考慮不足,學生之間的知識水平和學習動力差異較大,部分學生在小組中承擔了過多責任,而另一些學生則處于無事可做的狀態,逐漸喪失參與熱情.合作本應是集合集體智慧、相互支持的教學模式,但在實踐中卻常因不合理的安排而引發分歧,削弱了團隊凝聚力,甚至可能讓學生對小組任務產生抵觸情緒,無法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也無法從他人思考中獲得啟發,項目化教學的設計意圖被削弱,合作學習的真正價值無法在課堂上充分體現4」.
2.3 教學脫離實際,難以培養抽象思維
當前部分數學項目設計仍停留在理論層面,缺少與現實情境的深度融合,學生在面對抽象概念時無法與實際建立有效關聯,難以產生深入理解的動機.數學本應作為理解世界的工具,引導學生從具體事物中提煉規律、抽象思維,但由于缺乏貼近生活的應用情境,學生在學習時仿佛被隔絕在知識之外,難以從中體會到數學的真實意義.隨著學習過程中實際體驗的缺失,學生無法構建抽象的數學模型,思維逐漸被限制,無法實現從具象到抽象的跨越,這不僅抑制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更限制了其思維深度拓展,使數學課堂在培養學生邏輯能力和抽象思維方面困難重重.
3初中數學教學優化路徑
3.1 創設豐富情境,提升數學建模能力
為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數學概念,教師需要巧妙構建教學情境,將學科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促使學生主動探索知識.在探索過程中,學生需要利用數學語言和工具,將日常生活中復雜的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通過邏輯推演、計算分析等步驟尋找解決方案,以此鍛煉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同時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以“解直角三角形”教學為例,教師創設“測量建筑物高度”的項目情境,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融入現實問題,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升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教師首先向學生提出項目任務:測量校園或周邊建筑物的高度.為使項目任務更具體,教師鼓勵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環境中選取不同類型的建筑物,讓學生在項目中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和重要性.在正式測量之前,學生需要學習并掌握使用測量工具的基本方法,教師為此引入測角儀和測距儀的使用要點,指導學生在指定建筑物周圍選擇多個測量點,保證測量結果的準確性.在這些測量點上,學生使用測角儀測量每個點到建筑物頂部的仰角,同時使用測距儀測量從測量點到建筑物底部的水平距離,通過所測量角度和距離的數據,學生能夠依靠“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識建立起數學模型,將建筑物高度轉化為數學方程
3.2 科學合作探究,激發團隊學習意識
合作探究是合作學習的核心,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信息共享和集體決策來深化對數學概念的理解與應用,在具體實施合作學習時,教師不僅要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更要通過策略性的小組組合,確保每位成員都能在團隊中發揮作用,達到提升學習效果的目的.此外,教師還需培養學生的溝通與協調能力,通過實際的合作任務,讓學生體會到語言表達和聽取他人意見的重要性
以“三角形的內角和”教學為例,教師設計“建筑師的三角測量挑戰”的探究項目,以激發學生團隊學習意識,提升學生合作探究能力.在此項目中,教師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每組扮演一支“建筑團隊”,任務是設計并測量一系列不同形狀的三角形結構,為虛擬建筑項目的圖紙提供數據.教師為每個小組分發設計圖紙、量角器、直尺、剪刀、三角板等測量和繪圖工具,要求學生在紙上剪裁出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讓學生在小組內自行分工.每個小組要使用量角器測量各自設計的三角形的內角,并記錄下每個角度的數值,在初步測量完成后,學生需要觀察、比較不同形狀的三角形內角和是否有一致性.隨著項目的深人,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數據,要求學生以每個小組為單位,匯總不同三角形的內角和,并與其他小組的結果進行比對.學生很快發現,盡管三角形的形狀不同,但內角和始終接近 180° ,這一發現能夠激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通過邏輯推理和互相交流逐步形成對“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理解
3.3 融入生活元素,促進抽象思維發展
在項目式學習的框架內,教師有機會將數學知識從課本的界限中解放出來,通過將學習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連接,提升教學的互動性和實用性.通常情況下,初中數學教學較為依賴課本,導致學生對數學概念的學習和理解局限于抽象的符號和公式,缺少與現實世界的聯系,限制了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為此,教師在設計項目式學習活動時,需要選取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主題作為探究的起點,將數學問題植入到學生熟悉的日常環境中,鼓勵學生從具體的生活中抽象出數學模型,再運用邏輯推理和數學運算解決具體問題.此種方法能夠增強數學學習的趣味性,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自然應用數學概念和原理,從而深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并逐步培養抽象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以“投影”教學為例,教師可設計富有創造性的項目:自制投影裝置.通過這個項目,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投影原理及其在現實世界中的應用.項目開始時,教師向學生介紹投影技術的基本原理,解釋光線、物體和屏幕三者之間的關系如何影響投影的大小和清晰度.隨后,教師為學生提供制作投影裝置所需的紙盒、手電筒、透明膠帶等材料,并鼓勵學生用想象力和創造力來構建自己的投影系統,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選擇光源和投影屏幕的距離、角度以及使用的物體形狀.學生在完成自制投影裝置的基本結構后,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調整光源與物體的相對位置、改變物體的角度,以探究這些變量對投影結果的影響.通過動手實驗,學生能夠直觀地觀察到物體形狀對投影影像的影響,實際體驗到投影大小和清晰度如何隨著物體與屏幕距離的變化而變化.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如何擴大投影畫面、如何調整設備以獲得更清晰的影像等問題,在嘗試解決這些復雜問題的過程中,能夠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加深對投影概念的理解,培養抽象思維
4結束語
項目化教學法強調學生親身參與探究活動,幫助其將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和復雜情境中.此種教學方法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將數學知識從單一的技能傳授轉化為綜合能力共同發展,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提升空間.項目化教學法使初中數學教學打破了傳統知識傳遞模式,轉向主動探索、開放合作的學習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發展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逐步形成運用數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春來.初中數學項目式學習模式的實踐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4(26):71-73.
[2]龔東方.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初中數學項目式學習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4(24):11 -13.
[3]黃小麗.高階思維能力培養的初中數學項目化教學探索[J].新課程導學,2024(18):94-97.
[4]安永平.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數學項目式學習策略研究[J].求知導刊,2024(17):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