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家庭參與式護理在小兒肱骨髁上骨折克氏針外固定術圍術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在醫院行克氏針外固定術治療的7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兒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A組(常規護理,35例)和B組(常規護理+家庭參與式護理,35例)。比較兩組肘關節功能評分、疼痛程度評分及家屬護理滿意度。結果 護理后,與A組相比,B組肘關節功能評分更高,疼痛程度評分更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家屬護理滿意度高于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小兒肱骨髁上骨折克氏針外固定術圍術期護理中實施家庭參與式護理,可減輕患兒疼痛程度,促進其肘關節功能恢復,提高家屬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小兒肱骨髁上骨折;克氏針外固定術;家庭參與式護理;肘關節功能;疼痛程度
小兒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種骨科常見病,主要表現為肘部疼痛、腫脹、畸形、活動受限等癥狀,嚴重時可引起血管損傷、神經損傷、缺血性肌痙攣等并發癥,從而影響肘關節正常功能,降低患兒生活質量[1~2]。克氏針外固定術是臨床治療小兒肱骨髁上骨折的一種常用方法,術后需要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實現骨折愈合。為促進患兒早期康復,可鼓勵家屬參與患兒護理中,對患兒進行全方位的健康管理[3]。家庭參與式護理衍生于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將家庭成員視為醫療團隊平等伙伴,培訓家庭成員掌握基礎護理技能,對患兒進行全面性、持續性的心理關懷與健康指導,提升患兒康復效果[4]。基于此,本研究將以7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兒為研究對象,探討家庭參與式護理的臨床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在醫院行克氏針外固定術治療的7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兒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A組(35例)和B組(35例)。A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3~10歲,平均年齡(5.68±1.33)歲;受傷原因:交通事故19例(54.29%),重物砸傷10例(28.57%),高空墜落傷6例(17.14%);骨折部位:左側17例(48.57%),右側18例(51.43%)。B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3歲~12歲,平均年齡(5.89±1.24)歲;受傷原因:交通事故18例(51.43%),高空墜落傷12例(34.29%),重物砸傷5例(14.28%);骨折部位:左側19例(54.29%),右側16例(45.71%)。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存在手術適應證;無凝血功能障礙;病歷資料完整;家屬知情此項研究,同意參與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生命體征不穩定,可能危及生命安全;合并重要臟器嚴重器質性病變;病理性骨折。
1.2 方法
1.2.1 A組采用常規護理
護理人員采用通俗易懂的話語向患兒及其家屬解釋手術原理、治療效果以及潛在風險性。密切監測患兒生命體征指和骨折部位恢復效果,若患兒疼痛癥狀較為強烈,遵照醫囑應用鎮痛藥,安撫患兒焦慮、恐慌情緒,指導患兒術后保持清淡、營養,易于消化飲食,引導患兒進行康復鍛煉。持續干預1個月。
1.2.2 B組在上述基礎實施家庭參與式護理
(1)家屬健康知識培訓:護理人員主動與患兒家屬建立溝通,強調監護人在患兒術后康復中的重要性,邀請患兒家屬與醫護人員共同對患兒進行健康管理。查閱文獻資料,將相關健康知識整理成健康手冊,發放給患兒家屬,指導其利用宣傳手冊提高對患兒病情的認知。
(2)具體護理內容:指導患兒家屬學會換藥、協助患兒穿衣等基本護理技巧,提升家屬照護患兒的信心。對于哭鬧情緒較為嚴重的患兒,家屬可通過拍背、擁抱等方式,給予其安撫;督促患兒做好個人衛生(如術前洗澡、更換干凈衣物等);觀察患兒手術區域皮膚有無破損、皮疹等異常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反饋給醫護人員。指導家屬使用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評估法(FPS-R)評估患兒術后疼痛強度,若患兒存在明顯不適,可給予局部冷敷進行緩解,每次15~20 min,還可用手機或平板為患兒播放動畫片,或陪伴其閱讀繪本,轉移注意力,減輕疼痛對其身心刺激。每日患兒家屬需用生理鹽水或碘伏棉球消毒針道,密切觀察患兒手術部位是否有紅腫、滲液等情況,有任何異常及時與醫護人員聯系。家屬應24 h陪伴在患兒身側,定時協助患兒翻身,將其患肢墊高,促進血液循環,減輕腫脹癥狀。家屬還應了解術后常見并發癥識別方法與處理措施,密切觀察患兒患肢感覺、運動、血液循環等情況,若發現有皮膚顏色異常、疼痛加劇等問題,及時與醫護人員溝通進行早期對癥處理。邀請家屬共同為患兒制定持續性、階段性康復鍛煉計劃,日常監督患兒完成康復訓練。例如,術后患兒意識清醒后,護理人員和家屬應共同監督、指導患兒進行患側指端訓練,通過反復抓握、伸直動作改善關節活動度,每次15 min,每天2次;1周后引導患兒進行聳肩、擴胸、手臂內收外展等訓練,每次20~30 min,每天2次;通過“游戲化任務”的方式進行訓練(如家屬與患兒共同投擲沙包、捏橡皮泥等),使訓練過程更具趣味性;1個月后拆除克氏針外固定裝置,可進一步增加訓練強度,進行肘關節旋轉、負重訓練,每次30 min,每周3~4次。
(3)延續性護理:出院后通過電話隨訪、微信隨訪等方式了解患兒骨折愈合情況,解答家屬照護患兒方面存在的疑問。家屬詳細記錄患兒恢復情況并及時反饋給醫護人員,據此調整康復計劃。持續干預1個月。
1.3 觀察指標
(1)肘關節功能:護理前和護理1個月后采用Mayo評分評估,由4個維度組成,包括疼痛(45分)、運動功能(20分)、穩定性(10分)及日常活動(25分),評分越高患兒肘關節功能恢復效果越好。(2)疼痛程度:護理前和護理1個月后采用FPS-R評估,評分范圍為0~10分,評分越低患兒疼痛感越輕微。(3)家屬護理滿意度:出院時采用醫院自制量表評估,信度和效度分別為0.845、0.812。≥85分代表家屬對護理效果非常滿意,60~84分為比較滿意,<60分代表對護理效果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率+比較滿意率。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7.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肘關節功能比較
護理后,兩組肘關節功能各項評分均顯著改善,且B組肘關節功能各項評分均高于A組(P<0.05)。見表1。
2.2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
護理后,兩組疼痛評分均顯著改善,且B組疼痛評分低于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家屬護理滿意度比較
B組家屬護理總滿意度為94.29%,高于A組家屬護理總滿意度77.14%,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小兒肱骨髁上骨折主要是由于外界暴力引起(如交通事故、高處墜落等),主要累及肘部,也有可能損傷附近的神經、血管,可引發一系列并發癥,從而影響其正常生活、學習[5]。克氏針外固定術是治療小兒肱骨髁上骨折的一種有效方法,可固定骨折、防止骨折移位,減輕患兒疼痛癥狀,促進骨折部位早期愈合。但因患兒年齡較小,缺乏自主護理能力,治療配合度較差,還需家屬積極參與到護理工作中,與護理人員共同配合,改善患兒預后效果[6]。
本研究調查顯示,護理后,與A組相比,B組肘關節功能評分更高,疼痛程度評分更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家屬護理滿意度高于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在小兒肱骨髁上骨折克氏針外固定術圍術期護理中實施家庭參與式護理,有助于患兒疼痛癥狀改善與肘關節功能恢復,提高家屬對護理效果的滿意度。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家庭參與式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其重視家屬在護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家屬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決策”,可將醫療場景從醫院延伸至家庭,將專業照護轉化為家庭能力,進行持續有效的長期健康管理。家庭參與式護理將通過系統性健康宣教提升家屬參與積極性,系統性、全面性的護理指導提高家屬對患兒的護理水平,更好地滿足患兒情感方面的需求,減輕手術所產生的應激反應,提高治療依從性。此外,家屬與護理人員協同配合指導患兒進行循序漸進的康復訓練,出院后對其進行持續性隨訪調查,糾正患兒居家期間不當行為習慣,從而提高家庭護理質量,促進其術后早期康復[7]。
綜上所述,小兒肱骨髁上骨折克氏針外固定術圍術期護理中實施家庭參與式護理,可減輕患兒疼痛程度,促進其肘關節功能恢復,提高家屬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岳一婷,郭錦麗,黃永波,等.醫院-家庭二元聯動的集束化護理在小兒肱骨髁上骨折快優康復中的應用[J].實用骨科雜志,2024,30(7):667-670.
[2]劉亭亭.互動健康教育模式聯合強化心理護理在肱骨髁上骨折患兒中的應用[J].臨床研究,2023,31(5):189-192.
[3]林如君.家長協同治療性游戲對肱骨髁上骨折患兒功能鍛煉依從性及肘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基層醫學論壇,2024,28(35):121-124.
[4]闕利平,熊瑤,程麗麗.家庭參與式護理在股骨干骨折患兒中的應用效果[J].當代護士(上旬刊),2020,27(12):135-137.
[5]李鵬,歐治平,邱藝平,等.透視復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石膏外固定術治療小兒肱骨髁上Ⅲ型骨折的體會[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9,40(9):1118-1119.
[6]孫姍姍,王文鳳,白昕,等.優質護理在肱骨髁上骨折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固定術治療患兒中的應用[J].中華養生保健,2024,42(1):121-123.
[7]高珞珞,李文娟,殷凱.家庭參與式護理模式在老年髖部脆性骨折患者延續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21,18(29):158-16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