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企業家交流多了會發現,他們越努力,有個共性越會非常明顯:他們不知道網上許多熱門社會事件。手機里更沒有抖音、小紅書等這類消遣性社交軟件。
他們并非沒有時間。有次羅永浩和雷軍聊產品,可以從下午聊到凌晨4 點,雷軍興奮地說回公司還有幾個會要開。他們也不是對社會冷漠,哪些企業家朋友有難,哪些地方遭遇災害,哪些領域正在發起變革,他們會聊得深刻而興奮。
他們回避短視頻,不是出于高冷,而是深知當今世界中,注意力屬于最稀缺資源。信息獲取若陷入即時反饋循環,就意味著戰略視野被切割,思考模式被壓縮。與其被算法左右,不如用完整時間段閱讀行業報告,和同行探討趨勢,和家人做場游戲,或沉入市場捕捉真實變化。
我們逐漸變成了手機的奴隸。無數無效的信息被我們當作“知識”在吸取,沉浸在對遙遠未來的擔憂,對雞零狗碎事件的憤世嫉俗上。結果我們發現,網絡就像大草原,每個人都像草一樣,思維和行動被大風左右。有時你甚至會發現,自己對一件事情竟然發表不出論點、論據完整且深刻的評論。
大量研究表明,思維持續被打斷會降低認知效率,而這個時代所需的,恰恰是系統性思維與跨周期判斷。奮斗中的企業家們忽略碎片化熱點,不是對社會麻木,而是確保把有限心力投注在關鍵議題上。
本期我們采訪的“籃子姐”,只是萬千創業者中的一個小人物,開始創業時,她甚至不知道商用電器和家用電器的區別,更別說怎么選址,怎么獲客。她就像個傻子一樣干起來了。
我們有一萬條理由相信,如果創業之初,她從社交媒體上看到那么多創業失敗經歷、避坑指南后,她肯定會退縮。
誰又不是呢?
信息過載的時代,我們需要學會主動屏蔽“噪聲”。我們有能力決定注意力放在哪里。很多成功的企業家寧愿花半天與合作伙伴深度交流,而不是刷手機。他們會主動過濾,形成信息篩選機制,只接受對戰略和組織演進有價值內容。這種能力,本質上是自我控制,是理性工具。
當我們放下手機,真正打開的是更寬廣的社會鏈接。危機時,快速集結資源;改革風口,先于他人捕捉信號;技術迭代,能在實驗室、車間、供應鏈中獲取一手體驗。正是因為把注意力還給現實,創業者們才有可能在競爭洪流中抓住決定性機遇。
以上每一項,都無法從手機中直接獲取。
對于今天任何渴望突破的人而言,企業家所展現的不是某種禁欲,而是一種戰略自律:把注意力從無效消耗中抽離,轉向能構筑優勢的領域。放下手機,不意味著拒絕科技,而是拒絕淪為被科技裹挾的個體。
天地因而開闊,方向因而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