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剛
摘 要:語段是培養學生欣賞能力的一個憑借。在概括語段內容之后,就要引導學生欣賞、品味、咀嚼段中的精彩的、含義深刻的句子或關鍵的、傳神的詞語等,借此感知人物形象、景物特點。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語段 感知 感悟 品讀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181-01
閱讀教學的內容涉及到字、詞、句、段、篇。其中“段”既包括自然段,也包括邏輯段。同字詞教學一樣,語段教學也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對于第二、三學段來說,語段教學不可忽視。如何把能力培養植根于語段的閱讀活動之中?筆者就此淺談一下自己的觀點。
1 培養學生感知能力,教給學生劃分邏輯段的方法
筆者認為,對于一篇課文的學習,要經歷“局部→整體→再局部→再整體”這一完整的過程,即學生先要從課文題目開始,一步一步往下閱讀,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感知內容,此時接觸的“局部”,這個局部越來越大,以至于最后變成了一個“整體”——整篇文章讀完了,學生心中應該留下一個整體印象。然后,再回過頭來逐段學習,當然不一定是按部就班、一成不變地從第1段學習到最后一段——這種“串講”的方式,是一種灌輸與注入,會泯滅學生閱讀的興趣。有時,根據文本特點可以采用變序的教學方法。
培養學生感知能力要從低年級開始做起,要從句子開始訓練,然后過渡到自然段,再過渡到邏輯段。比如,第一學段的閱讀課上,經常問學生這句話講的是什么意思;第二、三學段的閱讀課上讓學生思考這一段主要講了什么——這就是在訓練、考查學生的感知與概括能力。這種訓練不再讓閱讀僅僅停留在眼里看到文字或嘴里發出聲音這一膚淺的層面上,而是要求學生做到“讀中思”、“讀后悟”、“邊讀邊悟”。
當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感知與概括能力,就可以引導學生學會給劃分邏輯段,即將意思相關的自然段合并在一起成為一個大的邏輯段。比如《鄭成功》一文第1-3自然段可以合并在一起,因為這幾個自然段主要寫鄭成功“決心收復臺灣”;第4、5、6三個自然段可以合并在一起,因為這部分寫的是鄭軍官兵打敗荷蘭侵略者,勝利收復臺灣的過程;第7、8兩個自然段可以合并在一起,因為這部分是寫“建設臺灣”。合并自然段成為邏輯段的方法,是建立在閱讀、感知的基礎之上的,分段這一能力需要在第三學段著力培養。
2 教給學生語段品讀方法,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每篇課文總有一個或幾個精彩的語段,它們往往既是文本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閱讀教學離不開對這些語段的品讀。教師要在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優化指導策略,培養學生感悟能力。筆者通過教學實踐,總結出如下品讀自然段的方法,即“閱讀→感知→概括→欣賞”,其中的“閱讀”包括默讀、朗讀或其他形式。“概括”與“欣賞”的順序也不是固定不變的。比如,教學《鄭成功》第5自然段,在學生默讀課文之后,筆者要求學生說說這一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有的同學說“主要寫鄭軍官兵打敗荷蘭侵略者的過程”,筆者給予了肯定,有的說“這一段生動地描寫了敵我雙方作戰的場面”,筆者點頭認可。這一環節,培養的就是概括能力,“概括”是“感知”的結果,段意是“概括”的物化成果。這一過程需要學生去積極地思考與表達。
語段也是培養學生欣賞能力的一個憑借。在概括語段內容之后,就要引導學生欣賞、品味、咀嚼段中的精彩的、含義深刻的句子或關鍵的、傳神的詞語等,借此感知人物形象、景物特點;同時,也可以就句子所運用的修辭手法進行欣賞、玩味,領略其表達技巧之美。
3 從自然段的寫法中學習構段或敘述方法
自然段內部的句子不是凌亂地堆積,而是有一定的邏輯關系。課文中一些語段最為典型的構段方式有:承接、并列、遞進、“總→分”、“分→總”、“總→分→總”、“總起→具體”、“具體→總結”等邏輯關系。像《鄭成功》第5自然段、《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第2自然段,就是典型的承接關系,即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一句接著一句來表達;而像《“東方之珠”》第3自然則屬于“總→分”的邏輯關系,《牛郎織女》第2自然段運用了先“總起”后“具體”的寫法。
除了理解構段方式,還要分析寫法上的特點,找到可以借鑒的地方。比如,《大江保衛戰》第2、3、4自然段在描寫場面方面就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筆者通過引導學生品讀,歸納出如下幾點:一是,對場面中人物的表現,從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方面進行了生動描寫;二是,不僅勾畫出了場面的整體情況,還著力描寫了其中一些最精彩的鏡頭,突出了戰士們英勇無畏的精神;三是,穿插描寫了當時的環境,烘托出了保衛戰的氣氛。而歸納出這幾點寫法則可以讓學生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比如描寫拔河比賽或運動會的場面時都可以嘗試使用。習作能力的提高就應該從模仿開始,邁開訓練步伐。
4 重視課文末段品讀,學習課文結尾的方法
“編筐編簍,重在收口。”寫文章亦是如此。一篇文章的起筆非常重要,結尾也不可小覷。“口”收不好,將影響整篇文章的質量。很多情況下,文章結尾或畫龍點睛、戛然而止;或語意含蓄、耐人尋味。比如,《最后的姿勢》《草原》等課文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話就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還有一些句子或語段起到了題文照應的作用,像《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和《最后的姿勢》倒數第2自然段最后一句話,《“東方之珠”》最后一段,就是這樣的句子。面對這類語段或句子,教師要著力引導學生欣賞,揣摩這類句子在謀篇布局、深化中心方面的作用。有時,在學生初讀感知課文內容之后,在第2課時教學導入時,以這些句子為突破口,通過設計探究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研讀課文重點段落,進而攻克重點,達成教學目標。當然,這些耐人尋味、畫龍點睛的語段或句子,也要引導學生在作文中借鑒使用。比如,一位同學在《激烈的拔河比賽》中結尾寫道:“這次拔河比賽,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團結就是力量。”而另一位同學在《我們班的繪畫能手》是這樣結尾的:“李佳真是一位值得我們佩服的‘繪畫能手!”這樣一寫,文章就有了思想,結構也更加嚴謹。由此可見,教師要提高作文水平,就要做到讀寫結合,以讀促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