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俊紅
摘要:西安作為我國中西部地區規模較大的高等教育基地,其整體經濟實力還比較弱,由于資金短缺,西安高校也同其他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校一樣,面臨諸多問題。本文在科學發展觀思想指導下,認真分析當前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校面臨問題的共性以及西安高校面臨問題的個性,深入研究西安高校應對地方經濟應如何走自我發展、自主創新的道路。
關鍵詞:經濟欠發達;高等教育;自我發展;自主創新
中圖分類號:G40-01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32-0188-02
西安是我國中西部地區規模較大的高等教育基地,然而其整體經濟實力還較弱。解決西安地區的高等教育問題,除了政府高等教育職能部門的努力外,高校自身也要不斷發展、努力創新,從而帶動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
1.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校所面臨問題的共性與個性
在當前激烈的競爭中,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校背負著來自社會和市場的種種壓力,各方面基礎薄弱、資源匱乏、物質支持不足,制度政策及本身意識觀念方面貧弱,發展舉步維艱,壓力和挑戰擺在面前,不容忽視。
1.1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校所面臨問題的共性
第一,高校發展定位難。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校,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調,辦學理念模糊,辦學定位不準,很容易走上模仿名牌高校的辦學模式。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又帶來了大學層次和功能的分化、質量標準的多樣化、培養目標的多元化,在這些眼花繚亂的現實面前,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校面臨嚴重的困惑。
第二,高水平人才引進和穩定難。師資是高校關鍵的生產要素資源,是高校競爭力的重要體現。經濟欠發達地區因待遇偏低、學校聲望不高、學術交流不便,在辦學中對師資的吸引力較弱,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比較困難,且人才流失嚴重。經濟對人才的磁鐵效應,使經濟欠發達地區在人才爭奪中明顯處于下風。
第三,教育教學資源短缺與擴大辦學規模、提高教學質量之間存在矛盾。為了順應高等教育大眾化趨勢,大學受到“擴招”宏觀政策的驅動,學生規模連年擴大,辦學基礎設施建設的壓力再次加劇,使得本已投入不足的窘境更加嚴重。投入不足又嚴重制約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核心的內在建設,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校無法擺脫人數增加與經費短缺的惡性循環。[1]
第四,生源質量相對降低與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不斷提高之間存在矛盾。由于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校在同發達地區高校在生源市場競爭中始終處于不利地位,因此造成生源質量總體上明顯偏低與內部不平衡的問題愈來愈嚴重。一方面目標規格和標準要求有新的提高,而另一方面生源質量差距拉大,這就增加了人才培養的難度。
1.2西安高校所面臨問題的個性
由于資金短缺,西安高校也同其他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校一樣,面臨諸多問題。除了與其他地區高校相通的一些問題外,西安高校有著自己特殊的難題。
第一,西安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同步性。以西安都市圈為中心聚集的高校群,在我國的區域經濟領域屬于比較罕見的現象。相對于東部開發地區而言,西安是小財政辦大教育。西安整體經濟實力和投資環境低下,科技優勢衍生的科技成果伴隨著人才一并“孔雀東南飛”, 嚴重影響了本地人力資源的自然積累和人口素質的大面積提高,客觀上形成了人才大省人才匱乏的奇怪現象。[2]潛在的高等教育優勢并未真正落實到現實經濟運行中去。
第二,學科結構與地區經濟建設目標尚存在一定差距。西安高校專業結構和教學內容受計劃經濟的影響,專業設置上傳統學科過于集中,前沿科學相對薄弱,重點理工科院校在一些迅猛發展且前景廣闊的新領域投入不足。西安高校在新能源、新材料,包括信息工程等學科雖有一定基礎,但研究內容和能力與西安建設目標尚有一定距離,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不能適應西安經濟建設的需求。
第三,高校重組與大學園區建設帶來的新問題。大學城和大學園區的建設,為西安高校產業族群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條件。但是,隨著高校的合并和分校區的建設,使其在地理上形成了分割的局面,資源共享能力被大大削弱,同校間的院系關系變得難以維系。
2.西安高校應對西安社會經濟發展之對策——自我發展
應對西安社會經濟發展現狀,高校必須從實際出發,更好地突出自身特色,增強適應和發展能力,培養高質量的合格人才,從而實現高等教育持續發展。
2.1凸顯辦學特色與學科優勢,以特色促發展
辦學特色包括學科特色、專業特色、科研特色、人才培養特色、教學特色、管理特色、校園文化特色等,是高校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特色”既可以表現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也可以表現為人多我少、人有我無。辦學特色不僅是自身優勢的發揮,更是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對高校提出的要求。高校只有主動適應社會、服務地方,才能使其辦學具有特色和生命力,這也是教育內在規律和外在規律的辯證統一。
2.2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設一支素質好、業務精的高校教師隊伍
鄧小平曾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培養出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是教師”。[3]實施人才強校戰略,是欠發達地區高校的唯一選擇。高校人才工作的核心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立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較高、業務精湛的教師隊伍。這就要求我們加強教師素質與能力培養,加大教師進修、調研、再教育等學習機會的安排力度,使教師在本職崗位上不斷提升自身價值;切實加大對教師教學科研工作的投入力度,營造有利于教師發揮作用的環境與文化氛圍。
2.3實施質量工程,提高教育教學水平,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教育質量是一切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凡舉辦教育者無不把提高教育質量作為追求的終極目標。因而西安高校不能只著眼于辦學規模、學生數量和眼前的利益,而應該重視辦學質量、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長遠的利益,走內涵式發展道路。[4]保證和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就需要建設與完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在建立科學的質量指標體系,明確各類型、各層次高等教育的質量目標同時,建立宏觀與微觀結合、校內與校外結合、政府與民間結合的質量評估機制。還要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努力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最后要加強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各方面的改革和創新。
2.4開源節流,增大高校經費支持能力
開源節流,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是增大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校經費支持能力的重要方面。第一,資金敞口吸收,拓寬籌資渠道。可以通過與企業簽訂人才培養協議擴大委托培養范圍和數量,增加經費來源;也可以通過股份制的形式吸收廣泛的社會投資,以充實教育經費。第二,設施對外開放,提高高校的設施利用率。這樣不僅能提高高教資源的利用率,還可提高實驗研究人員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而且高校可以從中獲取經濟收益以補充教育經費。第三,充分認識到節能工作的重要意義。學校要在加強節能宣傳、教育和培訓工作的同時,積極開展節能技術研發和專業人才培養,為社會提供節能技術、產品服務和輸送專業人才。[5]
3.西安高校應對西安社會經濟發展之對策——自主創新
黨的十六大報告強調指出:“堅持教育創新,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這就給我們指明了教育創新和發展的方向。西安高校要適應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教育創新是推動教育發展的出路。
3.1加大教育改革與創新力度,建立高校自主創新體系
高等教育改革實踐中,觀念是先導,體制是關鍵,質量是核心。深化高等教育教學體制改革,是促進西安高等教育發展的關鍵。我們要從大處著眼 ,小處入手,結合學校實際從教育觀念、目標規格、學科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及質量檢評等各個環節進行改革,切實深化教育改革與創新力度,建立高校自主創新體系,培養出能直接服務于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學生。
3.2建立校外創新基地,搭建教學、科研以及人才培養創新平臺
校外創新基地是校企雙方合作,利用企業生產與經營的資源建立的用于培養學生專業技能與職業素質的實踐教學場所。其最大特點是利用學校與行業、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把以傳授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的課堂、實驗室的學校教學環境與可直接取得實踐經驗、綜合能力為主的生產現場環境有機結合于學生的培養過程之中。它突破了在傳統教育中近乎完全在校內進行的單一人才培養模式,為教學、科研及人才培養創新平臺。
3.3整合高校科技資源,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在帶動西安經濟發展中求創新
針對西安高校眾多、科研成果顯著,但科技成果轉化率的現狀,我們應該整合高校科技資源、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在帶動西安經濟發展中求創新。具體來說,高校應瞄準國民經濟主戰場準確選題,克服盲目性和隨意性,為成果轉化與推廣提供前提條件。其次是轉變觀念、重視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各高校應把成果轉化的工作放到其發展的戰略高度和地位去考慮。再次是深化科研體制改革,鼓勵師生創新創業。最后要建立穩定的高校與地方聯系的工作渠道,不斷拓展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的空間。
3.4與國際接軌,借鑒境外辦學經驗,提高自我創新能力
我們在對待境外辦學經驗時,要棄粗取精、棄假存真、棄惡存善、棄丑存美,消化吸收,一方面,要善于學習先行國家或地區高等教育發展的成功經驗;另一方面,要不斷總結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與改革的經驗,并從中吸取教訓,大膽改革那些與國情不相符的、不適應高等教育發展新形勢的陳舊思想觀念和管理制度,并代之以新的創新能力與世界高等教育接軌的新思想、新觀念和新制度。
只要我們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堅持科學發展觀,認真挖掘欠發達地區的特色資源,自我發展,自主創新,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經濟欠發達的西安地區同樣可以辦出高質量的高等教育來。
參考文獻:
[1]曾瓊.欠發達地區高校發展定位初論——以吉首大學為例[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7(4).
[2]周奔波,李娟娟,楊淑琴.陜西高等教育如何適應區域經濟發展[J].中國冶金教育,2003,(5).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胡萍.高校辦學的質量追求[N].光明日報,2007-08-29.
[5]李嵐清.教育訪談錄[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