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討我國職業技術學院教育的職業文化語境演化背景和教育人群特征,系統討論職業高校教育的人文屬性、社會屬性、勞動屬性、現代屬性,探討建立大眾與高校開放相互統一的高職教育體系,突出有自己民族文化、人格素質、專業見識的職業教育文化語境遷移,提出自下而上的的理念。
關鍵詞:大眾教育;文化遷移;高職教育
作者簡介:沈新藝(1965-),女,江蘇無錫人,蘇州市職業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行政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7518(2009)35-0011-02
一、大眾化背景下的高職院校屬性
對職業技術學院的屬性,其基本的界定是“文化屬性”。探討我國高等教育職業技術學院文化語境演化背景和教育人群特征,系統討論高職文化的人文屬性、社會屬性、勞動屬性、現代屬性,探討建立大眾語境與學術開放相互統一的職業技術學院教育體系,突出有自己民族文化、人格素質、專業見識的文化語境遷移,提出職業技術學院文化語境的遷移是職業技術學院文化和諧的必然之路。
從職業技術學院的發展歷史看,職業技術學院經歷了從教育機構到服務機構的三個發展階段。無論對于職業技術學院怎樣界定,職業技術學院是現代大眾和諧發展的文化事業。根據人與文化的形態,我們對大眾化教育群體的人的界定,就不同于哲學形態的“追求真理與精神交往”,而更多地傾向于“人的生存與發展”的和諧的人。因此,今天的職業技術學院語境就會項非學科的精英文化、創新精神“遷移”,或者說,我們的職業技術學院教育還處在基礎階段,甚至也應當“草根”,我們今天也是把大眾化高等教育定位在為國民經濟基礎產業的提升服務而具有職業技術學院的社會性,或者說職業技術學院教育的社會化在于強民基,固民本。
從職業技術學院文化學的角度考察,職業技術學院文化是“從屬于社會主導文化,它依附于主導文化,衍生于主導文化。”另一種觀點也認為“職業技術學院文化屬于大眾文化,或者工學文化,同時又具有民生文化綜合性、教化性的鮮明特征,是圍繞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教學活動建立起來的一整套價值觀念、行為方式、語言習慣、制度體系、知識符號、建筑風格的集合體。”
也有依托產業集聚的觀點,提出職業技術學院服務區域經濟,認為職業技術學院的職業技術文化“是相對所有社會成員必須參與其間的普遍文化而言的一種主要是職業前教育成員參與的特殊文化,即一種針對職業技術學院群體而言的區域文化。”因此,職業技術學院的“職業技術學院文化”含有“文化”概念所具備的內涵,但它又是對社會文化反復選擇、加以吸收并融入自己職業技術學院意志和個性的文化結構。
總之,根本上說,職業技術學院就是要體現“民生文化”的倫理建構。《周易》說,“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也就是說,民生模式已經深入大眾之心,她強調以人為本、以社會人際關系為中心,在民生需求多樣化、感性化、個性化,在利益競爭上,大大縮短和消除社會各個階層不同活動形態在心理和文化上的距離感,因此,《中庸》認為,“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我理解,就是今天我們職業技術學院職業技術教育討論的“民生為本,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這個命題。也就是說,我們職業技術學院認為的觀點基本傾向于自下而上建立的職業技術學院文化。
二、融入“大眾化-民生體系”的職業技術學院教育
培養人是職業技術學院的基本屬性,塑造人是它的文化屬性,發展人是它的社會屬性。什么是今天自下而上的職業技術學院文化?所謂“下”就是說,我們必須考慮學生承擔著怎樣的責任,現實所處怎樣的學習狀況,以及學習所需明確的生活、職業目標,樹立人的理想和專業的信心。比如根據這個文化主體設置的“自我與他人”這個文化,從理論上說,是“個人信仰與理想”。目前,我國教育部門對現在職業技術學院人群的分析和調研,雖然納入國家教育計劃或者社會管理體系,但是,勞動體系與職業前的銜接,并沒有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人們的行為方式、生產關系、生存方式、思維意識、審美態度,它的涵義深廣,有著明顯的時代特征,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它的內涵也在不斷變化和更新。關于“文化”,自上而下的做法是指學習行為的模式和結果。禮儀、語言、飲食習憤、宗教和道德信仰、知識體系、態度、價值觀以及由一個技術的群體所生產的物質產品。如何針對大眾人群,建立文化體系,以及文化教育體系,使職業技術學院教育的大眾體系,就是指一個教育與社會混合的體系,不僅有整體文化即全體公民共有的生活力式,而且有許多亞文化。比如,東部沿海與內陸、西北,許多這樣的群體一旦形成了有別于其他群體的某些活動,信仰或態度,他們有許多共同之處。
而在現實中說,這就包括了模塊的三層含義:“自我與他人”是文化層面的選題;“個人信仰與理想”是人文選題,“創業精神”是學生的職業生涯核心。既然如此,時至今日,自下而上的職業技術學院文化,第一,在人才培養目標下,通過人才的技術領域分工,確認培養流程。第二,根據現代產業背景,跟蹤產業技術發展,確認教材和課程。第三,經過教學,選擇制定學生個人職業生涯方案,落實教學過程,考核評價。也就是說,首先確認的是人的文化觀念——人人可以成才,人人可以發展,人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人人都有自己的目標,人人都有自己的教育和職業天空的大教育觀念。其次,教育具有文化價值,教育提供了人的自信、自律,教育提供了參與社會的方法和實踐,教育提供了社會保障的認同機制。其三,學習是自己的事,學生需要指導,需要學時保證,需要自己研究、運用,需要提交自己的作業和成果。
這既是大眾化教育的模式以及現代教育體系的新的規范。他來自美國杜衛主義的開拓,經過國際化的嘗試,韋伯說,他發現了“那些強有力地影響著經濟倫理的生活性因素或生活方式的定向因素”。民生模式與經濟倫理,其涵義可謂紛繁復雜,表面上相似的經濟組織形式與一種極不相同的經濟倫理結合,就會按照各自的特點產生出極不相同的歷史作用,因此,“經濟倫理不是經濟組織形式的簡單的因變量,”(韋伯《儒教與道教》,王容芬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5頁。)職業技術學院,作為與民生模式相關極大的高等教育也就融入到社會歷史性、結構性的變遷中來了。
三、職業技術學院精神融入社會的大眾化體系
今天我們摸索模塊教學,不同于過去的知識教學,自下而上活動必須建立現代人文主題;模塊教學的是否有效,取決于學生文化觀念的建立與否。以往,我們的課堂是生硬的、差別的、疏遠的。教學缺乏人的需求模塊,或者照本宣科,以訛傳訛,使審美價值很高的應用教育變的索然無味。或者對文人價值下的人格尊嚴缺乏人文的批判,一味迎合媚俗。
不同的歷史條件、不同的文化背景,職業技術學院精神的表現也有所不同。我們首先看到,職業技術學院自下而上推動了文化走向繁榮。毫無疑問,經典的文化應當被推崇,然而強權的文字獄將不少名家著作驅之門外,其中險些就包括了曹雪芹先生的《紅樓夢》。在《鐵齒銅牙紀曉嵐》中,我們看到了阻礙《紅樓夢》的群臣,也看到了為了能刊行《紅樓夢》,不懼怕“反清復明”罪名的紀曉嵐。他為了使優秀文化傳承民間,舌戰群臣,亮劍權勢,站在死亡的邊緣。而正是他的膽魄感降伏了乾隆,恩準了紅樓經典。時至今日,《紅樓夢》以其悠遠的文化底蘊,豐富了華夏文化,我們怎能不將這似錦佳作的流傳歸功于“自下而上”的社會文化之功呢?
其次,“自下而上”的文化建構告訴華夏兒女,職業技術學院不僅運籌帷幄之中,也敢于決勝千里之外。商場競爭激烈,每一個想法都是決定性的,它能讓你霎那間腰纏萬貫,也能讓你轉眼間傾家蕩產。電視劇《歲月風云》中的文鴻秉著“開弓沒有回頭箭”的理念,以“直取華山一條道”的勇氣在華喆最艱難的時刻,果斷地認定“就算是賣房子,賣地,甚至賣掉華家所有的財產,也一定要保住華喆的自主知識產權”。我們怎能不說他是何等的凜然,何等的快意,這是何等的決,絕何等的氣魄!
自下而上,就是職業技術學院更高的回歸文化傳統、回歸修身濟世的根本要求。對教育體系如何構建適應多元學習、如何建立非規范學習的模塊,職業技術學院教學需要引進新的文化,將儒釋道經典閱讀中進行民生政策和法律的公共選擇延伸;如何開發利用這個領域,在擴大課程領域和保護學習人群利益之間找到均衡點。有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湖捉鱉的氣概;有氣骨清如秋水,肝膽照若春風的風采;上馬橫架自是英雄本色,迎難而上方顯劍客風范。毛澤東同志說“可以壓倒一切敵人,而不被任何敵人所壓倒”。鄧小平同志倡導“壓倒一切敵人,壓倒一切困難的精神;堅持革命樂觀主義,排除萬難爭取勝利的精神”。
職業技術學院教育達到了回歸人生的目的,把學習動機提升到一個年輕人的使命上,把學習模塊建立在一個年輕人的成長上,正確認識人的夢想、人的職業、人的發展的辯證關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要正視自己的不足,唯有學會了去創新、去改革、去奮斗!才能夠“一覽眾山小”,職業技術學院給學生提供自由發揮的空間,可以激發學生內在成才動機,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觀察、體驗和學習經歷,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學習動機聯系起來,認為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內在變化和增強他們的學習動機”,使學生對周圍的觀點、信仰、行為及社會結構產生敏感,可以激發學生抒發自己的觀點。
自下而上的職業技術學院文化,將傳統意義上接受教育和從事職業的時間分段被完全打破,教育越過了學校的高大院墻走向了社會和生活;教育的外延在逐漸擴大,其內涵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教育不再被單純理解、規范為一種培養人的活動,而成為人的一種生存、生活方式。教育也不再單純是學校和教師的任務,家庭、從業單位、職能部門、社會、國家等等職業技術學院后加入教育的行列,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從事著教育人的活動,形成了一種全新的“大教育”格局。
參考文獻:
[1]班中考、黃潔.論職業技術學院文化及職業技術學院文化傳統[J].江蘇高教,2003(03).
[2]李延保.現代職業技術學院精神與歷史傳承[N].中山職業技術學院校報(新),2004-9-6-77.
[3]劉自匪.職業技術學院的文化思考[J].交通高教研究,2003(06).
[4]羅海鷗.通識教育與職業技術學院文化發展——海峽兩岸跨世紀職業技術學院文化發展研討會綜述[J].高等教育研究,1999(04).
[5]樸雪濤.職業技術學院文化范式的轉換與創新人才培養[J].教育研究,2001(05).
[6]蘇益南.現代職業技術學院的文化特征[J].江蘇高教,2003(03).
[7]眭依凡.關于職業技術學院文化的理性思考[J].清華職業技術學院教育研究,2004(01).
[8]毛大龍、周震豪.高職教育模式建設[N].光明日報,2008-11-26.
責任編輯夏煥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