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舜德 色 莫
摘 要:高職教學質量的提高應緊抓實訓體系建設這一綱,據此帶動教材、課程、考核方式等改革一系列的目,才能使受教育者在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上適應社會和崗位的要求。實訓體系是與培養專業崗位技能群的集約反映,它應該使受教育者所學所知所會能夠應對崗位的所需所求,又由于它是職業崗位群需求的職業能力的具體化和細節化,對辦學方向和就業率的影響力至關重要。高職專業的改革應該以培養職業能力為目標,教學以技能為主,課程以實訓為先,理論以夠用為度,實踐以能力為范,教材以應用為重,育人以素質為先的路線推進,重點要放在實訓體系的構建和實施上。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教學質量;職業能力;實訓體系;實訓鏈條
作者簡介:張舜德(1965-),男,博士(后),寧波大紅鷹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及先進制造技術。
基金項目:浙江省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YB05111)。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7518(2009)35-0021-03
一、引言
以就業為導向,面向社會、面向市場、面向崗位群和產業集群辦學,是職業教育近年來改革發展的重要方向。在新中國教育史上,應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一直沒有系統的成功經驗。近年來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應用性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從理念和方法都有了質的突破。目前,高等教育面臨一個尷尬的局面,一方面高校在不斷地擴大招生,而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人數也在不斷地擴大,另一方面企業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人才。急需反思的問題很多,作為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能做到的就是從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入手,做一些力所能及、實實在在的事情,來為扭轉現行局面添磚加瓦。
造成學生就業形式嚴峻的一個重要因素就在于學校學習的理論和實踐課程與現實的企業需要存在著一定差距甚至脫節的現象,畢業的學生,即便是專業對口,也需要較長時間的培訓才可以勝任企業的工作。因此,很多企業更愿意使用具有工作經驗和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剛剛畢業的學生。如何縮小乃至消除這一差距,是各高校都在思考、都在探索的課題。多數人的共識認為,提高教學質量是應對這一難題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當然,這里的“教學質量”含義不同于以往的狹義的認識,機質量反映在學生每次考試的平均分數上。教學質量應該體現在受教育者的職業能力上。在崗位上,面臨專業問題如何分析、如何解決,面臨非專業問題如何處理;受教育者所學所知所會是否能夠應對崗位的所需所求,是一個新的教育質量標準。這一問題尤其對高職類院校的生存和發展關系重大。大課時、大比例和高質量的實踐性教學是保障這種教學質量的唯一途徑。具體到高等職業教育,實訓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實訓與實驗不光是名詞上的不同,而是觀念上的不同。實驗是用于驗證課堂上講授的理論是否存在或成立,面向的是純粹的知識;而實訓是將課堂上講授的知識轉化為技能的手段,面向的是應用。

實訓體系構建和實施是高職教學質量工程的關鍵。我院從建院之初就在教學體系上努力摒棄傳統的觀念,努力擺脫本科和普通大專教育的模式,建立起創新性的、一體化的適合于高職教育的教學體系:培養計劃上根據行業和職業崗位能力要求來細分職業能力,再根據職業能力劃分能力單元和相應的支撐知識點,從而將能力單元和知識點交來構成一體化的課程體系。在專業課程的設置與建設上,體現了夠用的理論知識和基本的崗位技能與企業、行業崗位要求零差距。客觀上學校里的教學成為了企事業單位崗前全面培訓的場所。
二、高職實訓體系的構建

以我院的網絡技術類專業為例,該系以培養網絡構建技術人才、網絡管理技術人才、網絡安全技術人才為主,同時也培養網絡應用人才。人才培養的最佳方式不謂乎是理論聯系實際,我們的實踐緊緊貼近崗位需求,引伸出一條由崗位能力分解出職業技能,由職業技能來設置課程,由技能需求來設計實訓項目的實訓鏈條。實訓和授課的內容,從選材、萃取、組織、加工,由點到面的構建都圍繞職業技能以及與其相關的知識進行(見圖1-1)。實訓的項目來源于企業案例,經過剖析整理升華,又高于企業案例,成為通用性較強的仿真項目,并且匯集成庫。加上過程管理和考核評價辦法,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體系。這個體系又以樹型分解為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畢業綜合實訓、課程實訓、單元實訓和章節實訓在教學中運行。下面僅以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為例進行闡述。
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培養的是網絡構建技術人才(不是網絡高級工程師),網絡構建技術人才是中小規模企業和公司所必需的,因為這些單位的出路是在管理的信息化和產品的高科技化,而實現的條件離不開計算機網絡。這一類人才應該具備的職業技能概要地分解,由這樣幾部分組成:
*具備網絡技術方面的基礎性知識和基本技能。對技術資料中網絡構建需求和網絡拓撲圖的結構、含義、用途和實現方法能夠達到正確地理解,并能夠按照要求實施;
*對中小規模網絡的設備(交換機、路由器、防火墻等)的配置技能基本掌握,一般設備軟故障可以排除;
*組網技術基本熟練。了解樓宇布線;室內布線和主機連網方法熟練掌握;IP地址規劃等技能熟練。一般網絡不通的故障可以分析、排除;
*掌握一般服務器配置和維護技能。常用服務器(如Web、FTP、DNS等)的配置和管理;常見故障可以排除;SQL Server數據庫的維護以及ASP動態網頁的制作應該掌握。
能夠使學生掌握這些職業技能,在相關崗位上發揮其職業能力就是我們的培養目標。針對這一目標,開設了支撐培養目標的課程,如《計算機網絡基礎》(含樓宇綜合布線基礎)、《網絡構建與設備配置》、《網絡操作系統配置與管理》、《Web程序設計》、《SQLServer數據庫管理與維護》等課程;我們籌建了網絡技術綜合實訓室、網絡操作系統平臺實訓室、B/S系統開發實訓室等,可以較好地完成上述知識和技能的實驗、實訓和實習任務;經過教學過程中的章節實訓、單元實訓和課程實訓,學生對職業技能有了基本的實踐和體會之后,為學生能夠得到初步的實踐和探索的經歷以及崗位實戰的體驗,推出了整套的畢業綜合實訓計劃。此計劃提供一個能夠涵蓋中小規模網絡的模擬環境,以及能夠在這個環境上實現的仿真網絡構建項目庫。我們對校內的多個實訓室進行有機的搭配和整合而構成一個適合崗前演練的校內實訓基地,以便在畢業前的綜合實訓中,學生能夠體驗和實踐崗位事業過程,提高職業素質。更重要的是在綜合實踐中,得到準崗位歷練。由此可以看到,課程設置和實訓體系都是直指崗位群的職業能力。
在整個實訓體系中,章節實訓、單元實訓、課程實訓和綜合實訓之間的關系:從后往前是職業技能的逐級樹型分解細化的過程;從前往后是掌握技能及相關知識的螺旋式逐步提升的過程。
章節實訓是依據單元實訓所涉及的技能分解而來,當然章節實訓的具體內容又是課堂教學中介紹和演示過的小點滴(成套軟件的一個最小單位功能、能夠獨立運行的程序片段、配置服務器步驟中的一個階段等)匯合而來。單元實訓不僅可以對課堂教學的內容進一步地實踐和鞏固,而且是將相對零散的章節實訓整合為一個個的小項目,使得片段化的知識和技能集成起來相對系統化。課程實訓則是完整的一門課程所涉及的知識和技能的大演練。它和該門課程的單元實訓關聯性較強,是對單元實訓的歸納、集約、提升(實例見另文)。綜合實訓則是多門專業課程的會聚點,它囊括了課程實訓中所呈現的所有題目的內涵,是對培養目標中所列應知應會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的大檢驗(實例見另文)。也是對掌握本專業能力的綜合考核。
實訓的過程管理必不可少,實質上是仿效企業開發團隊管理的模式,使得被管理的學生能夠體驗崗位環境,拉近與職業實際的距離。具體的管理措施有:學生考勤;對實訓項目認真程度、實施期間投入精力的評價;分配角色后的團隊協作能力考查;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考核方法以教師直接掌控和同學自評、互評為主,有條件的輔以儀器或軟件考核(見圖1-2)。
對于學生來說,仿真的項目解決了學什么的問題,看到了有什么用途;模擬環境解決了怎么學的問題,體會到了崗位的磨練;系統的實訓鏈解決了如何學以致用的問題,提高了動手動腦的能力。這也是網絡技術系在培養高職類IT專業人才中摸索出的一整套實訓體系為主的培養模式。它對于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確實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更由于它是社會崗位群需求的職業能力的具體化和細節化,對辦學方向和就業率的影響力至關重要。
對于學生來說,仿真的項目解決了學什么的問題,看到了有什么用途;模擬環境解決了怎么學的問題,體會到了崗位的磨練;系統的實訓鏈解決了如何學以致用的問題,提高了動手動腦的能力。這也是網絡技術系在培養高職類IT專業人才中摸索出的一整套實訓體系為主的培養模式。它對于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確實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更由于它是社會崗位群需求的職業能力的具體化和細節化,對辦學方向和就業率的影響力至關重要。
實訓條件和環境是保障實訓目標達成的關鍵。實訓環境不僅要滿足實訓體系所要求的條件,而且要辦成能夠運行仿真項目的企業模擬環境,成為較好的校內實訓基地。
對實訓體系的實施,由院領導班子緊抓不松才能落實到位、堅持到底;職責到教研室、分工到教師才能行有所果,果有所效。具體地實施措施也關乎實訓體系能否真正提升教學質量,避免形式化、表面化的大計。我們通過多年的實踐認為:為了能夠培養出合格的社會需求人才,技能的訓練顯得尤為重要。在課程結構上要加大了實訓的比例,普遍應在1:1~1:3間,有部分課程干脆在實訓室內上課,邊講邊練較為合適。課程改革體現在強化實訓上,同時在改變知識結構、提高技能水平和職業素質上要下相當大的功夫:
*課程體系上貫穿了章節實訓、單元實訓、課程實訓和綜合實訓的鏈條;
*教材建設突出了理論知識夠用為度,實踐環節緊追行業前沿,不求全而求精的理念;
*教學方法的探索以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的潛能,增強學生的自信,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為課題;
*實訓室的建設可以推動職業院校更好地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強化職業院校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是對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的補充;也是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辦學的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和鋪墊。我院的很大一批專業核心課逐步地轉移到了實訓室和實訓中心進行教學。
*分層次教學,分方向培養。這是以學生能力和興趣劃分教學對象,充分發揮學生資質,人人成材的舉措;
*課程內或課程外加入了職業認證考試,使得學生修完課程的同時可以拿到相應職業技能的證書,為將來持證上崗奠定了基礎;
*實訓體系建設初具規模。實訓的項目庫、任務書、報告書、指導書以及評價體系漸趨完善。
三、結束語
總體來講,我們從多年來高職教學實踐中獲得的體會是:社會職業崗位的需求決定了我院專業的設置和改革的方向;而專業的確定又決定了課程的劃分和配置;學生的層次和基礎決定了課程建設中知識和技能的深度和廣度,以及教學方法的研究目標;以學生為本,以市場為導向,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是高職應該堅持的辦學方向。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S].2004.
[2]郭俊博.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中的能力培養問題[J].陜西教育(教學),2005(10).
[3]教育部.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S].教高〔2008〕5號.
[4]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S].教高〔2006〕16號.
責任編輯夏煥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