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紫婷
摘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涉及面廣:涉及政府、企業、社會、家庭,涉及專業設置、教育教學、社會服務,涉及校內外的實踐教學體系建設與學生職業素質等的培養,涉及實驗、實習、實訓硬件建設等,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因此,要設置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組織機構,建立健全制度,形成合理的運行機制,這樣才能促進高職院校辦學質量與人才培養質量的雙提升。
關鍵詞: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運行機制
近幾年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已成為高職院校的標志性特點。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涉及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學生,涉及學校內部的教學、管理、社會服務等,還涉及學校以外的大市場,是多種因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的有機整體。因此,要建立起順暢高效的工作運行機制,才能獲得系統效益,才能取得最佳效果。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國家首批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單位,幾年來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運行機制及體系建設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一、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運行機制及體系建設的內涵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運行機制及體系建設,是為校企雙方加強相互了解、提供相互支持、實現共同發展所搭建的一個平臺。
校企合作是辦學層面上的概念,是一種辦學模式,是學校與生產單位的全面合作,是高職院校標志性內涵的體現。目前,在校企合作過程中,高職院校是主動方,專業教師是主體。工學結合是人才培養層面上的概念,是一種育人模式,是學生學習與生產實踐的結合。其基本內涵強調學生學習與就業的結合,在這個結合中學生是主體,結合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專業技能、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實現學生穩定就業和可持續發展。
在設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運行機制與體系建設時,高職院校要向企業學習,把學校比做工廠,把產品比做人才,人才培養就像企業的生產流程一樣,從設計、生產、銷售到市場跟蹤與反饋是一個閉合環路。因此,學校第一步是設計專業,也就是開設什么專業,這就要進行廣泛的調查、研討、分析、論證。第二步是培養(生產)。培養(生產)是產品生產鏈的重要環節,學校要利用本校和合作企業的軟件及硬件等來完成對學生職業素質的養成、職業能力的提升等。第三步是銷售與跟蹤服務,這是學校服務學生、服務企業、服務社會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運行機制應該緊緊圍繞高職院校的辦學目標和功能定位,打破條塊分割,形成理念統一,功能定位互補,招生(設計)、培養(生產)、就業(銷售)三位一體的運行機制及體系建設,學校領導掛帥,各職能部門全員參與,建立一個開放的校級管理平臺,利用學校、社會、企業等方面的人、財、物培養受社會歡迎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使這些人才畢業即能就業,就業即能給社會創造價值,從而提升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運行機制及體系建設的特點
1.整體性
整體性是指有關各方為實現合作目標而建立的組織制度的有機整體,它包括政府、企業、學校、教師、學生相互聯系的要素,各要素有其特定的功能,政府為主導方,學校為主動方,企業為應對方,教師、學生為主體方。主導方(政府)主要出政策,如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激勵企業積極主動地參與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主動方(學校)要策劃、設計、協調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并解決出現的問題;應對方(企業)要本著對國家、社會高度負責的精神,積極予以支持與配合;主體方(學生)是主動的成長者和發展者,他們通過參與社會實踐、實習、實訓等提升自己的職業素質、專業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下,學校與各專業系部之間是一種新的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學校與各專業系部遵循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工作系統發展的規律,圍繞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總工作目標而運轉,在目的、任務、結構、功能和規律等方面表現出整體統一性、整體穩定性、整體發展性,以充分發揮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整體功能,實現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優化的最大工作目標。
2.開放性
開放性是指高職院校與周圍環境的關系。環境是事物存在和發展不可缺少的條件。每一個工作過程都應具有開放性,同周圍環境及其他系統處于一種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狀態。在學校內部,與學校其他工作體系(如教學工作、學生工作、實驗實訓、學生就業工作等)的關系上也要開放,從人才培養大局的高度與學校教學系統的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實踐教學、招生就業等工作溝通和協調,致力于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個性的培養和提高;從學生職業道德素質、專業技能發展的高度與學校的學生管理工作、黨團工作、行政工作、服務工作溝通和協調,絕不能關起門來開展工作。另外,在與畢業生就業工作緊密相關的外部環境(行業、企業等用人單位,國家和地方的政策等)的關系上也要開放。
3.市場性
市場性是高職院校與政府、企業等社會組織站在企業人才需求、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高度,共同進行的全面合作,合作的結果是互惠互利、實現多贏。沒有政府政策支持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或需求不足,合作就會出現難以開展的局面;有需求或需求強勁,就會帶來合作機遇。所以,高職院校實施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必須有市場觀念,應隨時關注、了解國家的政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有意識地適應市場變化,隨時調整教育教學內容,使學校的人才培養與這種需求密切相關、良性互動。此外,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還要以學生為本,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學生對市場的關注度與了解度,使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夠適應市場的需要,走上市場后能夠滿足企業的要求。
三、如何進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運行機制及體系建設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運行機制及體系建設,一靠體制,二靠制度。這里的體制,主要指的是組織職能和崗位責權的調整與配置。高職院校的專業設計要瞄準市場需求,教育教學要滿足崗位要求,銷售要跟蹤服務企業和學生,要反饋、改進、提高培養質量。為此,高職院校應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員會,校長擔任組長,分管副校長擔任辦公室主任,各職能部門與系部主要領導參與,他們利用各自分管工作內容開展人才培養、職工培訓、社會服務等工作,并協調處理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制度方面,高職院校校長主持在學校層面制定學校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原則,分管副校長指導各職能部門與系部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學校宏觀指導,出臺激勵政策,調動全員參與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工作的積極性;各職能部門與系部全力以赴、開拓創新,使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有計劃、有目標、有落實、有檢查、有考評、有結果。
根據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內涵、特點及內容而建立的運行機制及體系建設,既要考慮行業、企業的利益,又要落實學校人才培養計劃;既要考慮學校人才培養的專業設置,又要考慮人才就業(銷售);既要考慮學校的整體工作,又要考慮各職能部門的責任分工;既要從學校層面統籌考慮,又要從系部操作上提供方便;既要考慮教師的教學組織,又要考慮學生的技能培養;既要有統一的制度,又要有系部發揮的空間和指導思想、管理系統、保障系統、考核評價系統等。在實際操作中,要把握好合作參與者的利益平衡點,積極引進先進的企業經營理念,提高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認識。要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員會,進行整體規劃、決策等,委員會對有關職能部門及各系部的工作予以指導、協調和督辦。要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發展目標管理上進行目標任務分類,形成相對獨立的責任系統,分領域推進工作。要明確責任部門的任務,明確工作過程與工作結果,形成“委員會為項目工作小組提供平臺,小組對委員會負責”的運行機制及體系,減少交叉,加強溝通,使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產生最大效果。
參考文獻:
[1]石立巖.臨沂師范學院以扁平化管理為核心的體制創新案例分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1).
[2]丁金昌.關于高職教育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再認識[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3]陳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論及其在中國的實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責編: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