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計算機教學活動是一種多層面多需求的教學模式,它要求以理論為基礎,以實踐為手段來完善我們的計算機教育。基于此,在計算機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求老師在出色把握好理論基礎的層次上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計算機專業技能水平和實際應用能力,以及采取全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培養學生的計算機自學能力為目標,使學生很好地掌握所學知識提高操作能力,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計算機教學 理論基礎 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120171-01
當今世界正日益受到新的科學技術的沖擊,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海洋開發技術、空間技術構成了前所未有的新科技群。科學技術迅猛發展造成信息量劇增,這不僅要求新世紀的人才具備淵博的知識,更需具有獨立接受信息,處理新信息的能力。特別是計算機專業技能水平和實際應用能力的高低,都迫切成為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而“計算機學科又具有著時效性、非連續性、操作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這又給我們廣大計算機老師帶來巨大的挑戰和考驗。
一、傳統的計算機教學模式
計算機課程既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又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它要求學生不僅要很好地掌握理論知識而且還要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操作實踐當中去,并在操作實踐中不斷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此在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上具有很好的作用。然而,在傳統的教育教學理論中,教育實踐的主要目標是傳授知識。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計算學科教學時,老師在課堂上花費大量的時間講授理論知識,只有很少量時間來上機實踐。致使許多學生面對計算機卻手足無措。且大部分學校老師只管上課,而學生上機卻由實驗員負責或教師只備上課,不備上機,使原本很重要的實踐活動變成了搭配。這種理論基礎與實踐能力相脫離,或只重視理論而忽視實踐的做法,勢必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下,學習死板,難以面對和解決新的問題。“是給學生一頭獵物,還是給學生一桿槍?”每位有遠見的教師都會選擇后者。獵物總有吃完的時候,而學生一旦有了“一桿槍”,它就可以靠自己不斷去捕獵,繼續生存下去。由此可見,在計算機這一現代化的學科中,在面臨21世紀巨大的挑戰面前,從事計算機教育的工作者不能不引起深思。
二、改變教師觀念,改革教學模式
國外的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預言,21世紀最偉大的產品不在科學技術而在于新型的學校教育。早在1983年鄧小平同志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作為一名培養新世紀祖國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的計算機教師,在面臨“知識爆炸”的信息時代,再用陳舊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和教育手段就難以培養出能充分發展的創造型人才。因此,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學習現代教育思想,現代化教育手段、方法,有著緊迫的現實意義。
在《學記》中有這樣一段文字記載:“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這也是我國古代的教育家推崇的教學過程。實踐亦早已證明,“開而弗達”,讓學生參與探索的教學策略,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有利于培養他們確立科學的態度和掌握科學的方法。我國當代的一些教育理論家也認為:“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是讓學生在體驗和創造過程中學習”。在計算機教學中,我們的作法是,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大屏幕投影、網絡等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代替傳統的粉筆和黑板。在課堂上,教師著重問題的創設,提供氛圍,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著手解決問題,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老師則成為學生的“協作者”。例如在學習Dos命令時,把先由老師講解理論改為在老師指導下邊實踐邊學習;在學習Windows時,更是每一堂課都離不開計算機。例如在講解word軟件時,首先把學生帶到計算機旁,使每一名學生都面對word軟件的界面。老師先讓學生熟悉word界面,再幫助學生學會閱讀“幫助”,然后觀看老師編寫文檔的過程,最后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圖文并茂的文檔。學生在剛開始操作時,感到困難重重,每進行一步操作都會遇到新問題,此時教師要親切和藹地耐心指點,鼓勵學生去發現新問題,大膽地讓學生去試驗,并提出可行地處理辦法,使學生在不斷的操作中,總結出有規律性的方法,并不斷地進行自我評價,自我完善,最終全部掌握要求的內容,為學生日后能獨立應用其他軟件也奠定了基礎。
三、以培養學生的計算機能力和自學能力為目標
計算機能力和自學能力是學生未來學習能力的決定性因素。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對學生的信息能力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計算機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未來生存能力。“從90年代開始‘多媒體和‘信息高速公路成為工業化時代向信息時代轉變的兩個重要杠桿,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學習、思維、交往乃至生活”。2放棄計算機將不能很好地衣、食、住、行,而盡早地培養學生的計算機能力將會極大地提高他們步入社會后的生活素質、生存能力。這都要求學生們在充分消化計算機理論基礎知識的前提下,自覺將實踐操作動手能力與之結合起來。秉著拓寬學生知識面、開闊學生視眼;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品質,樹立學生自學的良好習慣。計算機學科具有更新更快的特點,我們在講授的是某一種軟件的最新版本硬件的最近資訊,可當學生們真正步入工作崗位之后,原來的最新軟件已經被更高級的版本所替代,原來的最新資訊已經變成了計算機的發展歷史,這是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永遠無法停止它發展的腳步,只能在不斷學習中更新知識,與時代發展保持同步。計算機教師在教會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要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擁有了自學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事實證明:“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對于計算機學科同樣適用也同樣重要。
總之,理論基礎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的計算機教學,對我們廣大計算機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把學生培養成為21世紀合格人才,我們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含量,不斷地學習新知識,努力掌握教育理論和技術,以此優化教學過程,達到理論基礎和實踐教學的完美結合,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提高操作能力,適應社會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趙萍,《計算機理論與實踐教學方法探索》、《商業經濟》,2007.第9期第112.
[2]趙萍,《計算機理論與實踐教學方法探索》、《商業經濟》,2007.第9期第112-113.
[3]王道俊、王漢瀾主編,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張迎雪、高職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學報,2003(6).
[5]吳映輝、高等職業技術教學模式革新——關于理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探討[J].交通職業教育,2006、(6).
[6]馬必學、劉曉歡,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J].教育與職業,2006(7).
作者簡介:
鄒惠娟,女,湖南邵陽市人,瀟湘職業學院助教,學士,研究方向:計算機軟件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