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憲 袁逢新 羅國琦 李鳳剛 閆慶健
摘要:高職院校動物科學專業教學體系與課程設置模式現存較多問題,要保證動物科學專業適應市場需求,優化組合新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突出創新思維和創業意識的培養,更新陳舊的教學內容和觀念是當務之急。調整實踐教學的比例同時合理確定本專業的普通課、專業課與選修課的課程設置模式,是當今高職院校動物科學專業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高職;動物科學;教學體系;課程設置;模式
近年來,我國蓬勃興起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很不平衡。就動物科學專業而言,多數院校的教育教學理念、體系、方法等仍處于摸索前進或觀望等待階段;其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陳舊,或沿用傳統畜牧專業的教學體系與課程設置模式,或沿襲“老三段”的教育教學之路。這與迅猛發展的高等職業教育和市場需求極不相稱。
高職院校動物科學專業教學
體系與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教學體系與模式存在缺陷經調查,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動物科學專業一部分由普通高等教育的專科學校改型擔任,一部分是來自升格的中等專業學校或職業學校。這就或多或少地延續了原來的教學模式。升格的高職院校不論是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都比較落后與保守,對社會人才的需求缺乏預測性,對科技文明發展和教育目標實現缺乏前瞻性,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缺少評價標準與相宜的手段,對未來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目標的確定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課程設置中實踐教學明顯不足目前,動物科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原則還沒能充分按人才定位的目標、職業崗位群所需的技術能力及專業特點來安排課程,普通課(公共課)的設置對“必需、夠用”的原則把握欠準確,多數學校普遍存在公共理論課比例過大,專業課尤其是實踐性教學比例較小的問題。
對實踐性教學重視不夠在具體施教過程中,動物科學專業雖應重視傳統的驗證性實驗,但更應站在農業科技的前沿,設計生產訓練項目,保證所學知識的技術含量和密集程度的提升。目前,多數學校實驗條件不足,實訓基地較少或欠穩固,仍存在黑板上“養殖”、課堂上“防疫滅病”、課件中實習演示等現象,致使學生接觸生產實際太少,社會適應能力不強。
教材使用混亂我們在國內多數學校的教學訪問和學術交流中發現,該專業現使用教材來源廣泛、雜亂不一,隨意性大。例如,有些學校采用普通本科院校的教材,有些使用中專教材,有些使用未經嚴格審校存在諸多問題的自編教材,有些雖使用“21世紀高職高專統編教材”,但其內容不多,問題不少,生產實踐性與地方應用性差,而且,這些教材的使用往往與任課教師的選擇及興趣有關,很難系列成套,造成知識傳授的重復或遺漏。
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不合理經調查,目前各高職院校動物科學專業的課程設置仍未真正擺脫傳統模式的影子,部分學校仍是名稱更換下的課程設置“搬家”,課程設置與原來大體上相差無幾,致使教學內容的針對性,提高教學的科學性,服務“三農”的實用性未能真正得到體現。課程設置基本是由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傳統“三段式”所組成。而且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中實踐教學內容明顯不足,地方應用性不高,這樣的教材不能培養出高級應用型人才。
教育目標和教學任務未能與時俱進我們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動物科學專業應實施以社會應用能力為基礎的教育教學模式,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動物科學專業應該學到真正實用的專業技術。若在教學中還采用理論講述與試驗演示或“空對空”的教學方法,將無法實現其教育目標和教學任務,學生的專業技能將難以提高。另外,目前一些學校的師資還是原班人馬,“新鮮血液”輸入或更新速度慢,教學手段落后,培養目標不明確,管理者未能充分認識到以應試為目的的教育已不適合高職教育,多數學生的考試、考核辦法也未能與時俱進地進行改革。
高職院校動物科學專業
教學體系改革的探索
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對提高職業教育層次的客觀要求。近年來,我院在“抓課程建設,促質量提高”的原則下,穩中求進,大膽改革,努力打造一批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的精品課程,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培養出一批批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又有扎實的專業技能和較強的綜合職業能力的高層次技術應用型人才。動物科學專業率先改革,充分體現我院辦學特色,注意合理安排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環節,改革不適宜高職教育發展的教學方法,突出高職教育的特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學計劃的制定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我們充分體現貫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人才培養的首位,堅持以形勢報告、學習討論、專題講座、普法教育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素質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課每周原則上不少于2學時;在教學計劃制定時,以堅持“能力為本”為原則,充分體現動物科學專業職業教育特點,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調整以培養職業崗位能力為重點的課程設置。在課程體系的設計過程中,強調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思想,通過調查研究,明確社會的用人需求,落實能力培養途徑,尤其要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及創新能力,認真設計出培養職業崗位能力的結構優化組合模塊。
課程設置改革 動物科學專業課程的基本結構劃分為:普通課、專業課、選修課。普通課的設置按照培養“社會人”和為“三農”服務的要求設計,以“必需、夠用”為尺度;其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總課時比例由原來的7∶3或6∶4調整為5∶5或4∶6。專業課的設置按照培養“職業人”和突出實用性的要求設計。它包括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注意區域經濟發展的實用性;選修課的設置要按照“技術人”和針對產業結構急需的要求設計,包括公共素質教育選修課和專業技能選修課。各種課程之間應注意整體優化與組合、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必修與選修的配合,優勢互補,相輔相成,處理好知識、能力、素質等培養及整體培養與個性發展的關系,保證學生學有所用,才有所施,為當地畜牧業的發展輸送合格的人才。為保證動物科學專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我們還注意把握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擺脫單純的“實用主義”和“工具主義”教育思想,密切注意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為學生的后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課程體系設計上,按照“寬口徑,厚基礎”的要求,注重文化基礎知識、專業理論知識、專業技術能力和人文科學素質的培養,同時加大外語和計算機課的教學力度,使學生的外語水平達到大學英語三級,計算機水平達到中級。在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上下功夫,為學生搭建堅實的就業平臺,保證其畢業后能適應動物學科“職業崗位群”的需要。
教學體系的總體框架 動物科學專業所開設的課程要充分考慮社會經濟發展及人才市場需求情況,針對“三農”及職業崗位的要求,合理調整,準確定位,其教學計劃的總體設計是:(1)學制:物科學專業為專科層次,學制三年。實行學年制教學計劃。(2)學周安排:本專業全學程為156周,教育教學為120周,其中入學教育和軍訓2周,畢業鑒定和就業教育1周,勞動和機動2周,實驗、實習、實訓和畢業論文設計與答辯10~20周,寒暑假36周(每學年寒假4周,暑假8周)。(3)教學計劃課程基本結構:普通課:指共修課或公共課。專業課:指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專業技術實訓課。選修課:指公共素質教育選修課、專業技術選修課。(4)課程學時比例:動物科學專業(3年)計劃總學時為3200學時,教學時數為2400~2800學時,理論教學時數(含選修課)占50%,實踐教學時數占50%(含見習、實習、實驗、課題設計、畢業實習及論文設計等),其中專業課中實踐教學時數占專業課總時數的50%以上,選修課教學時數占專業課時數為5~10%。
課程設置調整(1)普通課(公共課、共修課)。普通課是實施高等職業教育,培養合格人才所開設的公共課程。包括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思想品德課、法律知識、形勢與思想政治教育、體育等。這些課程可以結合時事報告、集體講授、集中輔導、專題報告、形勢報告、文體活動、知識競賽、體育比賽等多種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教育,使學生的思想覺悟和政治水平在正確引導和教育下逐步得到提高,使身體素質和道德情操在堅持不懈的文體活動中得到鍛煉和提升。(2)專業基礎課。專業基礎課是對學生進行本專業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及技術教育的必需課程。我們根據教育部有關文件規定和教學大綱的要求,并結合當地畜牧業調整與發展的實際,擬開設的專業基礎課有:動物學、動物生化、動物解剖生理與組胚學、畜禽環境生態控制、動物營養與飼料配制、動物遺傳育種學、畜牧產業經營與管理、畜牧法規與行政執法、動物疾病防治、粗飼料生產學。(3)專業課。動物繁殖技術、動物產品加工技術、豬生產技術、禽生產技術、反芻動物生產技術、經濟動物生產技術。根據動物科學專業能力結構特點和市場需要,每門課程都調整增加了專業技術課,為達到盡快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試探討本專業所有實驗、實習、實訓等技術課程統一單列成績,加強系統訓練,這樣既避免了授課教師的重復講授、浪費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又減少了知識、技術傳授不到位或遺漏現象,保證讓學生學到真正、必需、科學、實用的專業技術。(4)選修課。為了實施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和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我們根據專業特點和本地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的需要,開設了體現學院辦學特色的選修課程。選修課由公共素質教育選修課和專業技術選修課兩個課程群組成,學生可根據個人能力、愛好、特長及就業目標選修1~3門,尤其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研討專題,強化特長。通過近幾年的大膽改革與教學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經對2005級、2006級學生調查統計,其滿意率均在95%以上,用人單位滿意率在98%以上。
實踐教學 在三個學年里,動物科學專業的學生根據教學進度和當地畜牧生產情況,適時安排學生專業見習2周,專業實習4周,課題設計與實施4周,畢業實習20周,論文設計(答辯)4周,保證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在生產一線進行專業認識和實踐,使所學專業與生產實際形成對口銜接。按開設的課程和學生學習興趣,在每個班級成立若干個專業課題研討小組,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深入農村、農戶和生產實際開展形式多樣的技術服務,指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學生利用寒暑假結合學習內容進行社會調查,為家鄉畜牧業發展出謀劃策,使學生學到了真知,增長了才干。如2005級養豬興趣研討小組學生堅持利用課余時間深入農村豬場,掌握系列化豬生產和飼料調配技術,未畢業就被愛普公司搶先“訂購”,現已是該公司的業務骨干。在落實教學計劃時,實踐教學內容在專門課程中要加重法碼,加大比例,可以安排5∶5教學計劃,力求達到4∶6,同時,充分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和節假日安排社會調查、專業實踐、科技服務等社會公益活動,使課堂教學與生產實際有機對接,突出專業特色,為當地畜牧產業經濟服務。如一個2005屆畢業的學生,深入農村、農戶,進行養豬生產技術服務,保證了西華等縣20余個小型豬場的安全生產,年獲利潤50余萬元。
教學考核 在對動物科學專業學生學習情況評定時,我們試以職業崗位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主,單項、單科考試與換角度多方位考核相結合,并建立職業崗位群,讓學生認識到真正的考場不在學校。學校還組織學生先后成立若干個學習興趣研討小組,給他們體驗實踐、體會真知的機會,使他們自覺瞄準就業崗位,選準真正的考場——社會市場,并以此礪德礪能,奮力進取。經過教育教學改革,取得良好教學效果。動物科學專業畢業生連年一次性就業率達100%。
參考文獻:
[1]張衛憲,袁逢新,張玉平.高等職業技術教學改革之淺見[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3.
[2]李衛平,池建,劉愛華.中國學校教育與科研[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3.
[3]蕭宗六,賀樂凡.中國教育行政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高職畜牧獸醫專業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原則的研究與實踐[R].湖南農業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2004.
[5]王曉典.WTO與畜牧業[J].黑龍江畜牧獸醫,2004,(7).
作者簡介:
張衛憲(1961—),男,河南西華人,博士,周口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教授,高級畜牧獸醫師,研究方向為動物營養與飼料。
(本文責任編輯:宋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