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學
摘要:荀子與孟子的土地制度思想大同小并。值得注意的區(qū)別是荀子對土地制度的論說力度明顯不如孟子,論說次數很少。這與兩人各自所處社會的土地狀況不同有關,恰恰反映出儒學與社會現實密切結合的特點。
關鍵詞:荀子;孟子;土地制度
中圖分類號:B22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387(2009)01-0127-03
土地制度是以土地所有制為核心的社會聯(lián)系和社會關系的總和。孟子和荀子是孔子之后最重要的兩位儒家學者。兩相比較,孟學和荀學存在許多鮮明的差異。綜觀古今孟子、荀子比較研究的成果,筆者認為仍然存在不足之處。對孟子和荀子的土地制度思想缺乏比較就是一個重要疏失。孟子以井田制為主要內容的土地制度思想,前人多有論述,并得到很高評價。但是荀子的土地制度思想卻一直被研究者忽視。比如幾部關于古代土地制度史的專著就沒有相關論述。雖然也有學者對孟荀土地制度思想進行了一些比較,指出二者總體上大同小異,但其論證使用的材料基本局限于《孟子》、《荀子》兩部文獻,論據不夠充分,因此并未成為學術界的主流認識。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十九世紀末,以梁啟超、譚嗣同為代表的維新思想家在對孟荀進行比較時,采取了揚孟抑荀的態(tài)度。如粱啟超后來曾總結這一學術傾向說:“啟超謂孔門之學,后衍為孟子、荀卿兩派。荀傳小康,孟傳大同。漢代經師,不問為今文家古文家,皆出荀卿。二千年間。宗派屢變,壹皆盤旋茍學肘下;孟學絕而孔學亦衰。于是專以絀荀申孟為標幟,引《孟子》中誅責‘民賊、‘獨夫、‘善戰(zhàn)服上刑、‘授田制產諸義,謂為大同精意所寄,日倡道之。”可見他之所以揚孟抑萄的一個重要依據,就是因為孟子有“授田制產”的土地制度思想而荀子則無。梁啟超的這一觀念影響甚廣,今日仍有晰清的必要。
一、《荀子》中所反映的荀子土地制度思想
《荀子》一書中涉及土地制度的材料太少。只有八則。其中關于土地所有制的材料有四則:
《王霸》篇在論述君主必須要懂得選拔賢能來幫助自己治理國家,而不需要事事親為時,引用儒家經典“《傳》”立論:“《傳》日:‘農分田而耕,賈分貨而販,百工分事而勸,士大夫分職而聽,建國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總方而議,則天子共已而止。”哄中“農分田而耕”一語是說農民分有田地所以才會努力耕作。同一篇中,這條材料又出現一次,文字完全一致,不過不是以引用《傳》的形式出現,而成為荀子自己的語言。
《大略》篇在論述儒家對民眾先富后教的思想時說:“不富無以養(yǎng)民情,不教無以理民性。故家五畝宅,百畝田,務其業(yè)而勿奪其時,所以富之也。立大學,設庠序,修六禮,明十教。所以道之也。《詩》云:‘飲之食之,教之誨之。王事具矣。”其中“家五畝宅,百畝田”一語涉及土地制度。上引《王霸》篇不僅用儒家經典《傳》之語立論,還說:“人主者,以官人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為能者也。人主得使人為之,匹夫則無所移之。百畝一守,事業(yè)窮,無所移之也。今以一人兼聽天下,日有余而治不足者,使人為之也。”在論述中,荀子提到農夫是有百畝田地的。又《富國》篇“度人力而授事”一語,楊驚注稱“謂若一夫授田百畝”m,也涉及到一夫授田百畝的問題。與《孟子》一書“井田”一詞出現八次不同,《荀子》一書中沒有“井田”一詞,但是上述材料材料都反映出荀子應該是主張井田制的。
關于農業(yè)賦稅制度的材料有四則!
《王制》篇:“王者之等賦、政事,財萬物,所以養(yǎng)萬民也。田野什一,關市戴而不征,山林澤梁以時禁發(fā)而不稅,相地而衰征,理道之遠近而致貢,通流財物粟米,無有滯留,使相歸移也。”《富國》篇:“輕田野之稅,平關市之征,省商賈之數,罕興力役,無奪農時,如是,則國富矣。”《富國》篇還說:“今之世而不然,厚刀布之斂以奪之財,重田野之稅以奪之食,苛關市之征以難其事。”又《王霸》篇:“縣鄙將輕田野之稅,省刀布之斂,罕舉力役,無奪農時,如是,則農夫莫不樸力而寡能矣。這些材料的核心在于“田野什一”稅制的規(guī)定和反對重稅。
分析這八則材料,我們可以初步得出這樣的結論:荀子是有自己的土地制度思想的:在土地制度上他是主張“家五畝宅,百畝田”的土地所有制,即井田制,而追求“田野什一”的農業(yè)賦稅制度。與孟子比較,除去一些細微差別,二者并無根本區(qū)別。
這八則材料是我們研究荀子土地制度思想的直接依據。但是,由于這些材料數量相對較少。多屬只言片語。并且荀子在使用它們的時候,基本上都是為了說明其他問題。而不是在專門論述土地制度,所以單純以此來分析萄子的土地制度思想還不夠充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孟子》一書中記載的孟子關于土地制度論述的材料的數量卻很多,對井田制的論述尤其豐富。這是歷來學者之所以對荀子土地制度思想研究不足的原因,也導致了在這個問題上孟萄比較的缺乏,甚至產生了荀子不重視土地制度的錯誤結論。
要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找到關于荀子土地制度思想的新資料。
二、“荀卿之學,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諸經。”
荀學內部十分強調師承授受。《大略》篇:“言而不稱師謂之畔,教而不稱師謂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內,朝士大夫遇諸途不與言。”這一個特點決定了荀子的思想會在其后學中得到很好的傳承和反映。考察荀子的土地制度思想,我們不妨將目光投射到荀子后學身上。
清人汪中《荀卿子通論》考證,西漢經學,有很多都出于荀學。許多經師都是荀子的后學。他說:“茍卿之學,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諸經。”如陸德明《經典釋文·敘錄》中提到毛詩的師承授受說:“一云:子夏傳曾申,申傳魏人李克,克傳魯人孟仲子,孟仲子傳根牟子,根牟子傳趙人孫卿子,孫卿子傳魯人大毛公。”這樣,毛詩學派的經師應是荀子的后學。又如《漢書-楚元王交傳》:“少時嘗與魯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詩》于浮丘伯。伯者,孫卿門人也。”《鹽鐵論·毀學》云:“昔李斯與包丘子俱事茍卿。”《漢書,儒林傳》:“申公,魯人也,少與楚元王交俱事齊人浮丘伯受《詩》。”這樣,魯詩學派的經師應是荀子的后學。又據考證,《韓詩外傳》有四十四處引《荀子》來解說《詩經》,這樣韓詩學派的經師也應是荀子的后學。《經典釋文·敘錄》又曰:“左丘明作《傳》以授曾申。申傳衛(wèi)人吳起,起傳其子期,期傳楚人鐸椒,椒傳趙人虞卿,卿傳同郡茍卿,名況,況傳武威張蒼,蒼傳洛陽賈誼。”汪中又在《賈誼(新書)序》一文中論述了同樣的觀點,從而得出賈誼“固荀氏再傳弟子也”的結論。這樣傳授《春秋左氏傳》的經師也應是荀子后學。《漢書·儒林傳》:“瑕丘江公受《轂梁春秋》及《詩》于魯申公,傳子,至孫為博士。”閻這樣,傳授《春秋轂梁傳》的經師也應是荀子后學。汪中又曰:“楚元王交本學于浮邱伯,故劉向傳《魯詩》、《谷梁春秋》,劉猷治《毛詩》、《左氏春秋》,董仲舒治《公羊春秋》,故作書美茍卿,其學皆有所本。劉向又稱荀卿善為
《易》,其義亦見《非相》、《大略》二篇。蓋荀卿于諸經無不通,而古籍闕亡,其授受不可盡知矣。”可見西漢經學有許多學派的學統(tǒng)都是可以上溯到荀子的。汪中的這一考論為上文引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相關論述所認同。是可信的。
作為荀子的后學,同荀子一樣,西漢經師也強調嚴守師法,因此經學學說在傳授過程中較少發(fā)生大的改變,后學也比較能夠保存先師學說的原貌。正是因為西漢經學很多學派都是是荀子的后學,所以我們完全可以用學統(tǒng)上溯到荀子的西漢經師們的學說來作為荀子思想研究的輔助材料。
三、作為茍子后學的西漢經師的土地制度思想
實際上,西漢經師存在大量關于土地制度的思想。比如漢昭帝時,鹽鐵會議上,文學賢良們主張:“理民之道在于節(jié)用尚本,分土井田而已。”主張:“分地而處之,制田畝而事之”漢哀帝時。大儒師丹向哀帝進言:“古之圣王。莫不設井田,然后治乃可平。”從而引發(fā)了西漢一次政府主導的限田實踐。而到了王莽新朝建立之后,就著手施行其“王田制”。他說:“古者,設廬井八家。一夫一婦百畝,什一而稅,則國給民富而頌聲作。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盡管其“王田制”已經不同于井田制了,但是無疑是以儒家傳統(tǒng)的土地制度論述作為思想來源的。此類關于土地制度的論述不勝枚舉。研究者早已注意到漢代經師的這些論述,但是都將其歸于受孟子的影響。這是存在一定偏差的。我們認為。這些土地制度思想有相當一部分是屬于茍子后學的,是繼承萄子而來的。這里以茍子后學中韓嬰的《韓詩外傳》和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二書進行說明。
《韓詩外傳》是韓詩學的重要文獻,其中關于土地制度的論述與《茍子》有許多相同之處,可以看出對《茍子》有明顯的繼承關系。其中有關于井田制的論述。“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為一井。”又曰:“匹夫百畝一室。”特別是后面這則材料所在一章,與上面所引《茍子·王霸》篇論述君主必須懂得選拔賢能來幫助自己治國的材料字句基本相同。又有關于農業(yè)賦稅制度的論述。“王者之法,等賦正事,田野什一,關市譏而不征,山林澤梁,以時人而不禁。相地而衰正,理道而致貢,萬物群來,無有流滯。以相通移,近者不隱其能,遠者不疾其勞,雖幽間僻陋之國。莫不趨使而安樂之。夫是之謂王者之法。等賦正事。”這段文字與上述所引《荀子·王制》論農業(yè)賦稅制度的材料字句基本相同。上述材料反映出的土地制度是以井田制和什一之稅為特征的。
公羊學大師董仲舒曾經向漢武帝提出“限民名田”和減輕賦稅、勞役的主張。《漢書·食貨志》載其言曰:“古者稅民不過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過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則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賣買。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見稅什五。……漢必。循而未改。古井田法雖難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薄賦斂。省繇役,以寬民力。”他認為秦代廢井田制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向漢武帝進言希望能夠取法古代限制土地兼并。在《春秋繁露》中,也有關于井田制和減輕賦稅勞役的類似論述。《春秋繁露·爵國》提到井田形制:“大國十六萬口而立口軍三。何以言之?日:以井田準數之。方里而一井,一井而九百畝而立口。方里八家,一家百畝,以食五口。”《王道》篇則希望能夠施行什一之稅,人民的勞役一年不要超過三天:“五帝三王之治天下,不敢有君民之心。什一而稅,教以愛,使以忠,敬長老,親親而尊尊。不奪民時,使民,不過歲三日。”《五行順逆》篇也有相似論述。“木者春,生之性,農之本也。勸農事,無奪民時,使民,歲不過三日,行什一之稅,進經術之士。”可見公羊學的土地制度是以井田制、什一之稅和省力役為核心的。
作為萄子的后學,韓、董二人思想必然與茍學有相當的關系。既然后學有這樣明確的土地制度思想,我們就可以推論茍子也應該有這方面的思想。這里僅就韓詩和公羊學兩學派進行論述,而實際上西漢經學學統(tǒng)上溯至茍子的學派很多,它們關于土地制度的思想也存在許多不同,特別是在井田形制方面的論述甚至有矛盾之處,但它們無疑具有共同點,都同荀子的土地制度思想有相同之處,都以井田制和什一之稅為特征。
四、孟荀土地制度思想的簡單比較
茍子有關于土地制度的思想,其土地制度思想與孟子比較大同小異。但是,二者對土地制度的論說力度明顯不同。在《孟子》一書中,關于土地制度的論說次數很多,并且有好多次專門性的論述,由此可見孟子對土地制度的重視。而《荀子》一書中對土地制度論述的次數很少。甚至沒有“井田”一詞出現,讓人不禁認為茍子是不重視土地制度的。這個問題需要進一步說明。從《王霸》篇荀子引儒家傳統(tǒng)文獻“《傳》”中有“農分田而耕”一語這一情況來看。以井田制為核心的土地制度思想是儒家舊有的主張,而并非孟子的發(fā)明。《茍子》中較少論述土地制度和沒有明確用”井田”一詞,并不代表茍子不重視土地問題。《荀子》一書從文體上看,屬于專論體和語錄體的混合,還不完全是有意識所寫的系統(tǒng)理論著作,因此在反映荀子思想的上存在一定局限性。荀子后學是重視土地問題的,那么茍子也應該是重視土地問題的。
孟荀在土地制度問題上論述力度的不同,還與他們所面對的社會現實不同有關系。孟子生活在戰(zhàn)國中前期,封建小農土地私有制還在逐漸確立,土地問題比較嚴重,因此孟子將制民之產列為政治要務,這方面的言論就比較多。而荀子生活在戰(zhàn)國晚期,封建小農經濟已經成為主要的經濟形式,土地問題已趨緩和,因此茍子在這方面的言論就較少。作為儒學在不同社會發(fā)展階段的代表,孟子和荀子關注了不同的主要社會問題,反映出儒學密切關注社會現實的特點。
綜上所述,除了用《孟子》、《茍子》兩書的資料,仔細考察儒學的學術傳承,密切結合孟萄各自面對的社會現實,我們才能對他們的土地制度思想作出正確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