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卿
摘要:20世紀上半葉,伴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我國職業教育教師資格標準也經歷了從初創到逐漸完善的過程。對歷史上不同時期職業教育教師資格標準的探索,在當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職業教育;教師教育;教師資格制度
1903年,《奏定學堂章程》的頒布標志著我國近代職業教育教師資格制度的誕生。辛亥革命以后,民國政府繼承清末的職業教育教師資格制度,并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使我國職業教育教師資格制度不斷健全并不斷趨于完善。時至今日,這些標準仍然是一筆值得珍視的財富,對于今天我國職業教育教師資格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清末職業教育教師資格標準的初創
1903年,中國教育史上著名的《奏定學堂章程》頒布。其中,《任用教員章程》對各級各類實業學堂的教員資格標準作出了明確規定。
當時對職業教育教師資格標準的規定具有如下特點:
首先,非常明確。這些條文對高、中、初等實業學堂正副教員的資格都作了詳細的規定。如該章程規定,高等實業學堂正教員“以將來大學分科畢業考列優等及中等及游學外洋得有大學堂畢業文憑暨大學堂選科畢業考列優等者充選”;副教員“以將來大學選科畢業考列優等及中等及游學外洋得有大學選科畢業文憑者充選”。
其次,比較簡單。就標準的內容而言,主要是要求相應級別的職業學堂的教師應該具備一定的學歷;如果教師候選者畢業于國內學校,則有對畢業考核等次的要求,如上文對高等實業學堂正副教員任職資格標準的規定。
再次,這一標準與當時的職業教育教師教育制度存在沖突。清末,為了大力發展實業教育,特別提出要發展實業教師教育制度,其重要舉措就是發展實業教員講習所。《奏定實業學堂通則》規定:“至實業教員講習所為實業學堂師范所資尤為入手要義,萬不可置為緩圖”。這就是說,實業教員講習所的任務就是培養實業學堂教師。《奏定實業教員講習所章程》對課程作了明確規定:除專業課程之外,教育學與教授法也被列為必修課程,并規定:“各講習所內宜附設實業補習普通學堂,使講習所學生練習實地授業之法”。這些規定表明,實業學堂教師應該學習過教育類課程,并有教育教學實習的經歷。也就是說,研習過教育類課程并具有教學實習經歷是獲得實業教師資格的標準。但很遺憾的是,這些除了在初等實業學堂教師資格標準中有所體現之外(《任用教員章程規定》:初等實業學堂正教員“以曾入實業教員講習所及中等實業學堂得有畢業文憑者充選”;副教員“以曾入實業教員講習所及中等實業學堂得有修業文憑者充選”),在中等和高等實業學堂教師資格標準中都沒有得到體現。這表明,當時的職業教育教師資格標準與職業教育教師教育制度并不完全配套,還存在一定的互相矛盾的現象。
清末職業教育教師資格標準呈現出上述特點,是與當時的教育與職業教育發展狀況緊密聯系在一起的。20世紀初,正是我國現代學校教育制度初步建立之時。從歷史的角度看,初建的各項教育制度之間相互抵觸是在所難免的正常現象。當時對職業教育教師資格標準的規定之所以比較簡單,主要是因為我國的職業教育尚不發達,還處在發展初期。此時,人們對職業教育的認識非常有限,在這樣的背景下,對職業教育教師資格標準的理解不可能達到很高的水準。
盡管清末的職業教育教師資格標準不盡如人意,但畢竟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個關于職業教育教師資格的標準,因此,在我國職業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事實上,這一標準也開啟了20世紀上半葉我國對職業教育教師資格標準的探索。
民國初期對職業教育教師資格標準的探索
民國建立后,實業學堂改稱“實業學校”,并分為兩級,即甲種實業學校和乙種實業學校,分別相當于清末的中等實業學堂和初等實業學堂。此外,還有實業補習學校。
1913年,民國教育部頒布了《實業學校規程》,對各級實業學校教員的任職資格標準作出了詳細的規定:“甲種實業學校教員之資格如下:一、在國立專門學校畢業者,二、在外國專門學校畢業者,三、在高等師范學校畢業者,四、在教育部認定之公立私立專門學校畢業者,五、有中等學校教員之許可狀者,六、在甲種實業學校畢業積有研究者”。“乙種實業學校教員之資格如下:一、在甲種實業學校畢業者,二、在師范學校畢業者,三、有高等小學校正教員或副教員之許可狀者,四、在乙種學校畢業積有研究者,具有前條第六款及本條第四款之資格者,非先任副教員三年以上,不得任為正教員”。“實業補習學校教員,依乙種實業學校教員之資格,但其補習學業有甲種程度者,其教員資格亦依甲種實業學校定之”。
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這一時期對職業教育教師資格標準的規定具有非常明顯的特點。首先,對職業教育教師資格標準的規定明確且簡單,主要還是對教師候選者的學歷提出了具體要求。其次,相對于清末的職業教育教師資格標準而言,這一時期對職業教育教師資格標準的規定有所退步。主要表現是:民國初期沒有對職業教育教師與普通教育教師資格標準進行明確區分,也沒有區分實業學校中普通科目教師與職業科目教師的資格標準,而清末的當政者事實上已經認識到兩者是不同的。清末,為了發展實業教育,在普通師范教育之外專門設立實業教員講習所,建立了職業教育教師教育制度。此外,不論是從優級師范學堂還是從初級師范學堂畢業者,在清末都不能直接擔任實業學堂教員。這說明清末統治者對職業教育教師與普通教育教師資格標準進行了區分。而在民國初期,從高等師范學校畢業者與有中等學校教員許可狀者都可以擔任實業學校教員。再次,民國初期對職業教育教師資格標準的規定中也蘊含著極為珍貴的進步因素。在清末,只有從高一級學校畢業的學生才能擔任下一級學校的教員。而民國初期則明確規定,在甲種實業學校畢業且“積有研究者”與在乙種實業學校畢業且“積有研究者”可以分別擔任甲種與乙種實業學校的教員,這就打破了在職業教育教師資格標準上的“唯學歷論”,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為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職業教育教師資格標準的不斷完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對“積有研究者”尚缺乏清晰的界定,導致這種進步性僅表現在書面上,不能很好地指導職業教育教師資格認定工作。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職業教育教師資格標準的逐步完善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在職業教育上的作為盡管十分有限,但是在職業教育教師資格標準的制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對實業學校中普通科目教師與職業科目教師的任職資格標準作了明確的區分。1933年頒布的《教育部頒發各省市職業學校職業學科師資登記檢定及訓練辦法大綱》與1935年修正的《職業學校規程》除對職業科教師資格標準作出了詳細而明確的規定之外,還明確提出普通科教師資格依照普通學校教師資格之規定辦理。這說明當時對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不同已經有了較深刻的認識。
其次,在對職業學校職業科目教師資格標準的規定上,突破了清末及民國時期注重學歷等外在標準的限制,開始重視內在標準的建立,即把職業教育教師候選者自身應具備的素質作為擔任職業科教師的標準。其主要表現是職業經驗成為職業科教師資格標準的重要內容。《教育部頒發各省市職業學校職業學科師資登記檢定及訓練辦法大綱》明確規定:“1.凡國內外專科以上學校畢業后具有二年以上之職業經驗者,或職業界高級技術人員,繼續任職四年以上者,得請求登記,充當甲種職業學科師資。2.凡高級職業學校,甲種實業學校或高級中學農工商科畢業后具有二年以上之職業經驗者,或職業界中級技術人員繼續任職四年以上者,得請求登記,充當乙種職業學科師資。前兩項之登記,應特別注重擔任職業學科之種類及其經驗”。從中不難發現,是否具有以及具有多少職業經驗成為職業科教師資格標準的重要依據。在一定意義上,職業經驗在職業科教師資格標準中所占的地位比學歷等外在標準還要重要。1947年修訂的《職業學校規程》對職業學校職業科教師資格標準也作出了詳細而明晰的規定,盡管在內容上有些變化,但在強調職業經驗這一點上并無變化。可以說,當時對職業教育教師資格標準的規定因此具有了顯著的“職業性”。
再次,在清末及民國初期,對職業學校教師資格標準的規定并沒有明顯地體現出師范性的特點。這一點在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得到了改觀。1935年修正的《職業學校規程》特別規定了不能擔任教員的情況:“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充任教員。一、違犯刑法證據確鑿者。二、成績不良者。三、曠廢職務者。四、患精神病或身有痼疾不能任事者。五、行為不檢或有不良嗜好者”。這一特別規定凸現了職業教育教師的師范性。
總之,20世紀上半葉,我國職業教育教師資格標準經歷了一個從初創到逐漸成熟的過程。盡管由于清政府、北洋軍閥及國民黨政府的腐敗,這些標準并沒有真正在實踐中發揮作用,但是這種探索本身是可貴的,在今天仍具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李藺田.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5.
[2]奏定學堂章程(實業學堂通則)[S].湖北學務處本:1-7.
[3]奏定學堂章程(實業教員講習所章程)[S].湖北學務處本:1-7.
[4]中華民國教育部總務廳文書科.教育法規匯編[G].民國八年(1919)五月:252-265.
[5]中華民國教育部.職業教育法令匯編[G].民國三十一年(1942)七月:143-150.
[6]中華民國教育部.職業教育法令匯編[G].民國三十一年(1942)七月:9-26.
作者簡介:
梁卿(1978—),男,安徽懷寧人,碩士,天津工程師范學院職業教育管理學系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技術教育原理、教育哲學。
(本欄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