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人類學視野下的廣西多民族和諧共生

2009-04-13 03:29:04付廣華
桂海論叢 2009年2期
關鍵詞:和諧共生

(廣西民族研究所, 廣西 南寧 530028)

收稿日期:2008-12-13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華南邊陲的民族向心運動與族際關系和諧建構的人類學考察》(06XMZ004)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付廣華(1980-),男,河南永城人,廣西民族研究所研究人員,主要研究民族史、民族關系、民族生態學。

摘要:文章把廣西多民族和諧共生置于人類學的視野下考察,從歷史、生態、心理、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廣西多民族和諧共生形成的深層次根源,最后提出一些繼續維系這一格局的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廣西;多民族;和諧共生;人類學

中圖分類號: C912.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9)02-0089-05

“共生”原是一個生物學的概念,其本義為不同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Living together),不同的物種、生命物體共棲共存的一種狀態。后來被廣泛引入社會科學領域,認為“共生”是諸多合作者之間的穩定、持久、親密、平衡的組合關系。廣西多民族之間的和諧共生是一個很典型的代表,對其進行廣泛而深入的調查研究不僅有助于維系廣西當前多民族大團結的局面,實現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而且可以幫助民族工作者從學理上加深對廣西多民族和諧共生格局的理解,認識廣西多民族和諧共生的發展規律。

一、歷史因素:非土著民族的移居

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生活在廣西大地上的土著民族經過分化和重組,形成了壯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并且與不斷遷入的漢族、瑤族、苗族、回族、水族、京族、彝族、仡佬族相融合,彼此之間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互相通婚,形成了多民族和諧共生的格局。

(一)壯侗語民族:住水頭的稻作民族

在廣西,壯侗語民族指的是壯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其中僅水族不屬于土著民族,乃是從貴州遷移而來。壯族、侗族形成于宋元時期,以后逐漸成為廣西最主要的土著民族。仫佬族、毛南族遲至明代方才形成。仫佬又稱“木老”、“木婁”、“姆佬”,是操西南官話的漢人與土著僚人通婚融合的結果。毛南族的形成與仫佬族類似,是明代從湖南、山東、福建等地遷來的漢族與土著僚人通婚融合的結果。水族是明代在宋元時期的“撫水州蠻”和“環州蠻”的基礎上形成的。不過,今廣西境內的水族卻是清末民國時期從貴州遷來的,主要分布在南丹、宜州、融水、環江等靠近貴州的縣市[1]。無論是最先形成的壯族、侗族,還是后來形成的仫佬族、毛南族,甚或是遷移而來的水族,都是古代百越族群的后裔,都是稻作文化的偉大實踐者。由于這五個民族都以“飯稻羹魚”為主要的飲食方式,因此住處多近水源,或在河溪兩岸安家,或在近水的山坡建房,即使是在深山之中,仍然要找尋近水之處定居。由于多是土著民族,自古以來就跟自然界打交道,因此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生計方式——稻作農業。

(二)漢族回族:住街頭的農工商民族

漢族、回族都是住在街頭的民族。自從秦始皇發兵嶺南以后,陸續有漢族遷居到廣西。宋代鎮壓儂智高起義以后,漢人數量逐漸增多。明清時期,大量的漢族遷居廣西。其中既有大量的軍籍移民,也有不少是因從事開墾、經商、手工業而自覺入桂的。由于這一時期入桂漢族人口數量巨大,因此歷來受到研究者們的關注。最先來到廣西做官的漢族主要居住在城鎮,而那些因逃荒、發配而來的漢族,多數進入了情況較為復雜的農村,與壯侗語民族和陸續遷來的苗瑤、氐羌民族相雜居,生計方式也多種多樣。明清時期,由于兩廣區域分工的不同,大量的廣東商人進入廣西,成為廣西最主要的城鎮居民。宋元時期,一些回族先民因到廣西任職逐漸遷居桂林等地[2]。由于明朝政府采取了比較寬容的宗教政策,大量回族通過征戍、仕宦、內附等形式進入桂林,因此桂林市形成了回民聚居區。“伯篤魯丁的孫子伯齡明初游宦到廣西,在桂林落籍,更伯為白,逐漸成為一個大姓,分布桂林的城里及好幾個鄉村里。”[3]清代是回族流入桂林最多的時期,除征戍、仕宦等傳統形式以外,還有因經商、避難、講學、發配而來的。民國時期,繼續有一批回族遷居桂林。如桂林丁姓回族,原籍湖南隆回,1940年代應聘到桂林當阿訇,以后一直定居桂林[4]。由于回族獨特的宗教信仰,因而大部分的回族都居住在城鎮,從事商業、手工業,是中國名副其實的商業民族。

(三)苗瑤民族:住山頭的游耕民族

唐宋以前,苗瑤民族仍然徘徊在湘西和黔東的“五溪”地區。從宋代開始,苗瑤民族開始進入廣西,南宋時桂林附近的縣已經有大量瑤人居住。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曰:“瑤之屬桂林者,興安、靈川、臨桂、義寧、古縣諸邑,皆迫近山瑤。最強者曰羅曼瑤、麻團瑤。”至于這些瑤民的生計方式,范氏提到:“山谷間稻田無幾,天少雨,稑種不收,無所得食”[5]。元代以后,瑤族繼續向西拓展生存空間。明清時期瑤族繼續大批南遷廣西,形成了“南嶺無山不有瑤”的大雜居、小聚居的局面。苗族遷入廣西約在宋代,他們首先遷到今融水各族自治縣境內的元寶山周圍,另一部分則沿著黔南不斷向西遷移。到了明末清初,有一部分遷到了南丹縣山區;有一部分則從黔西南遷到了今隆林各族自治縣境內的德峨山區。瑤族是典型的山地游耕民族,其基本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種,即先用刀、斧砍伐山林,然后用火焚燒成灰燼,稍加整理即可播種,既不施肥,也不進行管理,如是幾年以后,地力耗盡,另覓新地開展新一輪的刀耕火種。苗族本來也是游耕民族,只是在進入廣西以后,受到相鄰的侗族、壯族的影響,在低山丘陵地區發展了稻作農業,主要以種植糯谷和粳谷為主。不過,這種變異的稻作農業也是山地農業的一種變異,是一種獨特的創造。

(四)彝族仡佬族:夾縫間生存的農牧民族

彝族是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因反抗封建王朝的斗爭失敗后由云南大理、文山及貴州盤縣、興義一帶遷入廣西的,并定居在今隆林各族自治縣、那坡縣等地。仡佬族明末清初時期來自貴州興義府的六支大崖腳、那隆壩和坡甘勸等地,定居在今隆林各族自治縣的長發、常么、巖茶、者浪、蛇場、克長、德峨等鄉鎮。廣西彝族主要居住在海拔14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糧食作物以玉米為主,兼營各種旱地作物,同時還大力養殖家畜,秉承了氐羌民族的優良傳統。與彝族相類似,仡佬族主要生活在云貴高原邊緣海拔1300至1500米的崇山峻嶺之中,主要以種植玉米等旱地作物為生。彝族和仡佬族在明清時期才遷入廣西不是偶然的,因為只有在玉米傳入中國并得到普及推廣以后,彝族仡佬族才可能在瀕臨貴州的高寒山區中立足。由于廣西的絕大部分土地都已為土著民族和先遷入的民族所占據,生存空間已經不多,只能在尚未被其他民族占據的夾縫間生存。

(五)京族:“靠海吃海”的海洋民族

京族是明代正德年間至19世紀末陸續由越南涂山等地遷到今東興市江平鎮巫頭島,后又逐漸向向尾、山心、譚吉三個島上發展。由于其獨特的生態環境,“靠海吃海”就成了京族的生計選擇。京族聚居區海岸線較長,其淺海灘涂面積遼闊,再加上北部灣豐富的漁業資源和該地獨特的不適宜于稻作的鹽堿土質,因此漁業成了京族先民最主要的生活來源。絕大多數人家每年生活費用約有70%以上靠捕魚。他們的農業經營是附帶的,只能對生活起點補助作用。僅有極少數離海岸較遠的人家,才主要從事農業[6]。

正是由于漫長歷史時期內非土著民族漸次移居廣西,才為廣西多民族和諧共生格局的形成奠定了族群基礎。當然,生態因素在其中占據著尤為重要的作用,水頭、街頭、山頭、高山、海洋都代表了不同的生態位,正是由于各民族處于不同的生態位,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方式有別,才可能形成多民族和諧共生的格局。

二、生態因素:不同生態位下的互補共存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在巨大而永遠變化的社會拼合圖中,每一地區的人都占有自己的位置,即生態學家所說的生態位。雖然生態位概念已經被學者們使用了很長時間,但其現代定義卻來自于C?埃爾頓,他把這一概念理解為食物網中的一種“角色”,一種劃定生物之間界限的獨特的攝食對策。從能量學的觀點來看,生態位就是生物對生態系統中有限的能量和可利用營養的分享[7]93。用更為通俗的話來說,也就是人類生計活動所開發利用的空間。

通過對廣西的世居民族移居狀況的研討,我們可以發現,不同的民族所占據的空間是不一樣的。壯族、侗族是土著民族,占據了適宜稻作農業的江河岸邊的平坦之地;漢族、回族有從事工商業的傳統,居住在市鎮中的比較多;苗瑤民族屬于游耕民族,因此多在低山上進行刀耕火種;彝族仡佬族遷入廣西較晚,只好在夾縫間生存,僅僅生存在桂西北的高寒山區;京族通過海上遷居中國的,保存了以海洋為生的生計方式;仫佬族、毛南族雖然形成較晚,但他們的先民主要來自百越,因此也占據了較為適宜稻作的近水之地。關于廣西世居民族占據空間的描述,民間有更為形象的描述:“漢人住街頭,壯人住水頭,苗瑤住山頭”、“高山瑤,半山苗,漢人住平地,壯侗住山槽”。雖然并沒有包含廣西所有的世居民族,但已經基本上概括了廣西多民族分布格局的特點。

不同的居住空間實際上是占據了不同的生態位,之所以形成這種格局,主要還是在于各民族傳統生計方式不同。壯侗語民族以稻作農業為生,因此只能居住在用水方便的地帶;漢族回族雖然也從事稻作農業,但更重要的作用卻是推動了市鎮工商業的發展;苗瑤民族歷來刀耕火種,低山丘陵地區成為非常理想的選擇;京族屬于海洋民族,靠海吃海勢在必然。由于各民族傳統生計方式的不同,使得他們能夠立體利用廣西復雜多變的地理空間,不僅能夠在水系發達的平峒地區建寨立村,而且也可以在海拔較高的高寒山區安營扎寨。豐富多樣的生計類型表明了各民族在生態系統中的不同位置,他們更好地利用自然界提供給人類的豐富資源。

生態人類學家指出,人類群體的生態位是不穩定的,而是具有適應過程的變遷。而這種變遷是由社會和文化方式多所帶來的。技術革新,一項新的政治聯盟、一種新的勞動力聯合——所有這些都是改變人類群體與其物質和社會環境之間關系的方式,因此也是生態位的變遷[7]99。在廣西的12個世居民族中,也存在不少生態位變遷的實例。居住在桂北山區的龍脊壯族民眾硬是在山嶺之上開墾了稻田,頑強地保存了他們固有的稻作生計方式;居住在大瑤山的瑤族在學習臨近壯族、瑤族稻作農業的基礎上,也開始發展了自己的梯田稻作農業;居住在桂西地區的“高山漢”,硬是在高寒山區頑強地生存下來,形成了“靠山吃山”的生計方式。

相對于動物來說,人類具有更為豐富的生態位或謀生方式以及在最廣闊的不同地區的行為模式,而它們都是在不同環境下對謀生需求的適應。不同的人群在同一環境中占據不同生態位或在同一區域占據不同環境時,他們將逐漸依賴于貿易以便相互獲利[8]。因此,在廣西的民族散雜居地區,出現了許多互通有無的商販,其中既有聞名天下的晉商、粵商和湘商,也有諸多穿梭于少數民族地區的流動小商販,他們把食鹽、布匹等生活必需品源源不斷地運送到偏遠山區,為那里民眾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外部動力。

三、心理因素:主體民族心態寬容

在多民族散雜居地區,民族種類繁多,民族利益多樣,很容易引發民族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占人口較多數的主體民族的心理因素在其中起著較為重要的作用,如果主體民族能夠堅持寬容的心態,堅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就能夠實現各民族的共存共榮;反之,則很容易發生民族沖突事件,引發民族分離主義,給國家和民族帶來災難。

廣西的主體民族是壯族和漢族。據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區約有4723.61萬人,其中壯族人口1553.12萬,漢族人口2914萬,兩者約占廣西人口總數的95%。事實上,在各個歷史時期內,壯族和漢族占了人口的絕大多數,是真正的主體民族。在195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后,壯族更是成為廣西的自治民族,在廣西多民族和諧共生格局中扮演了更為重要的角色。雖然壯族自身也是少數民族,但是壯族并沒有認為自己比別的民族特殊,反而是首先在政策、人力、物力上照顧到瑤族、侗族、苗族、京族、毛南族等其他少數民族的利益。

壯族和漢族自形成以來都不是固步自封的,反而是堅持民族寬容,樂于接納別的民族,爭取實現各民族的共存共榮。漢族形成較早,其后更是吸收了鮮卑、契丹、黨項等民族加入,形成了世界上最為龐大的人們共同體。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漢族一直向外族敞開胸懷,勇于接納別的民族;同時,對其他民族的寬容也吸引了更多的外族民眾加入其中。雖然壯族從宋代以后才有了正式的族稱,但她一直以來就是一個胸懷寬闊、心態寬容的人們共同體。如今的壯族中不僅有漢族血統,也有侗族、瑤族等其他少數民族的血統。

寬容的心態使得壯族和漢族很容易接受別的民族存在的事實,從而從心理上維護各民族之間的團結。比如在干部的選舉上,漢族和壯族都趨于寬容和積極,沒有明顯的民族傾向。兩個主要民族在選舉干部問題上所待的積極態度(即不局限于選本民族的人),對理解廣西社會穩定與民族關系的和諧是個有說服力的社會心理事實[9]45。壯族作為中國人口最多的—個少數民族,其民族心理中一個突出特征是它開朗好學的性格。由于長期與漢族和其他民族雜居交往,深受漢族文化影響,壯族群眾很少有狹隘民族意識和排外意識。

四、制度因素:民族區域自治是法寶

新中國成立后,廢除了民族剝削、民族壓迫的舊制度,實施平等互助、友愛團結的民族政策。在長期的社會主義建設探索過程中,中央政府和廣西地方政府進行制度創新,形成了自身特色的民族區域自治體系,對廣西各民族和諧共生格局的維系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早在1951年,廣西省人民政府就發布《關于少數民族工作的指示》,強調開展民族區域自治和建立民族聯合政權工作。從1951年到1958年,廣西在5個地區、11個縣的雜散居少數民族地區建立區級民族自治區16個,其中瑤族自治區7個,苗族自治區4個,侗族自治區1個,各族聯合自治區4個;在8個地市、41個縣的雜散居少數民族地區建立鄉、村一級自治區263個,其中壯族鄉6個,瑤族鄉168個,苗族鄉8個,侗族鄉15個,京族鄉3個,彝族鄉1個,各民族聯合鄉62個。與此同時,龍勝、大瑤山、大苗山、三江、隆林、都安、巴馬、防城等一大批縣級民族自治地方建立起來。到1958年3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正式成立,成為省一級的民族自治地方。至此,廣西已經初步形成了自下而上的民族自治體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廣西民族區域自治工作走上了健全發展的道路,從1984年起廣西先后成立了5個自治縣,過去沒有民族自治地方的仫佬族、毛南族也建立了自治縣,這樣在廣西建立的自治縣達到了13個;從1984年到1996年,廣西先后在雜散居少數民族地區恢復和建立了63個民族鄉,其中瑤族鄉51個,苗族鄉8個,瑤族苗族鄉1個,侗族鄉1個,回族鄉1個,仫佬族鄉1個,補充完善了原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不足,是解決散雜居民族問題的一種較好的政權組織形式[10]85。

除了在政治上保障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權利以外,中央和地方政府還從財政、物資、技術等方面對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地區提供幫助,給予優惠政策。一是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的資金投入,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二是堅持以政策性投入與商業性投入相結合,支持民族地區通過資本市場拓寬融資渠道,提高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優惠貸款用于民族地區項目的比重;三是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政策支持,優先安排資源開發和加工項目,提高資源就地加工和增值的能力,支持民族地區利用傳統文化發展文化產業、旅游業和服務業等[10]250-251。

一系列的有利于少數民族的制度安排不僅滿足了少數民族民眾當家作主、行使本民族權利的愿望,而且還提升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層次,為廣西境內多民族的和諧共生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正如李秋洪教授所說:“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廣西的民族關系基調是融洽、和諧的,未發生過嚴重的民族矛盾和全局性的民族關系緊張事件,各民族相互幫助,共同進步,從而為廣西經濟與文化的繁榮發展,特別是近幾年的高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9]184這充分展示了廣西多民族和諧共生的巨大成就,也從側面證實了維系廣西多民族和諧共生格局的重大現實意義。

五、結果與討論

50年來的實踐表明,廣西的民族區域自治取得了巨大成功,多民族和諧共生格局進一步鞏固。但是,由于東西部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差距,廣西多民族和諧共生格局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問題。它不僅表現為沿海與西部地區的不平衡,而且還表現為廣西區域內部東西部的不平衡。

要解決上述問題,維系多民族和諧共生格局,必須采取一些針對性的措施:一是國家應大力宣傳廣西多民族和諧共生的成功經驗,使廣大民族進一步深刻認識多民族和諧共生的重大意義;二是國家要大力扶持廣西民族地區各項建設,不能按照“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邏輯辦事,而應當多多獎勵那些不哭的“乖孩子”才對;三是進行制度上的創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使之成為調控民族關系、維護邊疆民族地區社會穩定的根本制度保障;四是廣西要對自己的西部進行大開發,提升桂西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為構建更為和諧的民族關系提供堅實的保障。

廣西的多民族和諧共生在理論上也具有重大意義,它不僅再次驗證了生態人類學中的生態位理論,為生態人類學的發展提供了一種獨特的“中國經驗”;而且也給中國人類學界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視角,有助于建構多民族國家解決民族問題的最佳模式。

參考文獻:

[1] 覃乃昌.廣西世居民族[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4:4-7.

[2] 麻承福.桂林回族[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3:554.

[3] 《回族簡史》編寫組.回族簡史[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78:14.

[4] 馬明龍.廣西回族歷史與文化[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8:5-16.

[5]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A].范成大筆記六種[C].北京:中華書局,2002:142-143.

[6] 廣西壯族自治區編輯組.廣西京族社會歷史調查[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7:157.

[7] 哈迪斯蒂.生態人類學[M].郭凡,鄒和,譯,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8] 普洛格,貝茨.進化生態學[J].民族譯叢,1989(4).

[9] 李秋洪.廣西民族交往心理[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6.

[10] 覃乃昌.廣西民族區域自治研究[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趙 靜

The Multi-ethnic Harmonious Coexistence in Guangxi under th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FU Guang-hua

(Guangxi Institute of Ethnic StudiesNanningGuangxi530028)

Abstract:This article makes a study of the multi-ethnic harmonious coexistence in Guangxi under th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targeted proposals to continue to maintain this pattern, after analyzing the deep-seated root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multi-ethnic harmonious coexistence in Guangxi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history, ecology, psychology, system and so on.

Key words: Guangxi; multi-ethnic; harmonious coexistence; anthropology

猜你喜歡
和諧共生
新時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對策
水稻—八須鯰魚和諧共生模式研究
論文化共生視野下的東北民族地區和諧社會構建
東疆學刊(2016年4期)2017-04-15 20:18:41
社會共生研究的當代性
讓學校成為“和諧共生”的精神家園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路徑探討
商(2016年1期)2016-03-03 10:32:50
和而不同 和諧共生
權力與權利的關系
法制博覽(2015年4期)2015-06-09 12:29:46
基于遺址保護的城市和諧共生機制研究
養狐貍的竅門
中國扶貧(2014年13期)2014-08-27 03:44:2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洲日产无码AV|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国产一在线| 色网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A视频| 国产一区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 欧美激情网址|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色|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L| 亚洲欧美国产五月天综合|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国产人成午夜免费看| 本亚洲精品网站| 欧美午夜小视频| 欧美日韩导航|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8090午夜无码专区|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九|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熟女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九九九国产|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 亚洲第一av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手机在线第一页| 国产经典三级在线|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无码内射中文字幕岛国片|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无码a∨| 91精品国产丝袜| 国内精自视频品线一二区|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 青青热久麻豆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久久蜜芽| 欧美中文字幕第一页线路一| 91精品综合|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直播|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 99免费视频观看|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亚洲视频色图| 婷婷中文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婷婷色中文网| 中国国产一级毛片|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成人午夜精品一级毛片| 亚洲乱码在线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级毛片| 毛片国产精品完整版|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式|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欧美a网站| 亚瑟天堂久久一区二区影院|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久久免费| 91精品最新国内在线播放|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免费高清毛片|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欧美中文字幕无线码视频| 亚洲综合九九| 福利在线免费视频| 91精品网站|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国产H片无码不卡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