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蕤 張傳柱 劉家林
摘要:本文著眼于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分析了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特點,探討了獨立學院心理課程的教學模式,并為以后實施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大學生
現階段我國現代化建設高度發展,社會競爭日益加劇。人際關系的復雜化和價值觀的多元化等[1]給人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作為社會特殊群體的大學生,問題尤為突出,其心理健康狀況對他們當前的生活具有現實影響,而且還將影響其未來的可持續性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較高的針對性和便捷性,因此成為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
獨立學院是按照新的機制和模式舉辦的本科層次的二級學院。獨立學院,從辦學模式、管理形式再到獨立學院的學生構成,都有著與公辦高校不同的特點[2]。本文試圖從獨立學院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結合適當的教學方式,以此探討獨立學院的心理老師如何有效地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這對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做好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獨立學院學生心理的主要特點
獨立學院的學生思維活躍,情感豐富,社會接觸面廣,興趣愛好廣泛。許多學生從小受過特長教育,有能力和愿望在學校組織的各項社團及文藝體育活動中展現自己的才藝。其內在潛力大,組織和活動能力較強,社會適應能力較強。但和普招學生相比,其心理素質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我意識方面的心理特點
一是自信與自卑的矛盾。獨立學院的學生充滿理想,因為沒有考入理想大學而進入獨立學院,總認為自己考的學校檔次低,由此感到失落、難過,進而懷疑自己的能力,非常在乎別人的看法,擔心被人看不起,因此對獨立學院的稱呼特別敏感,在介紹自己時也只說本部校名,不愿提獨立學院。
二是自我意識和集體觀念的矛盾。獨立學院學生自我意識強,注重張揚個性,比較關心與個人有關的事情,如評獎、評優等,而對班集體、他人則態度淡漠。不少學生由于家庭條件優越,團隊精神欠缺,實際鍛煉少,因此獨立生活能力差,心理較為脆弱。
2.學習方面的心理特點
學習作為個體的心理活動,受個體心理品質的影響很大。良好的心理品質是有效學習的保障,對學習起促進作用;不良的心理品質則會抑制人的潛能發揮,阻礙正常的學習活動。獨立學院部分學生的不良學習心理主要表現為:
一是學習動力不足。獨立學院的學生入學分數低于普招生,基礎知識相對薄弱。有些學生認為自己與普招生差個檔次,難以縮短這種差距而自暴自棄;還有的學生難以承受高考失敗的壓力,而以逃避的方式應對挫折,畏難情緒大,學習動力不足。
二是缺乏學習韌勁。獨立學院學生大多數家庭條件較為優越,父母比較嬌寵,在學習中怕吃苦,有決心、沒行動或是“三分鐘的學習熱度”,缺乏抵制誘惑的意志力,不能很好地約束自己,遇到失敗就灰心喪氣,產生厭學、棄學的消極情緒。
3.人際關系方面的心理特點
獨立學院學生由于所繳學費較高,他們有強烈的自我權益保護意識。他們當中有些人認為交了學費就是消費者,就是“上帝”,因此不關心同學,也缺乏合作精神。還有些同學由于家庭物質條件優越,心理上有一定的優越感,唯我獨尊,不懂得尊重同學和如何與他人交流,久而久之就會與周圍的人產生隔閡甚至敵意,如相互猜忌等。
二、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模式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和核心,是一門學以致用的課程。根據獨立學院學生的特點,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注重自我意識、學習心理、人際交往、人格、挫折應對等方面的內容的學習,以解決獨立學院大學生學習、生活、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帶有普遍性的心理問題。將講授與觀看影像資料、角色扮演、社會實踐活動等多種教學模式結合起來,將知識學習與操作考核結合起來,做到形式多樣有趣。
1.課堂講授
課堂講授是教學活動的主要模式。對獨立學院的心理健康課程來說,課堂講授不能是填鴨式的單向傳授,而應該結合學生活潑好動、表現力強的特點,采用啟發式教學,把心理實踐與體驗融入課程教學中去[3]。通過傳播媒介來播放圖片、電影等,音形結合,便于學生直觀形象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識,深化課程理論,增強心理健康課程的實效性。
2.分組討論
分小組討論的教學形式,有利于獨立學院學生脫離寢室的小集體,而更多地融入班級等大群體,有利于其主體意識的形成。每組學生找出一些學習中常見的問題,然后一起討論如何解決。各小組成員暢所欲言,形成小組意見。然后進行討論或辯論,共同分享學習經驗。在此基礎上,老師針對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如英語單詞的記憶),將心理學中記憶與遺忘等內容給大家講授,使老師、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反饋得以多層次多方向展開,將心理學和其他學科融會貫通,既真正起到幫助學生學習知識的目的,也適應了現代大學生渴望參與和表現的心理需求[4]。
3.案例分析
案例教學是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教學方式。獨立學院的學生存在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涉及自我意識、學習、人際交往的各個方面。老師可從高校發生的實際案例出發,層層剖析,使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或把案例交給學生,讓學生運用已掌握的基本理論知識和一定的心理調適方法自主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通過老師的點評,發現不足、及時調整,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這種方法適用于講授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內容,讓學生做實際訓練,學生的體驗會更深,收獲也會更大。
4.心理劇表演
心理學的教學還可針對相應的內容,讓學生自己組隊、自選主題、自編自演反映他們學習、生活、理想的短劇。學生精選主題、大膽創作、準確表演,培養了其主觀能動性、表演能力和協調意識,也提高了自己的理論水平,達到了心理課教學的目的[5]。
除上述四種教學方法外,還有心理訓練、心理游戲等教學模式,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不管何種教學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獨立學院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應以學生為中心,增強師生的互動,強調學生的參與以及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作用,以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為教育教學的目標。當然,在此基礎上,也強調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特別是現在面對的是“90后”學生,形式多樣有趣的教學活動才能適應學生與時俱進的變化,才能更好地開展心理健康的教學。
參考文獻:
[1] 蔣文學,袁彬.儒家人文素養思想探微.西南科技大學學報,2008,(1).
[2] 教育部.關于規范并加強普通高校以新的機制和模式試辦獨立學院管理的若干意見.中國教育報,2003-5-15.
[3] 潘柳燕,劉惠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初探.高教論壇,2007,10(5):54-62.
[4] 胡靜,馮穎,申尋兵.我校大學生心理衛生課程教學探討.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學報,2008,9(4):69-71.
[5] 陳曉燕.高師心理學課主體性教學模式探索.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8,24(3):16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