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宏 高 蘭
[摘要]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渠道,也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主戰場,教師只有抓住課堂教學這個重要的環節,真正地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才會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得到培養。那么,在歷史教學中為何堅持以“學生為本”?如何堅持“以學生為本”?就此進行論述。
[關鍵詞]歷史教學 以生為本 創新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320146-01
堅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創建和諧社會,這是我們黨的工作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標志著一種富有人性化的新的社會發展觀已經明確,“以人為本”這條貫穿于人類世界、人類社會的根本原則受到了極度重視。為此,在歷史教育教學中我們始終堅持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即堅持“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所謂“以學生為本”,簡單地說,包括兩層含義:第一層是“以學生的學為本”;第二層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其中“以學生的學為本”是基礎和前提;“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歸宿和目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歷史教學實踐中必須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一、歷史教學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因
(一)克服傳統的歷史教學弊端的需要。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1)“以教師的教”為本,學生的學只能圍繞教師的教轉,學生處于觀眾的席位,喪失了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性和主動性;(2)“以書本知識”為本,忽視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應有的情感交流,學生只能獲得僵化的知識,喪失了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情感性和發展性;(3)“以靜態的教學”為本,學生只能被動地適應,從而使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認知過程代替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過程,喪失了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這種教學模式所造成的后果是嚴重的。我們在歷史教學中必須克服這種弊端。
(二)“以學生為本”是學生個體心理的需要。知識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人類科研成果的結晶,其自身有著無窮的魅力。而作為學習的個體“人”是天然的學習者,當一個人面對具有很強的學習對象時,就會表現出強烈地興趣,形成求知需要,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從而孜孜不倦地去學習,去欣賞,去品味。不僅如此,人還具有創造的本能(或潛能)。每個學生也是這樣,當教師為學生提供了自我發現、自我欣賞及自我價值實現的機會時,學生的內心世界為激情所充盈,產生強烈的創造欲望。因而學生個性心理要求教學要“以學生為本”。
(三)“以學生為本”是創新學生的需要。創新既是社會變化和發展的動力,也是決定國家在國際競爭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的關鍵因素,還是個人獲得競爭勝利、實現個人價值的重要手段。我們必須把增強民族的創新能力提高到關系民族存亡的高度來認識。要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創新人才,就必須進行創新教育、創新學習。知識經濟并不要求每個人都是全才,不要求每個人都是博學家,都有十八般武藝,但卻要求學生盡可能地通曉所處領域的知識,盡可能地多了解相關領域的知識,而且能自如地運用自己的知識,進行創造性地工作。
二、歷史教學如何“以生為本”
(一)歷史教學要做到“三個轉變”。首先,要以教師的教為本的教學觀轉向以學生的學為本的教學觀。但以學生的學的教學觀并不否認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教師要明確在現代教學中,首先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來確定適應于學生學習的教學起點。其次,要以書本知識為本的價值觀轉向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價值觀。在現代教學中要把“學科教材知識”轉化為“教師的學科知識”,在教學實施中再把“教師的學科知識”轉化為“學生的知識”。借助于教師激活知識和播種獲得知識,通過學生積極、主動思維和創造性地探索活動,使“學生的知識得以“生成和成長”。
(二)改變教學方法。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歸在得法。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活動的雙向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主體。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布魯姆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是信息中被動接受者。歷史教學課要優化教學過程,必須改變單向灌輸,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因為傳統教學不能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他們只是一個被動的受體。這不僅嚴重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壓制了學生創造能力的發揮,而且助長了學生的學習依賴性,阻礙了學生素質的提高。
(三)為學生提供鮮活的學習資源。與日新月異變化發展的形勢相比,歷史教學內容往往顯得滯后,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充實與時代同步的教學資源,在教學活動中,我們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指導學生閱讀各類書刊。二是組織學生收看《新聞》和近現代歷史科教片。三是開展社會調查,撰寫社會實踐論文進行評比。這樣,歷史教學逐步將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學習歷史課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同時,我們還積極倡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收集信息,以設立資料庫。在上課時,教師有選擇地把這些最新發生的、時代氣息濃、趣味性強的典型事例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深感運用鮮活的事實論證教學的正確性。
(四)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在《創造的學生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學生的頭腦,是他們能想;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能干;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們能看;解放學生的嘴巴,使他們能問;解放學生的空間,使他們能到大自然大社會里擴大知識和眼界,獲得豐富多學問;解放學生的時間,使他們有時間學一點他們渴望要學的知識,干一點他們高興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關于“六大解放”的思想對教育教學改革有很大的指導意義。我們積極倡導教師心中要有學生這一主體,強調在教學活動中培育主體,努力實踐讓主體“動”起來現代教學理念。這里的“動”是指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手腦并用,讓學生積極思維,展現自我,明辨是非,提高智慧。在“動”的過程中教師應創設充滿人性化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五)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人是開放的,教學不應該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人,否則就會限定束縛人的自由發展。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學生不是教學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和豐富個性的人。這就要求教師幫助學生構建起自主、實踐、探索、合作的學習方式,為學生的終身學習與發展打下基礎。所謂學習方式,就是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基本的行為和認知取向,它不是指具體的學習策略和方法,而是學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教學中教師要從根本上轉變學生被動、單一的學習方式,提倡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能動性、創造性不斷發展,就要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積極研究的權利,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鼓勵學生即興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參與教師的教育活動,讓激情與智慧碰撞產生火花。教師要給學生心理支持,創設支持性的、寬容的教學氣氛,鼓勵學生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作者簡介:
吳宏,女,黑龍江省訥河市人,現任齊齊哈爾高等師范專科學校史地教研室主任,歷史專業副教授,研究方向:歷史教學;高蘭,女,遼寧省遼陽市人,現任齊齊哈爾高等師范專科學校歷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