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英
摘要:本文對一堂小學英語口語創新實踐活動課中師生話語占用時間、句子和單詞的總量、每句平均含詞量、句子類型以及師生引起話輪替換數量、比例進行統計分析,討論其對學生語言習得的影響和對教學的啟示。
關鍵詞:課堂話語;話語分析;話輪替換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4—122—02
一、課堂話語分析理論概述
外語課堂是學生參與各種語言交際活動、培養學生語言交際能力、促進學生語言習得的重要場所。國外許多學者對課堂話語進行了大量實證性研究,如Sinclair&Coulthard(1975),Coulthard(1977),Shapiro(1979),Widdowson(1983),Yee&Wagner(1984),Pica&Long(1986),Chaudron(1988), Ellis(1990 ), Allwight&Bailey(1991)等。國內外語教學界對課堂話語結構進行研究的主要有李悅娥,她認為課堂的話語結構有四種情況(詳見李悅娥2002:16)。另外還有賈愛武(1999),劉家榮、蔣宇紅(2004),周星、周韻(2002)等,但他們的研究都局限于以教師講解為主、師生和生生之間交流較少的大學傳統課堂。
二、途徑與目的
本文以一堂小學英語口語創新實踐活動課的話語為例,用描述性的方法對課堂中師生話語占用時間、句子和單詞總量、每句平均含詞量、句型、師生引起話輪替換數量和比例進行分析,探求師生話語的特點,討論教師話語類型特點、數量結構等對學生語言習得的影響及其對教學的啟示,對小學英語教學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三、語料來源及說明
由于無法做大規模的調查,本研究僅選取了廣州市白云區石井張村中心小學六年級一個班作為考察對象,做了一節課四十五分鐘的觀察與隨堂錄音,不打擾正常教學秩序,觀察者出現于課堂,做一些筆錄及課堂活動,記錄以更好地分析教學中師生會話的結構特點和模式。由于被觀察者不知道觀察者的觀察目的,所以這些語料是自然狀態下的。
隨堂聽課班級為六年(1)班共45人(其中男24女21人),年齡11歲到13歲。授課教師最后學歷為本科,有14年教學經驗。授課內容是“以顏色為基礎的英語口語創新實踐活動課”。 本課是學生在學完了廣州版小學英語教材Success with English Book4(廣州市教研室、英國利茲城市大學語言研究中心合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4A第6單元后,掌握了如何談論衣服的名稱、顏色、價格、尺寸等基本語言知識和交際功能后而設計的一堂創新實踐活動課。目的是:1.學生能熟練運用本單元所學知識,對自己喜歡的顏色能以格言、故事、笑話、小品等形式闡述理由,創造性地使用語言;2.激發學生保持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拓展思維,體驗樂趣;3.培養合作精神,懂得熱愛生活、自然、生命等。
四、討論分析
本次調查的英語口語創新實踐活動課的課堂結構,基本上符合伯明翰學派IRF的課堂話語結構模式,下面是對課堂錄音和課堂觀察的結果討論與分析。
(一)師生課堂話語時間及單詞總量與比例
根據錄音轉寫的文字材料,對這堂活動課中師生課堂話語時間及單詞總量與比例進行了統計,結果如表1(由于技術和人力原因,學生在課堂討論部分及短劇表演部分的話語未統計在內,下同)。
表1表明,學生話語時間總量是31分鐘,占69.89%,教師話語時間總量是14分鐘,占31.11%,學生話語單詞總量是753個,占59.72%,教師話語單詞總量是514個,占40.28%。這表明,該課堂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主導思想,他們是教學過程的主角,在課堂中進行大量有意義的語言輸出,提高了目的語的準確性和流利性。教師是教學資源的提供者,活動的組織者,教學過程的調控者,交際活動的參與者,學生學習的幫促者。這一結果與周星、周韻(2002)的研究結果相似。
(二)師生話語句子總量及每句平均含詞量
該課中師生話語中的簡單句、復合句以及總句子量。學生和教師的簡單句數量是119和82,平均含詞量是4.6和4.8,復合句數量都是7,平均含詞量是15個和16.7個,另外,學生和教師總句量是126句和89句,平均含詞量是5.98個和5.77個。這說明,該課中師生話語接近日常談話文體,句子簡短,結構簡單,師生所說的215個句子大都以簡單句為主,兼有少量的復合句,所用時態幾乎都是一般現在時。這一研究也與劉家榮與蔣宇紅(2004)的研究極為相似。雖然師生話語結構和單句含詞量極為類似,但兩者成因不同。由于教學對象是小學生,為讓學生容易理解,教師話語選擇的是含詞量少、結構簡單的句式,教師刻意為之。學生鑒于自己知識水平和語言能力有限,為使自己話語容易組織和表達,所以選擇含詞量少、結構簡單的句子。
(三)師生話語句子類型
根據語言學家對陳述句、疑問句和祈使句功能與作用分析研究,本人對師生話語中的各種句型及其比例進行了統計。祈使句數量和比例非常小。學生話語共126句,其中陳述和疑問句的數量是65和53,分別占71.9%和21.5%,教師話語共89句,陳述和疑問句的數量是38和43,分別占43.4%和48.3%。
陳述句是用以敘述事實或表示說話人的看法,其主要功能是傳達信息。教師話語中陳述句所占比例比學生低28.5%,明顯小于學生話語中陳述句所占比例,說明教師用于講解語言知識、傳授言語技巧的時間明顯減少,不像傳統英語課堂那樣,教師完全占據話語支配權,學生只是消極被動地接受信息“容器”。
疑問句的功能是向聽話人提出問題,要聽話人做出回答,“激發信息”( Levinson 1983 ),同時增加懸念,引起聽話人注意與興趣。教師話語中疑問句使用比學生高17.8%,這說明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調整語言,增加語言輸出。
(四)師生引起話輪替換數量及比例
日常會話基本單位是話輪。Sacks et al. (1974)認為,話輪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發言權,一是指獲得發言權的人自始至終所說的話語。會話的特點是話輪替換(即參與會話的人交替進入說話人和聽話人的角色,即發話者變成受話者,受話者變成發話者)。會話中有一個潛在的,會話雙方自然地、無意識地遵守著的規則:每次至少有一方,但又不多于一方在說話(黃國文 1988:162)。會話中發言權的分配、發言的長短以及話輪分布反映了會話人之間的關系。
五、對教學的啟示
綜合上述分析,該堂英語口語創新實踐活動課總的來說是比較成功的,較好地體現了英語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教學理念。有鑒于此,我們認為,英語課堂應該從學生現有知識水平和認知水平出發,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立體化教學結構,把語言的功能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真實而有意義的情景中練習使用語言。通過參與、體驗、實踐、合作與交流,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他們綜合語言運用和跨文化交際語用能力。
參考文獻:
[1] Allwright, R. The Importance of Interaction in classroom Language Teaching[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84.
[2]Coulthard, M. 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M]. London:Longman, 1977.
[3] Sacks, H., E.Schegloff & G.Jefferson. 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in conversation [J]. Language 1974, 50/4.
[4] Sinclair, J.&M. Coulthard, Towards an Analysis of Discours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5]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6]黃國文,徐珺.語篇分析與話語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10).
[7]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8]賈愛武.語言課堂話語模式的分析與改進[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4).
[9]李悅娥,范宏雅.話語分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10]劉家榮, 蔣宇紅.英語口語課堂話語的調查與分析——個案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4).
[11]周星,周韻.大學英語課堂教師話語的調查與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1).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