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曦
摘要: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由重視外延發展的模式轉型為重視內涵發展的模式。在內涵發展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應當從學科專業設置、師資隊伍建設和改進辦學體制方面進行解決,并且將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作為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關鍵點。
關鍵詞:高等教育;內涵發展;質量與效益
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和2006年5月10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高等教育的發展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把重點放在提高質量上,推動各類高等院校協調發展。這標志著我國高
等教育發展的模式由以外延發展為主向以內涵發展為主的轉型。
一、內涵發展的概念與發展
“內涵發展”是發展結構模式的一種類型,與“外延發展”相對應。“內涵發展”是指以事物的內部因素作為動力和資源的發展模式;外延發展”則是指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為動力和資源的發展模式。將“內涵發展”的概念引入高等教育中,對不同時期、不同發展階段的“高等教育內涵發展”也有不同的理解。
1.早期“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提出
我國第一次確定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思路,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末。當時高等教育規模小、辦學效益低,一些學者提出通過提高師生比的方式來提高單位規模效益,也就是擴大高等教育內涵的方式來發展高等教育。這種內涵發展的模式節省了新辦學校的巨額投資,在當時被普遍接受。
2.新時期“高等教育內涵發展”重點的轉變
如果高等教育的師資質量無法保證,那么辦學質量就難以保證。因此,教育規模擴大期間以數量增長為主導衡量標準,將發展觀從重視擴大數量上重新轉回到了重視提高質量上。通過對已有學校進行潛力發掘的發展方式,既提高了辦學效益,又保證了辦學質量。在這一時期,“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含義也隨之發生了轉變,即“以質量為主導的發展”。
3.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發展方向
現今人們逐漸認識到辦學質量的保障不僅在于辦學硬件條件,還在于制度和文化等精神層面的建設。所以,制度建設和文化保障才是高等教育真正的內在發展。制度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制度的靈魂。校長、教師和學生共同創造著學校的文化特色;文化特色為制度建設提供了支撐,成為了執行制度的動力,從而共同保障高等教育的發展。因此,堅持“以人為本”才能使高等教育實現真正的內涵發展。
二、高等教育內涵發展面臨的問題與解決途徑
1.學科專業設置缺乏特色和創新
許多高校辦學定位不明確,盲目追求高的辦學層次,學科專業設置貪大貪全,致使學科專業趨同、培養模式單一、人才規格同一的弊端逐一顯現出來。同時,學校所設置的學科專業與世界前沿發展相比顯得陳舊、老化,缺乏創新跟進能力。為避免學科專業的趨同,在學科專業方面應強化特色建設,并充分利用留學生資源和網絡,建立資源共享的前沿學科預見體制。同時加強學科專業與企業、科研機構的互動,將高等教育的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的功能落到實處。
2.師資運行體制不合理
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造成一些師資問題,一些專業師資設置低水平重復,而另一些專業缺乏新興、前沿學科的教師資源。針對這種情況,應構建有利于教師社會公開招聘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與企業、科研機構掛鉤的教師隊伍,并加強教師隊伍的國際化交流。這樣才能使教師隊伍更有社會性和前沿性。
3.院校運行機制沒有足夠的科學性和競爭力
目前的導向和戰略都偏重于重視綜合性大學,而忽略了多科性、單科性院校。因此要建立綜合性、多科性、單科性分類重點建設的激勵機制。對于各級各類高等學校要在明確學校辦學規模等顯示辦學水平的主要指標的情況下,建立分類撥款的指標體系,改革撥款體制和運行機制。
三、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是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關鍵點
首先,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要有機的統一。教育質量是辦學效益的核心和目的,辦學效益是提高質量的保證,二者辯證統一,絕不可片面地追求其中某一方面。其次,合理定位,建立切合實際的質量觀和效益觀。地方大學在辦學中要合理定位、突出特色,并堅持面向服務地方、社會的辦學方略,放棄盲目求大求全的策略,走自己的發展之路,創出特色,實現大學的長遠生存與發展。再次,運用科學的制度保障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有科學的管理制度,才能理順學校在發展過程中及學校內部的各種問題,使高校在一個健康、有序、協調的環境中運行,才能追求更高的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
參考文獻:
[1] 王洪才.論高等教育內涵發展.教育發展研究,2006(7).
[2] 國務院.切實把重點放在提高質量上.中國教育報,2006-05-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