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磊
摘要:如何切實可行地在職業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養成科學的學習習慣,一直是廣大高職教師在教學中的研究目標。本文探討了“研究性學習”這一新的教學思路在高職C語言教學中的實施,通過在教學中的實踐,總結出研究性學習的優勢,同時,也對該課題的設置、進行過程等提出了一些思考。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職業教育;C語言教學
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國各地區的課程改革都把學習方式的轉變視為重要內容,致使設置“研究性學習”課程順應了世界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研究性學習課程”是一種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和時代要求的教育理念,近年來,很多中小學都在實施研究性學習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作為國家未來大力發展的高等職業教育,如何借鑒基礎教育的成功經驗,把研究性學習這一新的學習思路引入教學之中,我們對這個課題進行了探索和實踐。
一、實踐情況
從以往的經驗看,C語言教學往往將內容重點放在C 語言語法知識點上,結果使學生陷入眾多繁雜的語法中,產生畏學情緒。這樣的教學方式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造成了“老師難教,學生難學”的局面。因而必須針對課程不斷探索,進行課改。為此我們首先進行了學生座談、其他學校課改觀摩、校內相關教師及學術委員會的討論會等調研舉措,通過一系列的前期準備,我們在新的C語言教學中采取了“課內與課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形式,在教學中開設兩個課時列入課表的研究性學習課程,由指定的教師上課,另外把課余和課外分散進行的研究活動時間作為兩個課時。課內由指定的教師進行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教學和指導,主要講述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性質、基礎知識、目的要求、如何選題、設計調查問卷和訪談提綱、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撰寫結題報告等,并指導學生選題和開展課題研究;課外則鼓勵學生通過網上查閱、自學等方式進行課題研究,并定期向指導教師匯報學習進展。另外,從學校教學的實際出發,我們認為采取把研究性學習課題研究和探究性學習的方式滲透到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和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課程與學習方式結合,不失為一種切實可行的辦法。針對C語言課程特點,我們的研究性學習結合小型項目開發,教師選定的課題要盡量有趣味性、含知識點、難易適度,便于課下學生有針對性地查閱相關資料,完成課題任務。
具體教學設計分為如下的三個階段:
1.基礎準備階段
這一階段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程序設計的語言表達以及結構設計。方法上主要是通過一些教學案例來加強語法知識點的掌握和應用,開闊學生編程的思路。在此階段,教師的功能是對結構設計提供多種思路、對語法點進行歸納總結、對上機情況進行指導、對基礎相差大的同學可采用分層教學。在這個階段中,教師還要確定學生的選題方向和范圍。
課時安排:課內兩課時由教師完成基本知識點介紹、選題介紹以及上機指導;課外學時由學生自學課上未覆蓋的相關知識,拓展程序設計思路。
2.設計準備階段
這一階段的主要內容是針對學生最后要完成設計的難點、技術點進行準備工作。在此階段,教師以“導師”的身份出現,引導學生參與到項目中,為學生提供技術支持,側重檢查項目完成情況,并要適時為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編程技巧和語法知識。其中對學生參與項目的引導不是簡單地布置任務,而是通過一些相關程序的演練使學生能夠動手實現,不能讓學生感到無從下手。
課時安排:課內兩課時由教師完成答疑、總結;課外學時由學生通過研究自行完成復雜案例的分析和理解。
3.自主研究和設計階段
目標是通過項目大作業對整個學習進行一個鞏固、測試和驗收。這一階段的學習以學生小組的自主研究和自主開發為主,促使學生自覺利用互聯網、圖書館來輔助課程的學習。學生小組應提供完整的項目文檔,并對項目進行
答辯。
課時安排:課內兩課時由學生按組匯報近期任務進展情況;課外學時由學生自行安排。
二、實踐效果
通過一個學期“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我們總結了很多經驗和不足,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研究性學習的益處
(1)課程的開放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思維能力水平。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選題包括兩個步驟:第一步是提出問題;第二步是確定課題。問題的提出來自于學生對周圍世界和生活的好奇與興趣,從這些思考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的思維具有多層面、多角度、多領域的特點,而這些特點的形成正是發散性思維的重組過程。學生在選擇課題時,必須考慮課題研究的時間性、小組成員的個人興趣和特長、獲取信息的可靠性、研究方式的可行性等,這就要求他們在眾多的問題中有所取舍,有“問題”的“研究”定位。
(2)充分發揮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優勢,培養學生的學習思維方式。研究性學習是轉變學習方式的有效手段之一,這是一種科學的、先進的、高層次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學生從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以及身邊的許多小事入手,選擇了許許多多感興趣的研究專題。
(3)通過協作性學習,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協作學習是指針對所要研究的問題,同一協作小組內各個成員或不同協作小組之間針對研究問題的不同方面,進行任務分工,擔任不同的角色,協作交流,最終形成研究成果。協作學習的目的是使每個小組成員以他們自己的方式成為一個更強的個體,而個人責任是確保這點的關鍵。
2.本次實踐的不足
(1)對學生學習評價的重心尚未完全扭轉。盡管研究性學習課程的評價強調過程性評價,也采取了多形式的評價。但是,研究性學習課程的評價,沒有真正納入學生整體評價體系中,沒有擺上與其他學科同等的地位。另外,學校、老師、家長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評價觀念還沒有根本改變。
(2)教師隊伍建設有待于加強。研究性學習課程倡導的是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教師必須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性作用,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教師更應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教師要有強烈的參與意識,要改變以往學科本位的觀念和消極被動執行的做法。要在課程的實施中不斷地豐富、不斷地完善、不斷地增值,使學生在課程的實施中真正受益。目前,學校在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中,教師的配置還存在很大問題,教師的教學工作重心還主要在學科教學上。因此,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主戰場還是在學科教學中,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優勢還沒有充分發揮。
(3)學生思想上對改革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有些學生得知本門課程為課程改革實驗課之后,就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認為“實驗課”沒必要像正規課程那么嚴謹。在以后的課改過程中教師必須對這種思想進行正確引導。
此外,由于時間相對緊張,加上教師本身經驗不足,在課改實踐中也出現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問題,這些都需要及時總結,爭取在以后的改革中能提高效率、少走彎路。
總之,將研究性學習作為顯性課程納入課程計劃,是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一項必要舉措。它的實施對于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代新人必將起到巨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樹仁.對研究性學習課程的認識.中小學教材教學.20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