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芳芳
摘 要:經書承載著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的讀經教育中蘊涵著重要的教育方法。兒童讀經對于兒童的成長和文化的傳承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不能夸大其作用。我們應理性地看待當前兒童讀經現象,將讀經的實踐與語文基礎教育的現狀有機整合起來,在科學的研究中獲得當前讀經運動對語文基礎教育的啟示。
關鍵詞:讀經 語文教育 啟示
讀經運動到底會給孩子們帶來哪些潛移默化的影響,現在尚不可知,我們既沒有看到孩子們變得儒雅起來,也沒有看到他們變得呆滯迂腐故步自封。但是有一點,我們都實實在在看到了——當下孩子們的語言能力在退化!他們的書面語已經和口語差別不大,不能對母語進行高度藝術化的應用——這卻是事實!當然,我們不能說,新生代的語言能力的退化就是不讀經書的結果,但至少讀經在語言運用能力上對我們是有好處的,僅基于這么簡單的事實,我們可以斷言:讀讀經書又何妨?將讀經的實踐與語文教育的現狀有機整合起來,在科學研究中獲得當前讀經運動對語文基礎教育的啟示。
一、讀經要讀“揚棄經”、“現代經”
經有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含義。經是常理,常道,用今天的話來說是永恒不變的真理,適應于人類歷史的所有階段與人類生活的所有領域。這樣的“經”非但孩子,就是成人也該讀。結合孩子的身心發展階段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去傳道,甚至讓孩子自己感悟,這樣的“經”多多益善,何樂而不為呢?“經”是特定歷史文化中的產物,“經”本身就是特定的歷史文化形態,“經”是在特定歷史文化中體現著“常理”的經書經文。如儒學有四書五經,道家有《道德經》,佛家有《佛經》,基督教有《圣經》,像這種在一定歷史文化下的“真經”就該用我們深邃的眼光批判地選擇與繼承,像那些三綱五常的封建禮教和壓制思想、束縛個性的言論就不該再污濁孩子的耳根了。我們讀經也要講究與時俱進,我們應該在讀經的內容編排上下些功夫,甚至可以舊瓶裝新酒,以古人優美的格調、音律為依托,以現代社會的事物為載體,創作出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現代經”。讀經既然要讀,就要讀其“精華”,讀其“經典上乘”,同時還不能完全與現代社會脫節,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傳承”。
二、在“兒童本位”基礎上,傳承“誦讀”的傳統教育方法,注重兒童的心靈感悟
現代的教育是以兒童為本位的促進人的發展的教育。我們的孩子不管讀不讀經,讀什么經,他們都是學習的主人,他們有權力在學習中享受求知的幸福感。這就要求教師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教學技能。“誦讀”是一種傳統可行的教學方法,確實對于記憶的“黃金階段”的孩子有著終身受益的影響,不能因為“誦讀”是傳統的,我們就徹底推翻,我們應該有區別有選擇地借鑒。我不大贊成“誦讀”就是死記硬背的說法。我更推崇在優美的語言旋律中感悟心靈。“誦讀”用于當今的語文課堂也不僅局限于大家齊讀,還可以有其他多種形式。兒童讀經重在“童蒙養正”,用代表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的經典之說滋養孩子純凈的心靈,漸次熏染成性,成為其真實的生命。
三、在經典教育中構造未來生命與健康人格。
所謂“蒙以養正圣功也”。這是《易經》上的一句話,意思就是蒙童時期,你要讓他純正的品質出現,你就會形成一個造就圣人君子的氣氛。蒙童時期應該培養純正無邪的品質,因為他比較單純,這個時候你把亂七八糟的東西給他,他也能接受,很快他就成為一個不是圣人君子而是小人了。我們讓少年兒童天天跟圣賢接近,讓他慢慢理解圣賢,慢慢地跟圣賢對話,那就很不一樣了,他們慢慢會樹立“天下為公”的理念,樹立“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風格,樹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樹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樹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為人原則,樹立“位卑不敢忘憂國”的精神,樹立“無為而無不為”的智慧,樹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意志,樹立“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雅量。還有“高山流水”般的友誼,“見賢思齊”,“無欲則剛”的人生哲理。這些構成了中華民族最基本的精神特質,用這些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滋潤孩子們的心田,為其未來修身立世打下基礎,實在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大業!
西方有這樣一個教育理念,叫“與柏拉圖同在,與亞里士多德同在,與真理同在”,那么我們為什么不建立這樣一個理念,“與孔子同在,與老子同在,與真理同在”。忘卻了歷史意味著背叛自己,我們中國文化的發展是離不開歷史的,鑒古察今,繼往開來,推陳出新,已經成為顛撲不破的文化發展原理。兒童讀經在中國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了兩千年,有其獨特價值。當我們面臨現實教育難以解決的困境,自然會到傳統教育中去尋找答案,兒童讀經就成為擺脫當前教育困境的一種選擇。
參考文獻:
1.曉明.讀經:啟蒙還是蒙昧[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徐強.中國語文教育研究[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06
3.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劉金花.發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