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肖良 葉映天 陳國峰
摘要:高職院校應從國防軍事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聯系著手,探討國防軍事教育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中的獨特作用和發展策略。通過課程整合、內外配合、虛實結合和古今融合的“四合”策略推進國防軍事教育,構建以職業道德為核心、以關鍵能力為主軸、以終極價值為歸依的具有高職特色的國防軍事教育體系,應該成為高職院校國防軍事教育工作的目標。
關鍵詞:高職;國防軍事教育;作用;發展策略
嚴格地說,軍事教育也是一種職業教育。盡管在我國職業教育先驅黃炎培先生看來,軍隊職業教育更多地是指附設于軍隊對軍人進行轉業安置一類的培訓,因而被作為正式職業教育之外的特殊性質職業教育,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軍人是一種職業,黃炎培稱之為“為某國家之安寧與秩序故,從事于水陸或空中各項軍事以為業者”。因此,軍事教育屬于職業教育也就順理成章了。事實上,一些國家如法國以及我國的近代職業教育都是從軍事技術教育起步的。
一般來說,高職院校軍事教育的概念是在更為寬泛的意義上(即國防教育)使用的。南京陸軍指揮學院的朱艾華指出:“軍事教育是主體性的軍校教育,它以提高軍人的個體素質為目標,廣義上包括全民國防教育。”可見軍事教育與國防教育二者在廣義上是通用的,因此,筆者使用了“國防軍事教育”的概念。其目的并不是培養職業軍人,更多地是一種普及教育,旨在使受教育的學生增強國防觀念,掌握基本的國防知識,學習必要的軍事技能,激發愛國熱情,自覺履行國防義務。從高職教育與軍事教育的親緣關系入手,探討國防軍事教育在高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可以看出,接受國防軍事教育不僅是公民的義務,更重要的是現代高職人才自身成長的內在需求。顯然,對于理清高職院校國防軍事教育的思路,增強教育的實效性,無疑會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國防軍事教育在高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國外學者根據從學校到社會過渡的不同模式,把世界職業教育體系分為四類。我國的高職教育屬于“更替式過渡”模式,即在普通教育完成后,通過學校本位的職業教育實現從學校到工作的過渡(如圖1所示)。從圖1可以看出,盡管從普通教育到職業教育門檻(閾限)較低,一般不會有什么問題,但從學校到工作的過渡推遲到學校本位的職業教育之后,亦即學生通過在校進行與職業相關或以職業為導向的教育之后,再到就業市場尋求工作,由于學校與工作單位在機構形式上是分離的,就使得從職業教育到工作的門檻(閾限)可能較高。因此,能否順利完成過渡成為衡量職業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高職教育的改革在某種程度上即是為了降低此閾限,衡量國防軍事教育在高職人才培養工作中的作用,同樣應從此處著手。

國防軍事教育在培養職業道德方面的作用德國不來梅大學教育與技術研究所所長費利克斯·勞納教授在分析歐洲的勞動力市場時認為:“勞動力市場對工人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形成職業道德”。因此,職業教育在回應職業界對學生職業能力要求的同時,必須重視職業態度與職業道德的養成。這在某種程度上或許也構成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區別。如有的調查表明,一些雇主抱怨從高中畢業生中聘來的雇員,其數學、英語等基本技能很差,并缺乏良好的工作習慣、基本的職業態度和成熟度,這使得此類畢業生難以順利實現從學校到工作的過渡。勞納教授將職業道德視為在完成工作任務時遵守規則和自我約束的責任心。這種精神顯然集中體現在軍人職業上,更為突出地表現在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的人民軍隊身上。即使僅通過對《共同條令》的學習,也可以使接受軍訓的學生得到一次生動的紀律教育的洗禮,培養準時守紀、嚴格要求自己的學習精神和工作精神;在軍事技能訓練期間,學生與解放軍戰士朝夕相處,在耳濡目染中可以學習他們百折不撓的鋼鐵意志和高度的組織紀律性。這也是為什么許多民營企業一般會安排新進員工軍訓的原因。不僅如此,軍人職業最突出的就是犧牲精神。所謂犧牲,寬而言之,就是忠誠于自己的職業崗位,不惜奉獻個人的利益,直至個人的生命。因此,軍人的犧牲精神可以說是職業道德的極致。勞納教授認為:“職業忠誠心和責任感及質量意識是與現代職業緊密相連的。”在國防軍事教育中,有意識地加大對軍人犧牲、獻身等事跡的宣傳,可引導學生思考個人與職業的關系、思考“為己謀生”與“為群服務”的關系,進而從更深的層次理解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樹立“利居眾后”、“責在人先”的意識,這對增強學生的職業認同、職業追求和職業忠誠,順利實現從學校到工作的過渡顯然具有促進作用。
國防軍事教育在培養關鍵能力方面的作用關鍵能力或核心能力是國際職業教育界特別關注的問題,是指勞動者從事任何一種職業都必不可少的跨職業的基本能力,這種能力超越了某種具體的職業技能和知識范疇。按照德國學者的理解,關鍵能力既包括從事各專業都必須具有的基礎能力(“專業關鍵能力”),如外語能力、數據處理能力等,也包括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學習方法(“方法關鍵能力”),如制定工作計劃的步驟、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等,還包括諸如社會責任感、參與能力、合作能力等在內的社會行動能力(“社會關鍵能力”)。然而,如何在職業教育中培養關鍵能力,似乎仍是各國在努力探索的問題。如在英國現代學徒制的培訓框架中,由于缺乏各行業對關鍵能力特殊要求的說明等原因,關鍵能力的培養實施困難。相反,正規軍事教育培養的人才必須是關鍵能力超常的人,所謂練兵先練心。《孫子兵法》上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因此,一個合格的軍事人才,不僅具有沉著勇毅的品格,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而且,必須具有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智慧,以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藝術,周密利用各種資源,妥善解決實際問題。在古代,為將者須具備“智、信、仁、勇、嚴”五種素質,要分析權衡道、天、地、將、法等五事;現代信息化條件下的戰爭以諸兵種一體化聯合作戰為基本形式,參戰力量、作戰空間、物資消耗遠超常人想象,對軍事人才協調能力、組織能力的要求更高。通過經典戰爭的案例解剖,明確戰爭雙方在計劃、組織、決定、執行、控制等環節的優劣得失,甚至通過沙盤推演等形式參與戰爭模擬,對學生關鍵方法能力的形成與鍛煉無疑具有重要作用。在社會關鍵能力培養上,國防軍事教育強調團隊協作戰勝困難的重要性,強調在小組工作中步調一致、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因此,在學生軍訓工作中,最明顯的成效是團隊凝聚力的加強,軍訓結束與教官離別的場面往往是校園里最令人感動和難以忘懷的時刻。
國防軍事教育在培養終極價值方面的作用現代戰爭是植根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與現代科技迅速提高人類福祉一樣,現代軍事技術手段迅速提高了戰爭打擊效能。正如100年以前章炳麟所說的“善亦進化,惡亦進化”,現代科技與現代戰爭對人類的生存與世界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極大威脅,促使人們對戰爭和技術的本質進行思考。毫無疑問,戰爭不是目的,戰爭從根本上應該是為了維護國家領土與人民生命的安全。因此,國防軍事教育的實質不是培養戰爭狂人,而是應該激起人們對生命和生態環境的尊重以及對人類終極價值的信仰。不僅如此,由于國際恐怖活動的泛濫,傳統的國家安全觀受到了沖擊,新的國家安全觀應運而生,要求人們從全球安全的視角看待人類面臨的共同威脅,建設和諧世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修訂的《關于技術與職業教育的建議(2001)》指出:技術與職業教育尤其應該“促進對當代文明的科學和技術方面的了解,要使人們認識他們的環境,并有能力對環境采取行動,同時對科學技術變革對社會、政治和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具有批判的觀點;使人們有能力通過自己的職業及其他生活領域,為有利于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因此,通過國防軍事教育在高職學生中貫徹技術倫理意識與終極價值意識,是一條較為有效的途徑。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國防軍事教育對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具有積極、獨特的作用,有利于降低從職業教育到工作的門檻(閾限),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現代社會。因此,將國防軍事教育納入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總體框架之中,構建以職業道德為核心、以關鍵能力為主軸、以終極價值為歸依的具有高職特色的國防教育體系,應該成為高職院校國防軍事教育工作的目標。
高職院校國防軍事教育的“四合”策略
高職院校的國防軍事教育一般安排在新生開學時進行。這種安排結合始業教育,便于加深高職學生對高職教育的認識及國防軍事教育目的的實現。在實際工作中,國防軍事教育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中功能的發揮,遠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究其原因,首先,是學校對高職院校國防軍事教育的認識不夠,將其等同于一般的軍事技能訓練。其次,高職院校學制較短(目前只有三年),專業理論與實踐實訓課程學習壓力大,課時安排緊張。如某高職院校非專業課程已占全部課程的三分之一,按照《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的要求,再用36學時安排軍事理論教學、兩周時間安排軍事技能訓練已很困難,更何況國防軍事教育必須采取經常教育與集中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再次,具有高職特色的軍事理論教材與勝任高職國防軍事教育的復合型教師缺乏。高職教育的特色之一在于課程建設上采取基于能力本位的模塊課程模式,每個教學模塊又對應若干教學單元,進而逐級分解每個教學單元里的知識點、能力點。而目前的軍事理論教材更多注重的是知識性和系統性,所以高職院校國防軍事教育可謂任重而道遠。在妥善做好學科長遠建設與校內教育三年規劃的基礎上,筆者認為,應該采取“四合”策略,以使國防軍事教育工作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中取得成效。
課程整合 根據國內學者的調查,一般高校從事國防軍事教育或歸屬于武裝部,或劃歸思政、體育系列(見表1)。這恰好說明國防軍事教育是一門綜合性學科,需要借助多門學科教學的整體力量,形成多學科聯動,包括必修、選修和講座多形式在內的較為完善的教學體系。如在體育課教學中,可穿插攀登、定向越野、野外生存、軍體拳等國防體育活動,引入素質拓展訓練;在“兩課”教學中,可加強國防形勢與任務以及國防法規等內容;在專業課教學中,理工科可以滲透國防軍事技術的學習以及業余無線電通信、航模等內容的制作,經管類可以加入國防經濟知識的講授內容等。

內外配合 國防軍事教育需要課堂內外的配合。《全民國防教育大綱》明確指出:“高等學校應當經常在學生中開展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國防教育活動。”因此,在國防軍事教育進課堂的基礎上,還應大力推進其進網絡、進社團、進公寓。如可在軍事技能訓練期間,通過開展內務比賽、合唱比賽等活動,強化訓練效果,使學生保持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可利用全民國防教育日和征兵宣傳等載體,開展系列主題活動,營造關心國防、支持國防、建設國防的濃厚氛圍;可通過組建國防教育類社團、建設國防教育陣地等途徑,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國防意識,強化國防觀念。
虛實結合 現代教育手段的豐富為國防軍事教育提供了更為便利、更為有效的媒介。不僅可以通過實物模型和教師現場講授等形式傳授相關信息,而且,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和信息技術,使各種優質教學資源為我所用,提高教學效果。“80后”、“90后”的大學生從小伴隨電腦成長,對電子游戲、網絡游戲駕輕就熟,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的軍訓教官秦昱華因材施教,讓學生從網絡游戲“星海爭霸”中學習孫子兵法中的戰略戰術,受到了廣大學生的歡迎。因此,利用虛擬世界提供的戰爭情境,讓學生從中學習指揮與決策的知識,不僅可使國防軍事教育更加貼近現代青年,增加感性認識,而且也可使學生對網絡游戲的理解產生理性的飛躍。
古今融合 現代軍事技術的迅猛發展催生了世界新軍事變革,不對稱戰爭需要提高應對多種安全威脅的能力。由于人類的歷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戰爭的歷史,在國防軍事教育中,不僅需要學生掌握防空襲、反恐、核生化武器防護、戰場救護等應對現代戰爭的軍事技能,同時,還要通過學習古代、近代和現代國防與戰爭的歷史,達到以史為鑒的目的。如筆者學校所在的臺州,既是抗倭名將戚繼光克敵制勝、編撰《紀效新書》之地,也是我軍歷史上唯一一次海陸空聯合渡海登陸作戰之所,還有無數為國為民舍身成仁的民族英雄(如陳安寶將軍、王禹九將軍等)。引入當地資源,品評戰爭案例,緬懷先烈遺志,在提高國防意識,增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同時,思接古人,“可以舒郁結之氣,可以斂放縱之習”,還可以增強生命體驗。
要打造具有高職特色的國防軍事教育體系,還有許多事情要做,需要大力深化對高職教育理念、對國防軍事教育特性以及對高職學生特點的認識和理解。對在校大學生而言,國防軍事教育的現實目的是要把國防觀念轉化為保衛祖國、建設祖國的實際行動。通過“四合”策略,充分發揮國防軍事教育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中的作用,能夠更有利于高職人才的成長,最終使高職學生成為保衛祖國、建設祖國的強大的生力軍。
參考文獻:
[1]中華職業教育社.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紅旗出版社,2006:18,23,52.
[2]石偉平.比較職業技術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9.
[3]費利克斯·勞納.在實踐性團體中學習:現代學徒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30-333,334.
[4]石偉平.時代特征與職業教育創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11.
[5]吳雪萍.國際職業技術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6]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理論、實踐與創新[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97-98.
[7]劉來泉.世界技術與職業教育概覽——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9.
[8]想要軍訓PASS?寧可坐地板,也要學會“星海爭霸”[OL].http://epaper.pccu.edu.tw/index.asp?NewsNo=10144.
[9]朱艾華.對軍事教育訓練技術的哲學思考[OL].http://218.
22.0.27/lwk/L002.HTML.
作者簡介:
金肖良(1966—),男,浙江臨海人,臺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管理、軍事理論。
葉映天(1979—),男,浙江臨海人,臺州職業技術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軍事理論。
陳國峰(1970—),男,重慶市人,臺州職業技術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高職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