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躍安 張文明
摘要: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于2008年開始進行“雙證融通”機電一體化專業培養方案的研究。經過幾年的研究與實踐,在該專業構建了以職業活動為導向、“雙證融通+大賽引領+行業特色”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在教學中采用工作過程與行動導向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為高技能人才培養探索出了一條高效、可行的道路,在促進教育資源共享與實現職教富民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關鍵詞:高職;雙證融通;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高職教育實施“雙證融通”的必要性
“雙證融通”即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歷證書之間相互融合與銜接(簡稱“雙證融通”),它是指以學歷證書為標志的學歷教育與以職業資格證書為標志的職業技能培訓之間的一種互認與溝通?!半p證融通”的實質是職業院校的教學內容與國家職業標準要求相符合,即在專業培養方案中嵌入職業資格證書和技能證書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在不延長學制的情況下獲得職業資格證書和學歷證書。
在職業教育領域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推動職業教育與社會職業、職業群的彼此對應,在國際上已經是一種比較成熟的做法,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的職業教育實際上都已經將職業教育與職業資格培訓、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合二為一。
我國的高職教育相對于發達國家雖然起步較晚,但早在5年前教育部就提出:要大力推進“雙證書”制度,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2006年,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逐步構建專業認證體系,與勞動、人事及相關行業部門密切合作,使有條件的高等職業院校都建立職業技能鑒定機構,開展職業技能鑒定工作,推進‘雙證書制度,強化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使有職業資格證書專業的畢業生取得‘雙證書的人數達到80%以上”。
由于高職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因而,實行“雙證書”制度,必將使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更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所培養的人才更受市場歡迎。
基于“雙證融通”的課程體系
機電一體化專業課程體系設計基于“雙證融通”體系的課程設計要求高職課程體系貫穿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打破原有課程、學科之間的壁壘和界限,擺脫學科知識系統的束縛,以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核心,以目標培養的實際需要作為內容取舍和結構組合的標準,分析相關知識要素和技能要素,對課程內容作縱向與橫向的整合。我院在機電一體化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過程中,構建了以職業活動為導向、“雙證融通+大賽引領+行業特色”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即以行業區域為背景,以就業創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標準為依據,以職業活動的學習領域為內容,運用行動導向教學法,培養具有綜合職業素質的技能型人才。本專業通過廣泛調研就業崗位群工作范圍和技術領域,分析人才的知識、能力及素質結構,在借鑒國內外高職教育教學經驗的基礎上,以社會人才市場的現實與未來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導向,以職業崗位(群)能力需求為依據,確定畢業生綜合技術應用能力結構和應有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形成了“雙證融通”的課程結構體系。如圖1所示。
引入最新技術,彰顯行業特色按照實際崗位知識和技能要求,突出對高職學生技術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在本專業的課程體系中以國家技能大賽(如 “自動化生產線安裝與調試”、“數控系統安裝、調試與維修”、“智能樓宇”等)為引領,將現代最新技術引入課程設置,并進行有機整合,科學合理地開發了《自動化生產線安裝與調試》、《數控系統安裝、調試與維修》、《劍桿紡織機安裝與調試》、《漿染機控制與調試》等課程。在新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將機電一體化專業與紡機行業緊密結合,增加了《劍桿織機安裝與調試》、《漿染聯合機調試》、《紡織工藝與設備》、《紡機結構與傳動》等課程。此外,為更好地開展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教學,淡化理論課與實踐課的界限,對課程進行了整合優化,如將《電工技術》、《電工技術實訓》課程分別整合為《電工技術與技能》和《小型設備電氣系統安裝與調試》;將《電子技術》與《模擬電子技術實訓》、《數字電子技術實訓》三門課程整合為《電子技術與技能》和《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將《單片機技術》、《單片機技術實訓》課程整合為《單片機技術與應用》。

按職業活動序化課程內容根據行業企業發展需要和完成職業崗位實際工作任務所需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結合國家技能大賽的相關內容,有針對性地選取適用性強的教學內容,對原有課程知識體系進行科學序化和加載,并制定完善了配套的行動導向式課程標準。例如《工控組態與觸摸屏技術》課程,將課程組成員在校企合作中的成果引入教學內容,以企業的五個真實任務(即水位控制工程、觸摸屏在機械手控制上的應用、工業流水線控制工程、全自動恒壓供水系統、雨刮器綜合測試中心設計)為驅動,根據近年來技能大賽的要求,加載了樓宇智能控制項目。再如,在《電工技術與技能》課程標準中,結合維修電工高級技師職業資格,設計了七項學習任務:安全用電及觸電急救、萬用表的組裝與調試、室內照明線路安裝、三相電路安裝、低壓配電柜的安裝、交流異步電動機的認識維護與選擇、動力頭控制線路安裝與調試,并對每一項學習任務設計了合理的教學情境。這種以職業崗位活動為依據的教學設計理念,打破了傳統的學科型知識體系,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教、學、做,使學生掌握了工作崗位需要的相關技能和專業知識,培養了學生團隊協作、溝通表達、工作責任心、職業道德等綜合素質。
以行動導向教學模式落實“雙證融通”
在本專業各課程的教學中全面引入行動導向教學模式,有效地解決了“理實脫節”、“機電分家”的問題,基于“雙證融通”的課程改革項目與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的研究獲得了學院教學成果獎。我們在教學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幾種方法。
講練結合圍繞維修電工技師崗位應知應會要求,以“實用、夠用”為原則,將部分理論課程與相應技能融合起來,形成項目化教學模塊,教學中對照現場實物,將講授與演示、示范結合起來,并通過自制的視頻教學課件,加大直觀教學的力度,做到精講多練,彰顯理論,強化技能,使理論與實踐在課程結構上融為一體,同時對每一個項目給出必要的思考練習,以強化鞏固應知內容。
仿真結合過去學生只能對照模擬電氣控制柜進行測繪,但模擬電氣控制與真實的機床控制大不一樣。在實際的機床運行過程中需要有多種檢測保護環節,例如,鑰匙鎖是否打開,電氣控制柜門是否關閉,機械傳動箱門是否閉鎖等。為此,我們將工廠車間的實際場景拍攝下來,制作成視頻資料插入課件供學生學習了解。這種以實驗室、實訓室、實習車間為交叉網絡的一體化教學模式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使技能操作訓練更加貼近生產實際,縮短了學生畢業后的適應期、實習期,縮小了教學模擬實訓與生產實際的差距,為培養技能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機電結合現代加工工業離不開電力拖動,以往教“電”的教師不懂“機”,導致機電教學脫節。為此,我們到車間攝制錄像,請專業操作人員進行現場演示和講解,包括機床運動部分,電機的變速、轉向,冷卻泵電機與主軸電機之間的聯鎖關系,電氣控制柜及相關保護等,并將拍攝的資料進行編輯處理,根據教學內容制作成數個片段插入到課件中的相關頁面,適時播放,使學生了解“電”是如何控制“機”的,在有限的學時內增加了學生對機電技術的認識,使其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激發其熱愛本專業、學好本專業后續課程的信心。
知行結合在教學中深入開展行動導向教學法,對每個項目或任務均采用六步教學法,即通過引導文引導學生完成實際工作固有的六個步驟: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例如,模擬某企業接到一個訂單項目,要求學生設計一個能完成某功能的電路,讓學生通過明確項目要求→市場調研→小組討論→制定計劃→確定方案→項目實施→調試修正→營銷策劃→成果發布→回答顧客提問等環節,模擬企業設計—生產—營銷的全過程,使學生在今后從事職業技術活動時能系統地考慮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市場調研能力、電路設計與分析能力、電氣制圖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多媒體技術應用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產品營銷策劃能力等。實踐表明,這種將真實工作任務與教學有機融合的工學結合方法能大大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對學生的行動導向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考證結合圍繞機電一體化專業改革,將維修電工(技師)考證內容與教學內容合二為一,把考核成績納入到考證成績的評定之中。這種考核方式不僅減輕了學生的負擔,而且縮短了培訓周期。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建立了一套包括考核標準、考核方法、成績檔案管理等內容的考核制度,并根據職業標準與課程標準進行了相應的題庫建設。以電工技術(應知部分)為例,題庫量達1059題,已連續在2007、2008級學生中實施了“教考分離”式考核,確保了鑒定工作的有效實施。在考核方式上,進一步推行綜合性考核與形成性考核,不僅關注知識技能的考查,同時注重職業素質的考核,實行終結性考核與過程性考試相結合的方式。以實際技能為導向,將實踐能力與項目能力納入考核范圍,采用筆試、現場考試、綜合作業、項目評審、畢業設計考核等多種方法,以此全面衡量和控制教學質量,同時注重核心課程考試與職業資格鑒定接軌。實踐證明,嚴格考核不僅可促進教師提高教學水平,而且可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的考核成績明顯提高,同時也可促進教學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
內外結合現場教學與網絡教學相結合。本專業教師團隊不僅自編了特色教材,而且運用現代教育手段開發了配套的多媒體立體教材,這些教學資源滲透了教師團隊的集體智慧和教學設計理念,學生不僅可在現場學習,還可以通過網絡在場外學習,學生在任何一臺能夠上網的電腦上都可以通過HTTP瀏覽器進行在線學習。教學網站功能強大,不僅畫面美觀,而且內容豐富,包括課程介紹、教師隊伍、教學內容、課程標準、精品課件、電子教案、習題例題、教學視頻、在線答疑等網絡教學資源。由于互聯網本身具有信息資源龐大、易于查詢、便于檢索等特點,因而為學習者構建了一個能夠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進行意義建構和創新的學習環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可以隨時通過在線答疑系統與教師交流。
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促進了素質高、結構優良、梯隊合理、科研水平高、業務能力強的“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建設,加快了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及實訓設施建設的步伐,使學生的綜合能力顯著提高。
教學團隊結構合理,教學水平普通提升本專業的教學團隊被評為常州市紅旗班組,多名教師先后被評為省市級優秀教師、市立功先進個人、市師德模范、市優秀共產黨員、市五一巾幗標兵。按照“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學院長期聘請緊密合作型基地的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另一方面,以聘請短期專家的方式,每年至少為本專業聘請一名國家級機電一體化技術專家進行專業指導,聘請國內外機電一體化技術專家進行定期技術講座。定期選派骨干教師到企業實習并參與實際項目開發,積累實踐經驗,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形成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雙師型”師資隊伍。結合個人專長,為現有的專業帶頭人制定量身訂做的培養計劃,委派其出國參加專業及教學法進修,使其成為具有先進教學理念并掌握行業先進技術的領軍人物。
軟、硬件資源更加完善,建設成效顯著在完善基于工作過程的“雙證融通”課程體系,促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的過程中,大力開展精品課程建設、特色教材建設及實訓條件建設。本專業現建有3門省級、11門院級精品課程,《組態軟件與觸摸屏技術》正準備申報國家精品課程。在教材建設中,本專業開發了一批具有高職特色的高質量的自編教材,其中,與北京昆侖通態自動化軟件公司合作編寫的《組態軟件控制技術》高職高專規劃教材,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填補了該項技術沒有教材的空白,被江蘇省教育廳評為省級精品教材。我院專業帶頭人與教育部自動化教指委工作組其他成員共同編寫了以大賽為引領的全國職業技能競賽培訓教材,已經公開出版發行。在專業建設過程中,我院教學團隊共主編、參編了28本具有“雙證融通”特色的教材(含講義),其中主編、參編出版教材13本。目前,在本專業課程中使用的具有高職特色的自編教材已占80%。在實驗室、實訓室建設中,教學團隊成員勇于創新,幾年來自主建設的“流水線自動控制實訓室”、“漿染聯合控制實訓室”等一批有特色的實驗實訓室分別榮獲學校教學成果獎?!傲魉€自動控制平臺”獲得江蘇省高校自制教具評比高職院校唯一的三等獎,并被兄弟院校作為典型機電一體化綜合設備引進。良好的實驗實訓條件為實施行動導向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載體。
學生樂學好學,創新能力顯著提高“雙證融通+大賽引領+行業特色”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創建了良好的學習平臺,促進了學生綜合技能的形成。在教學中采用工作過程與行動導向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課程內容以工作任務為載體,創設真實的工作環境;課程實施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過程,融“教、學、做”于一體。我院組織的工學結合成果發布會在校園網站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并被《常州科教城》報登載在2009年第三期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不僅課堂教學如此,我院在課外活動中也鼓勵學生積極投身到工學結合之中,學生科技苑如火如荼,電子實訓室隨時對學生開放并提供服務。最佳團隊組織獎、最佳布線設計獎、最佳程序設計獎、最佳電氣安裝獎、最佳排故獎、最佳營銷策劃獎、最佳信息發布獎、最佳PPT制作獎、最佳答辯獎、最佳“小教師”獎……學生在基于工作過程的各個環節的實踐中都有考核、有獎勵,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我院學生在全國數控維修大賽和智能樓宇大賽中也頻頻獲獎。
通過上述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真正實現了培養實用型人才的目的,學生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適應未來崗位的工作能力也大大加強,有一些學生在實習頂崗期間就能擔當企業的主要技術角色。近五年來,我院畢業生的就業率超過99%,而且普遍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
參考文獻:
[1]鐘波,等.高職機電一體化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探索與實踐[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3).
[2]宋志剛,朱梅,孫衛和.機電一體化綜合實訓課程教學模式探討[J].職業教育研究,2007,(12).
[3]陳爽,冀國峰.歐亞五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及對我們的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01,(24).
作者簡介:
陳躍安(1958—),女,江西萍鄉人,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電工電子技術、教育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