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浩
摘要:在高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中,依托祖國傳統文化,適應現代行業需求,突出校園文化技術特色,凝練高職專有文化品牌,是傳承和發展高職院校特色校園文化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傳統文化;校園文化;行業需求;技術文化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的問題凸顯出來,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己任的高等職業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高職院校進入一個快速成長期。截至2006年,我國共有本科院校720所,高專166所,高職981所(教育部2006年教育統計數據),高職教育已占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完成規模的迅速擴張后,文化層面的發展成為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主要內容之一。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界定
高校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引領者,高校校園文化,一般廣義上可理解為高校師生共同創造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及這種創造形成的過程,主要包含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活動文化;狹義的高校校園文化指高校在長期的教育、教學、科研、管理中積淀而成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根據觀念主義的觀點,高校校園文化也可理解為高校師生對知識文化、技術文化及觀念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的過程。這里所指的高校,包括普通高校和高職院校兩種類型,就二者的文化差異而言,前者側重于知識文化,后者更貼近技術文化。綜合以上兩種觀點,可以認為高職校園文化是以技術文化為核心,通過對傳統文化、行業文化等的吸收和統合而創造的具有鮮明行業技術特色的先進職業文化,是高職院校特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
高職院校特色校園文化建設思路
從傳統文化中提煉高職校園文化專有品牌 我國高職教育歷史短暫,談專有文化品牌似乎缺乏積淀和支撐,但從另一層面看,包括行業技術文化在內的祖國傳統文化給予高職有力的支持。當然,中國古代對技術的不重視給高職院校傳承歷史文化帶來相當的困難,但仔細研究仍可發現,占據主流的儒學實際對技術文化亦有所關注,一些技術發明——如規矩、繩墨等,被儒家大量引喻,化作對人的要求。其他流派,如墨子,對技術文化更為關注,甚至上升到技術的理性與感性的層面。而先秦《考工記》、宋代《營造法式》、明代《魯班經匠家鏡》、清代《工程做法則例》等記載專門技能的典籍的傳世,公輸般(魯班)等杰出的技能型人才的傳頌,更成為今天高職教育的精神財富。依托傳統文化,著眼于技術文化,挖掘歷史人物,尤其是作為行業代表的人物的文化內涵,取其匠心,去其匠氣,將其化作高職校園文化的精神核心,凝練高職院校專有校園文化品牌,是傳承和發展高職特色校園文化的有效途徑。秉承這一思路,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四川建院)在校園文化建設實踐中,以傳統文化中建筑行業的“巧圣先師”魯班為核心,打造魯班文化品牌,深入挖掘魯班精神的職業內涵,廣泛宣傳魯班文化的技術內核,提出“培養魯班傳人、服務城鄉建設”的辦學理念,將爭創中國建筑工程最高獎——魯班獎定為學生追求的目標,取得較好的成效。
以先進文化引領高職校園文化的發展方向 對高職校園文化而言,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是要在校園文化中堅持素質教育,滲透思想道德教育。需要指出的是,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上述從傳統文化中尋求支持并不矛盾,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傳統文化中均有所體現,而這也正好是素質教育關注的重點之一。需要注意的是,傳統文化中的技能型人物有其歷史局限性,對其精神內涵的挖掘,應重在強調其精神中閃耀著技術和職業光芒的部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古為今用。在四川建院,校園文化中的魯班來源于傳統但不拘泥于傳統,他不是供頂禮膜拜的神祇,而是中國古代土木工程技能的集大成者,是土木工程匠師集體智慧的化身,是中華民族建筑科技創新的一面旗幟。“誠信、敬業、務實、創新”是校園內大力倡導的主流文化,是魯班精神的現代詮釋。
以行業文化充實高職校園文化的技術內涵 根據行業需求,各類技術行業通常具有本行業認同的文化。一方面,不同的行業文化有共通之處,如對職業道德水準的普遍要求;另一方面,不同行業的需求又不盡相同,如工程行業要求嚴謹認真,藝術行業則要求思維發散。從另一層面講,同行業不同類型的企業所遵循的文化又有差別,如建筑行業中施工企業和設計單位的要求就不盡相同。高職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培養的是高技能人才,畢業后主要面向行業一線從事技術和管理工作,學生在畢業時要能得到行業的認同,在校期間就應該學習行業文化,培養職業精神,了解企業規定。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是將企業文化引入校園,同時將校園、課堂拓展到企業生產第一線,在校企雙向交流中充實高職校園文化內涵,突出行業技術特色,潛移默化影響學生,使學生恪守職業道德,自覺適應行業需求,畢業時在觀念上、思想上、技能上“零距離”上崗。行業文化和校園文化的融合在四川建院校園文化建設中得以實施,通過在校園內舉辦企業文化展覽、聘請“雙師型”教師和企業人士擔任兼職或校外輔導員、建筑施工企業參與學生頂崗實習管理等方式,四川建院校園文化行業技術內涵得到加強,學生職業觀念的形成時間明顯提前。
在辦學實踐中傳承高職校園文化的經驗特色 高職院校具有雙重性,既屬高教序列,更具職教身份。統計表明,高職院校多由中專升格,舉辦高職教育前往往經歷了一個較長的中職教育階段。一般而言,高職院校升格前辦學質量好、美譽度高,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形成既符合職業教育普遍規律又頗具中等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為社會所認同。進入高職階段后,由于定位不同,原校園文化中針對中職的部分不再適合,但普遍適用于職業教育的技術文化經驗特色對高職教育仍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作為職業教育的高端院校,高職院校不能簡單割裂前身職校的校園文化,對長期形成的職業辦學特色不可隨意拋棄,特別對由幾所學校合并組建的高職院校而言,并校前每一學校的特色經驗都應認真對待,仔細研究,吸收發展,使之成為新的高職校園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有效地傳承職業教育歷史,發展高職特色校園文化,增強各辦學時期校友的歸宿感、榮譽感,提高高職院校的社會認同度。依照這一觀點,四川建院在合并升格后,充分吸取四川省建筑工程學校、中國二重職工大學等前身學校的辦學特色,醞釀形成新的校訓“建德明志、筑能篤行”,得到廣泛認可。
高職院校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要求
堅持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為教育教學改革服務 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必須為教育教學改革服務。在思想上,應明確高職教育的定位就是技術教育,明確技術教育的發展方向是“行動導向”,明確技術文化在高職校園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在行動上,應大力營造職業教育觀念改革氛圍,使行動導向等職業教育先進觀念深入人心。坦率地講,要改變以知識文化為核心的學科式教學模式難度很大,教師、學生、家長不同程度地不理解,甚至有人質疑頂崗實習是否是學校教育的縮水。對此,校園文化建設的重心應放在統一領導層思想,著力改變師生觀念,服從、服務于行動導向課程體系建設上,以教學成果回答質疑者。四川建院從2003年起成立建筑工程技術魯班實驗班,以魯班文化為觀念支撐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先后探索和發展了“4+X+1”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施工過程導向的123人才培養模式,實踐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新觀念、新方法。
校園文化活動是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載體 校園文化活動包含體育運動、文娛活動、志愿者活動等,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載體,是教育學生的有力手段。實踐表明,要想增強校園文化活動的教育實效,加強大學生的職業意識,就要在提高活動技術層次、打造活動職業特色上下功夫。具體來說,應該在黨團組織的指導下,依托學生會等社團,圍繞專業技能教育,突出技術文化特色,做好三個結合,即思想道德素質教育與專業技能教育相結合、職業道德素質教育與專業技能教育相結合、個人綜合素質教育與專業技能教育相結合,寓教于樂,潤物細無聲,為把學生培養成為一線的高技能人才而服務。在四川建院,從2005年起,學校開始整合校園文化活動,著力打造品牌活動——魯班文化節。魯班文化節每年舉行一次,主要由專業技能競賽、綜合素質展示以及校友成果分享活動三部分構成,鍛煉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職業道德素質、個人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激勵學生的專業學習熱情,鼓勵學生學習魯班傳人,爭創“魯班獎”。“5·12”地震后,作為重災區唯一一所獨立設置的建筑類院校,正在籌辦第四屆魯班文化節的四川建院迅速將校園文化活動重心轉為抗震救災志愿服務,學院9000余人次參加無償志愿服務,以專業技能服務災區,參與自救、救援及災后重建工作,受到災區群眾和受援單位的一致好評,極大地豐富了學院校園文化活動內涵。
網絡文化是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新陣地 網絡文化以開放性、即時性、跨文化性對傳統校園文化活動帶來極大的影響,上網已成為高職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一部分。但應關注的是,網絡的虛擬性和匿名性導致網絡文化良莠不齊,在豐富學生學習生活的同時,庸俗文化、低級趣味、極端個人主義等帶來的消極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沖淡了校園文化對學生的教化作用,大學長期堅持的道德觀念和集體主義受到沖擊,少數別有用心的負面資訊煽動、引發學生非理性情緒爆發。對此,應加強引導,積極探索開展形式新穎的校園網絡文化活動,積極推進校園文化網絡化進程,以主流文化占領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新陣地。當前,通過建設紅色網站,建立網絡評論員隊伍,設立學院、系、班級三級管理QQ群等方式,四川建院在網絡校園文化建設方面邁出了第一步。
參考文獻:
[1]張艷清.傳統文化的理想追求與校園文化的品位提升[J].遼寧工學院學報,2002,2(7).
[2]郭廣銀,楊明.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王新山.大學校園文化初探[J].荊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4).
[4]王波.觀念主義[M].香港:天馬圖書出版社,2002.
[5]江浩.依托建筑行業背景 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行業特色[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20).
[6]倪剛.技術文化的現象描述與本質理解[J].江蘇工業學院學報,2007,9(8).
[7]高鳴.論網絡文化背景下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J].學海,2007,(6).
作者簡介:
江浩(1977—),男,四川德陽人,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教學。
(本文責任編輯:尚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