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芳
摘要:培養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開發學生智力、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通過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可以激勵學生不斷探索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優化數學教學、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數學教學;學習興趣;培養
興趣是學習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心理因素,對學生的學習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學生只有對所學科目產生濃厚興趣,才會變被動為主動,才會想學、愛學,才能樂學、會學。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充分挖掘學生潛能、激發其學習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這里,筆者擬結合數學教學實踐,就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談幾點體會。
一、導入新穎,喚起興趣
導入是思維的起點,是一節課的起始環節。恰當的導入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精力集中、思維活躍,興致盎然地進入探求新知的心理狀態,其理解和記憶的質量就會明顯提高,從而使學習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學研究表明: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能使學生以愉快的心境學習、思考,獲取知識,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習情緒高漲,接受知識就快,學習效率就高,學得也就扎實。妙趣橫生的游戲、引人入勝的故事、膾炙人口的詩歌、時尚前沿的資訊、設有懸念的實驗、促人思考的疑問等,都可作為導入新課的有效方法。比如,教師授課時可以引入明代數學家程大位用詩歌概括的問題的解法:“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樹梅花廿一枝,七子團圓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學生一聽數學解法中也有詩歌,便立刻便興致盎然,隨即一看,不大明白,好奇心驟然就被激發起來了。隨后,教師向學生詳細介紹這種算法,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最后,再讓學生回到詩歌中好好體味,不少學生便會茅塞頓開,感覺學有所獲。這種導入,消除了學生翻開課本時的枯燥感,集疑、趣、妙為一體,使學生始終處于好奇、興奮的狀態之中,極大地活躍了學生的思維,便為進一步教學做好了鋪墊。
總之,寓教于樂,將知識性、娛樂性融為一體,既可以使學生學得主動、輕松,又能夠幫助學生完成由“快樂學習”到“學習快樂”的心理轉變過程,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傳播美感,感染興趣
龐加萊說:“數學美不是給我們感官的印象美,也不是質地美和表現美,是一種比較深奧的理性美。”的確,數學美不同于音樂、美術、體操的藝術美,也不同于小溪流水、萬馬奔騰的自然美,而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內在的、不張揚的理性美,是現實美的真實反映。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對數學美的傳播,努力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也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引導學生審視數學的美。通過揭示和挖掘數學美的特征,讓學生在學習中潛移默化地鑒賞和感受數學美,并努力按照美的規律進行創造性思維,從而感染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例如:在黃金分割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向學生揭示舞臺上歌唱家的最佳站立位置、人體上下身的最佳比例、女青年腰帶的最理想位置等知識,從而使學生感受到黃金分割的形態美及應用價值。
三、精心設疑,誘發興趣
心理學家認為,“疑”是“學”的需要,是“思”的源泉,是“創”的基石。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應放手讓學生質疑,通過故意做錯或說錯的方式,讓學生“抓住把柄”,使學生始終處于精力高度集中的狀態,提升學生的成就感,從而激發他們探求知識的興趣和熱情;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教材,巧妙設疑,帶領學生從一個“圈套”跳入另一個“圈套”,使學生帶著迫切求知的心理進入到數學課的學習中來,從中發現錯誤,找尋原因,在問題中求得進步,從而實現“無疑——有疑——無疑”的認知過程。
這樣,學生既可以享受到思考的過程,又可以獲得思考后的成功體驗。學生參與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學數學、用數學的實踐過程。也即教師寓數學問題于疑問之中,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知識、感受數學思想、掌握數學方法。
四、因材施教,保持興趣
高校學生多來自全國各地,已經過多年的數學學習,他們的基礎、興趣、接受能力等均呈現出各種差異。面對參差不齊的學生群體,教師在教學上就不能搞“一刀切”,而要根據學生各自的特點提出不同的要求,并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產生學習興趣。分層教學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教師可事先通過統計調查,將班內的學生劃分為好、中、差三類,并注意把握好以下三點。一是針對這三類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對基礎差的學生,要求其能掌握最基本的知識點,并能獨立解決相應習題;對于中等程度的學生,要求其熟練掌握課本上所有的知識點,并能靈活解答各類習題;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除了要對教材上所有的知識點有一個全面的把握外,還應擴大知識廣度、增加知識深度。這樣,課后的作業練習就要因人而異:基礎差的多做一些基礎題,中等程度的學生多做一些靈活題,基礎較好的學生自然要補充布置一些難度較大的思考題。二是在授課過程中,也應時刻考慮學生的差異:對基礎差的學生,講課時要注意淺顯易懂,例題要簡單;對中等程度的學生,講課時需選用難度較大的例題;對基礎較好的學生,應注重思維的鍛煉,講課時可寓理稍加深刻一些。三是要隨時注意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調整自己的教學過程、教學內容的深淺、教學節奏的快慢、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語言的輕重緩急,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從而保持學生課堂上的學習興趣。
這樣的因材施教,就可使每一名學生都有所收獲、有所進步。
五、和諧教學,穩定興趣
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是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課堂中,教師和學生不僅僅是教與學的關系,同時也是情感與思想交流的朋友關系。這種交流將直接影響學生的認知活動,制約學生的情感和意志。故而,教師的一舉一動均會對學生產生不可忽略的影響。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滿意的微笑,一次耐心的輔導,一聲溫暖的問候,都將會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增進教師與學生的感情。教學實踐證明:一些學生偏愛某門學科,往往是因為他們喜歡教這門學科的教師。也就是說,興趣是帶有感情色彩的,學生只有對教師本人感興趣,才有可能對教師所教的課感興趣。因此,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學會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期望帶給學生,尊重、理解和寬容學生。教學中教師采用激勵法,注重肯定學生的每一點兒成績、每一個進步,使學生感到“我行”“我能”,讓學生敢于動手、善于動腦、勤于實踐,從而激發學生的各種潛能。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熱情、耐心地給他們以幫助,并堅信問題會在他們不斷的努力中得到解決;當學生取得點滴進步時,應及時給予熱情的鼓勵,使學生始終處于輕松愉快的氛圍之中,信心百倍地迎接新的挑戰。
這樣,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斷給學生輸送親切、鼓勵、信任、尊重的感情信息,讓他們時時刻刻感覺到你和他們在一起,他們才會更愿意接受你這個人,進而更樂意學習你這門課,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
六、實踐教學,深化興趣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指出:人們對數學產生枯燥無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數學教學脫離了實際。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現實世界中尋找數學題材,讓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體會數學、感受數學的無限魅力。這種實踐教學環節,對逐步深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教學素材來源于現實生活,結合現實背景,使學生能體會到數學學習與生活和現實世界的聯系。例如:在講解分段函數時,教師可以結合市民所關心的出租車費問題、個人所得稅問題等進行分析,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他們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情感,培養他們積極參與數學學習和努力應用數學的意識。另一方面,學生親自參加實踐,身臨其境地感受生活,可以滿足學生親自操作的愿望,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體驗數學的價值,感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不斷地體會到“發現”和“成功”的喜悅。特別是那些探索性和挑戰性較強的問題,對于深化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著獨特的作用。
為此,我們要千方百計地把實踐活動引進課堂,讓學生在實踐的基礎上有效地獲取知識,從而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責編:曉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