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華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進程的加快,我國面對的外來有害生物的危害越來越大,作為農業大國和貿易大國的中國如何應對這一危害的挑戰越來越受世人的關注。本文通過對入侵物種的特點分析從而對其風險進行一定的分析,并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提出相應的法律對策。
關鍵詞:外來物種;生物入侵;風險分析;生物多樣性;法律控制
1引言
千萬年來,海洋、山脈、河流和沙漠為物種和生態系統的演變提供了天然的隔離屏障。然而近幾百年間,隨著全球一體化的進程,這些屏障漸漸失去它們應有的作用,外來物種們借助人類的幫助,遠涉重洋到達新的生境和棲息地,繁衍擴散,有些物種給入侵地的生態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危害。
為了應對日趨嚴重的外來物種入侵問題,許多國際組織及國家己制定了不少針對性很強的法律文件,采取了大量積極而有效的措施。在我國,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外來入侵物種頻頻叩擊國門,因為外來物種侵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己達到1000.1億元,此外,外來物種還給生態安全、人類健康、國家安全特別是環境保護帶來巨大隱患。因此,對外來物種入侵的風險予以清醒的認識,并進行相應的法律控制已勢在必行。
2外來入侵生物的特征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貿易和交通系統的發展和入境人員的增加,促進了外來物種的引入。多種因素的相互
作用加速了外來物種在我國的擴散。目前,生物入侵已經給我國造成了非常嚴重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危害,同時也破壞了地區的原有生態平衡,導致生物多樣性嚴重喪失,并產生了巨大的生態和經濟損失。
我國的外來入侵種主要特點表現在:
首先,涉及面廣。我國幅員遼闊,約跨越50個緯度,寒溫帶、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5個氣候帶。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數外來種都可能在我國找到合適的棲息地。
其次,涉及的生態系統多。包括森林、農田、水域、濕地、草地、城市居民區等幾乎所有的生態系統,其中以低海拔地區及熱帶島嶼生態系統受損最為嚴重。
第三,是涉及的物種類型多。從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植物到細菌、病毒均能找到例證。同時,近年來入侵我國的外來生物呈現出傳入數量增多、傳入頻率加快、蔓延范圍擴大、發生為害加劇、經濟損失加重等趨勢。
此外,入侵過程具有階段性特點。一般分為四個階段:引入和逃逸期、種群建立期、停滯(或潛伏期)和擴散期。
3有害生物風險分析淺析
一種有害生物對農林業生產是否有害,是否影響生態環境或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影響,其危險性多大,在貿易中是否有必要采取檢疫措施以及實施檢疫措施的后果等,都應予以分析。因此,對可能傳入的有害生物的危險性作全面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外來有害生物的入侵給我國帶來了較大的危害與影響,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巨大,同時,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途徑有多樣。因此,有必要加強對有害生物風險分析方法的研究,預防外來有害生物的入侵。
有害生物風險分析方法的內容有三個方面,共為三個階段:一是有害生物風險識別;二是有害生物風險評估;三是有害生物風險治理。
3.1有害生物風險識別。
一般來講,有害生物風險的產生,主要有分兩個方面:一是有害生物傳播的途徑可能引發有害生物的入侵;二是已發現某種有害生物可能會引發入侵。因此,需對這兩種情況進行識別:一是從傳播途徑開始的有害生物風險分析,即發現可能會導致某種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某種傳播途徑,如入境針葉木質包裝,可能會因針葉木質包裝中攜帶松材線蟲或蟲卵,而導致松材線蟲的入侵,因此,入境木質包裝就是松材線蟲病的一種傳入途徑,所以有必要對入境針木質包裝攜帶松材線蟲進行風險分析;二是從有害生物開始的有害生物風險分析,即在我國境內已經發現某種外來有害生物的疫情,如在我國遼寧、陜西等地區已發現一級有害生物美國白蛾的疫情。
3.2有害生物風險評估
在完成有害生物風險分析第一階段危險識別工作后,應進行第二階段有害生物風險評估的工作。在第一階段已經確定了應進行風險評估的某一有害生物,或有害生物的清單(在從傳播途徑開始的情況下),第二階段將逐個考慮這些有害生物??紤]每一種有害生物的各個方面,特別是關于其地入侵地區的傳入的可能性的進行評估、定殖可能性評估、擴散可能性評估、潛在經濟危害與影響評估。包括直接經濟損失影響、間接經濟影響,尤其應當考慮人與自然的和諧,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最后綜合評估入侵風險的大小。
3.3有害生物風險治理
在完成第二階段有害生物風險評估后,如果認為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可能性非常大,就可進入有害生物風險分析第三階段:有害生物風險治理。為保護受威脅地區的有害生物風險治理,應當與有害生物風險評估中所查明的風險相適應,在多數方面可以依據在有害生物風險評估中已收集的資料,適宜的風險治理措施,也是與國際貿易WTO的《實施衛生與植物檢疫衛生協議》(SPS協議)中規定的采取適宜保護措施相一致的,以減少國際貿易的摩擦與爭端,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雙方均作出努力,加強協商與合作,共同結束可以接受的適宜保護水平,從而達到“雙贏”的目的。
4加強對我國外來物種入侵的法律控制
4.1加強對外來物種法律控制的必要性
首先,中國地域遼闊,地形復雜,生態系統類型多樣,這種自然地理特征使中國容易遭受外來物種的入侵。
其次,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發展,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步伐加快,特別是加入WTO后,對外開放進一步深化,外來物種入侵形勢更加嚴峻,這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心腹之患。
此外,我國在生物入侵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較晚,主要集中在入侵種的控制和本地種的恢復方面,除動植物檢疫局列出的規定檢疫物種和少數對人類經濟造成極大損失的物種外,對其他的外來物種及其對自然生態環境影響的研究較少,盲目引種的情況還很多,一些自然保護區甚至計劃用外來物種進行森林恢復。
聯合國《21世紀議程》指出的:“在使環境與發展的政策轉化為行動的過程中,國家的法律和規章是最重要的工具,它不僅通過‘命令和控制的手段予以執行,而且還是經濟計劃和市場工具的一個框架”。 國內外的經驗也都表明,法律措施可能是最為有效的,因為:第一,法律措施具有強制性,法律措施全社會必須一體遵守,其實施由國家強制力予以保障。這是其他措施所不具有的特點;第二,其他各種措施在必要的情況下大多可以轉化成法律措施,如行政措施中的外來物種引進許可,經濟措施中的收取外來物種引進生態補償費,科技措施中的外來物種引進風險評估等等通過法律規定的形式予以推行。
4.2加強對外來物種法律控制的幾點建議
隨著我國加入WOT,國內立法越來越要求與國際條約相一致,我國法律面臨著史無前例的巨大變革和完善。生物入侵帶來的嚴重經濟損失也使越來越多的法學家投入到生物入侵的法律問題研究中來。筆者將依據生物入侵的不同途徑,針對不同階段提出有關防治生物入侵的法律意見。
憲法與環境保護法。筆者認為,憲法作為綱領性的法律文件己對環境保護整體作了原則性規定,符合立法目的和現實要求,所以作為影響生態安全因素之一的生物入侵沒有必要在憲法中過分強調,應在環境保護基本法中加以規定。但是我國環境保護基本法-《環境保護法》卻不能滿足生物入侵的立法需要,筆者建議對《環境保護法》應以修正案的方式對對其進行完善。
防治生物入侵單行法。在生物入侵單行法的立法建議提出過程中,一是在制定一個防治生物入侵單行法的同時,對于《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單行法進行補充,增加防治生物入侵的內容;二是僅制定一個防治生物入侵的單行法,并在這部單行法中用綱領性或原則性的規定將生物入侵擴展到《森林法》等單行法中,借助后法優于先法的立法原則補充完善各個領域中的生物入侵問題。
生物入侵定植期和蔓延期的法律規定。當外來物種進入到新環境,經過定植期、蔓延期就會形成入侵之勢,危害土著種的,生存破壞生物多樣性,并給農林牧漁生產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目前研究生物入侵的基礎科學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獲得了一些統計學規律,如“十數定律”、“阿利效應”和“時滯現象”等,為控制外來生物入侵提供了重要參考,也為有關國內及國際法律、法規標準等的制定和修訂提供理論依據和素材。筆者認為對生物入侵定植期和蔓延期采取法律控制主要體現在監控與早期預警、消除和控制,突發事件法律控制三個方面。
參考文獻
[1]丁建清:《外來生物的入侵機制及其對生態安全的影響》,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2年第4版。
[2]劉小紅,單飛躍:《轉基因產品法律問題研究》,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年第5版。
[3]黃錫生,李希昆著:《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重慶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4]丁建清:《我國外來入侵生物的入侵機制及其對生物安全的影響》,農業科技導報,2002年第4版。
[5]蔡曉明:《生態系統生態學》,科學出版社,200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