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繼道 蒲 華
摘要:加強職業能力教育是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迫切要求,突出職業能力培養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對職業能力及其結構的理解是創新和完善能力本位教學模式的前提和關鍵。專業能力與非專業能力是職業能力的基本構成,二者相輔相成,在教育和培養過程中都十分重要。
關鍵詞:職業能力;職業能力結構
作者簡介:袁繼道(1954-),男,湖北麻城市人,黃岡職院思想政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高職院校思想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09)08-0006-02
職業能力培養是高等職業教育同以學科、以知識為本位的傳統本科高等教育的根本區別所在。近年來,在能力本位教育理念指導下,專業教學方面的課程改革、方法創新等都有了較大進展,尤其是對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比較深入。但是,在高職教育教學中,較普遍存在著只注重專業能力培養,而忽視非專業能力培養,使高等職業教育降低為職業培訓的現象。我們認為,存在這一偏差的根本原因是對能力本位教學模式中“職業能力”的理解不科學、不完整。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中的職業能力培養,既包括專業能力培養,也涵蓋非專業能力培養;既要體現高等教育“傳承文明、創新知識、服務社會”的大學精神和理念,又要為高職大學生的自主創業、持續發展和變換職業打好基礎。因此,對能力本位教學模式中的職業能力及其結構的理解有待于深化認識、統一思想。
一、能力與職業能力
能力是一種潛在的,存在于個體生命之中的身心力量或本領,包括體力、智力和主觀意識。職業能力是人們
在職業活動中表現的實踐能力,即從業者在職業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動地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能力,具體指從業者在勞動中能夠順利從事和完成某一社會職業的任務、承擔職業責任的能力。
受西方職業教育思想的影響,人們對職業能力及其構成,在認識上仍存在著差異,其實踐的效果也參差不齊。關于職業能力及構成的不同表述,主要為:第一,英國人的觀點,“英國愛德克斯國際教育基金會(Edexcel Foundation)的BTEC證書課程,建立了專業能力與通用能力并重的教學目標。通用能力分為7個領域共18個方面,7個領域為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與他人合作共事、交往與聯系、安排任務和解決問題、數字運用、科技應用、設計和創新?!庇渌w系的職業資格標準,也大多使用“通用能力”的稱謂。[1]第二,德國人的觀點,“德國企業家和職教界把職業能力劃分為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統稱為關鍵能力。不僅強調雇員專業能力的訓練,而且十分重視雇員關鍵能力(Schluesselguali—fikation)的高低。關鍵能力指專業能力以外的能力,是從事任何職業都應具備的能力。主要指組織和執行任務的能力、交往與合作能力、學習能力、解決問題和判斷能力、承受能力、創造性和適應能力、獨立性與參與能力、反省能力以及責任感,以及獲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學習能力、思維能力等內容?!盵1]中國職教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華東師大石偉平教授,把世界各國形形色色的對職業能力的理解歸納為三種能力觀,“即任務本位或行為主義的能力觀、整體主義或一般素質導向的能力觀、將一般素質與具體情景聯系起來的整合能力觀。”[2]無論哪種職業能力觀,最根本的是要正確把
握和處理好專業能力與非專業能力的關系。
二、專業能力與非專業能力
專業能力是在專業知識和技能基礎上,有目的的、符合專業要求的,按照一定方法完成某一工作任務的能力,它又分為核心專業能力和基本專業能力。勝任某一職業的人,必須具有這兩種專業能力。如,大學教師這個職業,其核心專業能力是講課,否則,就不能當教師。同時,還應具備做實驗、寫論文、搞研究等基本專業能力。非專業能力(英國稱之通用能力、德國稱之關鍵能力),即職業能力中除專業能力以外的能力,我們把它分為思維創新能力、溝通合作能力、學習發展能力、社會責任能力四大方面。思維創新能力包括:掌握和運用邏輯的、辨證的思維知識和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具有批判的思維、敢于否定、善于開拓、不斷創新的能力;溝通合作能力包括: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合作共事能力、溝通談判妥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學習發展能力包括:樹立終身學習觀念,具有依據自身特點和社會需要不斷學習,獲取新知的能力、現代信息技術處理能力等;社會責任能力包括:職業道德能力、國家民族意識、社會責任心、工作成就感等。這些能力具有普遍性,不是某一專業特有的,而是所有職業勞動者都應該具備的能力。
專業能力與非專業能力是職業能力的基本結構,二者不僅相互區別、相互對立,而且相互統一、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存在于每一名職業勞動者的能力之中。專業能力的實現,必須依靠非專業能力作基礎、為前提;反之,非專業能力只有為專業能力服務,才能在實踐中表現出來?!澳芰Ρ疚弧苯逃砟钪械摹澳芰Α保侵敢环N綜合的能力。能力是一個系統存在,內部具有復雜結構,因人而異形成不同的功能,使每個人的能力具有差異性。人的能力構成方式叫能力結構,“能力結構指人的各種能力的組合,能力結構中能力的種類、比例、邏輯關系及與個體內外部環境匹配程度,形成了能力的類型差異和發展水平差異。能力組合越豐富,比例越恰當,關系越合理,與個體條件越相匹配,則能力結構完善,個體的能力也就越大。”[3]高職大學生的能力結構包括:核心專業能力、基本專業能力、非專業能力等,而職業實踐能力和職業適應能力是高職學生的特點。
三、職業能力的培養
2006年教育部(教高16號文件)《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加大課程建設與改革的力度,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薄敖⑼怀雎殬I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痹撐募呀洶崖殬I能力作為高等職業教育提高質量、深化改革、課程建設、教學創新的目標任務之一。近幾年,我們堅持“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在專業能力的教育教學方面,通過學習CBE模式、“雙元制”模式、MES模式等,已經推出了工學結合、行動導向、項目教學、模塊式等教學法,并展開了大規模專業課程改革和建設,創新了高職課程的特色。但是,許多高職院校存在公共課改革舉步維艱,對于非專業能力教育教學不夠重視的現象。通過畢業生素質調查也反映出這方面存在的問題,“2004年大學生素質調查中發現,在用人單位最看重的五個職能中。大學生最欠缺的指標排序是:第一敬業精神,第二基本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溝通協調能力等”。[4]
關于非專業能力的培養,教育部(教高16號文件)文件指出,要針對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教育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提高學習能力,學會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目前,在加大高職院校公共課改革力度、創新培養學生非專業能力的方式方法上:一要打破傳統學科教學,依不同職業崗位對非專業能力的需要組織教學內容,建立教學模塊;二要組織公共課教師參與各類專業的課程改革、教學改革,全方位落實非專業能力的培養目標;三要采用必修課和選修課的方式進行非專業能力的教育教學;四要改進傳統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以行動為導向,加強實踐能力培養。五要建立非專業能力培養中心,統一全校教育教學,打造中國特色的非專業能力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蔣乃平.有中國特色的職業能力內涵—“寬基礎、活模塊”課程模式再論之九[J].職業技術教育2008(4).
[2]姜大源,吳全全.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4).
[3]錢芳莉,孫永怡.高職生能力結構淺探[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0(3).
[4]曾湘泉.就業是民生之本,學習十七大精神專題講座[z].人民網2007(12).
責任編輯:謝榮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