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 霏
[摘要]為了更好的提高音樂教學的效果,改善音樂教學,選擇符合現代教學意義的教學模式,對于音樂教學非常重要,為此從改善傳統音樂教學模式出發,討論新教學模式的適用性和對于教學效果的影響。
[關鍵詞]音樂教學 教學模式 選擇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520149-01
教學模式一詞最早是1972年由美國學者喬以斯和威爾在所著的《教學模式》一書中提出的,他們將教學模式定義為:“一種可以用于形成課程、設計教材和在課堂及其他場合指導教學的計劃或范型。”在音樂教學研究中,教學模式的研究已逐步成為熱點,針對傳統音樂課程及其教學模式的種種弊端,致力于探索和尋求新的教學模式,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和提高教育效率,培養富有個性、創造性、合作性的身心和諧發展的、適應現代和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高質量人才。
一、音樂教學模式的功能
音樂教學模式是根據音樂教育對象、教育目的,將教育理論提煉轉化為某種框架,并以一定的教育思想為指導,在這框架里面去安排、設計具體教學內容、教學科目、教學形式等,使共音樂教育的展開有了某種規范可循。其模式對于音樂教學意義重大。
(一)可以更新音樂教學觀念。音樂教學的目的不完全是為了培養演奏家,音樂家,重要是為了培養人,培養高素質的,全面發展的,有健全人格的,適應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音樂教育是融德育、智育、美育等為一體,充分展示它的感染、想象、啟迪、陶冶等方面魅力,從而鑄造完美人格、高尚情操的人才。根據這種教學目標建立起來的教學模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腦,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音樂教育應向簡潔、實用的技術性和具有豐富感染力的藝術性高度統一的方向發展,寓教于樂,使學生的觀念、情操、性格逐漸地高尚美好起來,從而為培養合格的新世紀人才打好基礎。作為教師,能夠用新的思想、新的觀念來支配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才能有效的指導實踐。達到教學的目的。
(二)優秀的音樂教學模式可以改善教學方法。音樂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理論指導下,在教學實踐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整套為設計和調控教學活動而形成的方法論體系。但是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學模式不是具體的教學方法,而是從音樂的教學原理、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任務、教學過程直至教學組織形式的整體出發,較為系統化的操作體系。而教學方法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所采用的具體操作手段,是教學模式這個系統或體系中有機的組成部分或構成要素。音樂教學模式是對某些有效的教學方法,經過優選、概括而形成的教學活動框架。教學模式的建立過程就在某種程度上對與教學方法進行了改進。
(三)音樂教學模式可以提高教學效果。教學效果是對教學最終的結果的檢驗,沒有好的效果,教學是不成功的。教學效果的提高,離不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理念,音樂教學模式促進了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的發展與變革。音樂教學模式是多種教學方法的組合,需要將不同的教學方法,經過優選、概括而成。通過優秀音樂教學模式的架構能夠改善和提高音樂教學效果。
二、傳統音樂教學模式及其弊端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老師講授、學生聽講為主的課堂教學形式,課堂氣氛凝重、單調,導致學生學習態度的被動和消極,離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主體性思維的教學目標相去甚遠。傳統音樂教育缺乏科學理論指導,實施隨意化。由于缺乏科學的教育特別是音樂教育理論的指導,音樂教育觀念錯誤,很多高校的音樂教育還停留在自發的音樂活動這一層面上,并沒有納入學校的課程體系中,它還只是一種形式主義的音樂教育。
音樂教育除了在形式上呈現出單調的弊端,在課程設置上也不夠完善,而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動機不純,在這種情況下難以達到預期教學效果。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著重研究教什么、如何教的問題,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實踐中的主宰地位。而忽視了如何發揮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沒有體現出大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特征。
另外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過分強調教學要求的一致性,對所有大學生均執行同樣的教學內容、教學進度和采用同樣的教學方法,教學活動機械、呆板,忽視了大學教學最重要的目標追求個性化多元智能的培養。按統一的標準要求學生,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改變傳統教學模式,選擇適應發展要求,充分展示現代化教學的方法的教學模式構建十分必要。
三、建立新型的音樂教學模式
現代音樂教學需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教師引導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能力。我們知道教學模式根據目標可分為情感模式、行為模式和認知模式。情感模式是以感知美、體驗美、理解美、表現美為目的一種教學模式,行為模式是以培養動作和心智的技能為目的的一種教學模式,認知模式是以發展學生智力為主要目的一種教學模式,根據現代培養目標,選擇適合社會發展模式。在選擇模式應從根本上達到幾個轉變。
(一)由知識傳遞向學生自主轉變。音樂教師應當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上入手,創設環境,以“導”和“助”的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主動求知的欲望。課堂上教師多加引導,提供自由聯想和積極參與的機會,讓學生充分發揮自由聯想和想象,在不離開音樂共性、思想表達的前提下,讓學生對音樂進行再創造,不斷領略音樂真諦、感受音樂美感,不斷升華音樂的美。
(二)由學生接受到學生參與轉變。對于音樂教學,學生去背和記所欣賞的音樂作品,而是通過對優秀音樂作品的欣賞,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傳統的音樂教學是以教定學,即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讓學生配合教師的教,長此以往,學生習慣被動學習,學習的主動性漸漸喪失,不愿學也不會學。新型音樂教學模式倡導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在課堂中能夠擺正教師的主導位置,主動自覺地做好角色轉換,教師由“教”轉向“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成為學生學習的同行者與促進者,和學生們一起學習與發展,讓自己的課堂建立起師生平等互動的學習氛圍,讓每一個學生都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
(三)由單一發展向多元發展轉變。音樂本身就是一種多元文化。音樂的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出它的多元性。音樂的教學目的是通過對音樂的聆聽、感受,理解認識、提高審美的鑒賞力,發展形象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音樂豐富性客觀上求學生在參與音樂欣賞的體驗過程中對音樂有多種理解,并不能按統一標準答案來約束學生的創造力發揮,要突出學生的個性。
教學模式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各種教學模式出現,我們應本著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則,選擇最合適的課堂教學模式,培養適合時代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袁科,《論新的音樂教學模式的構建》,中國成人教育,2007.11.
[2]井晶,《普通高校音樂課體驗式教學模式的研究》,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10.
[3]劉淑玲,《音樂教學模式探微》,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