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罕遜
摘要:近年來,相當一部分音樂學專業學生對音樂學文論寫作感到困難,而且,適合大中專院校音樂學學生和研究生的寫作教材少之又少。文章作者力薦《音樂學文論寫作》一書,并對這本教材進行了較為深入地分析。
關鍵詞:音樂文論;寫作;評析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09)02-0060-03
手捧居其宏、馮效剛著的《音樂學文論寫作》,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三國時曹丕在其《典論·論文》時說:“文章乃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居其宏無疑是在音樂這不朽之盛事中,身體力行,默默耕耘,沿著“著作等身”的道路奮勇前進。音樂文論寫作對于如今相當多的音樂院校學生來說,無疑是心腹之痛,即使是研究生,也是勉為其難。正如居其宏在《音樂學文論寫作》(以下筒稱《文論寫作》)引言中所述:“搜遍北京與南京的各大書店,(論文寫作教材)竟然無一有售。”《音樂學文論寫作》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作者憑著多年的寫作經驗和從教體會,邊寫、邊教、邊總結經驗,如今這部教材問世,無疑是“填補空白”的一件大事;對于藝術院校的大學生、研究生以及授課老師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解決了缺乏教材的大問題。
這本《文論寫作》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主要對音樂學研究及寫作中的一些理論問題作了簡要介紹;中編是本書的主體部分,把音樂文論寫作作為一個完整的理論實踐過程,分為選題、篇章結構、論述論證等11個環節詳細闡述、細致分析;下編是范文解讀,對12篇具有典范意義的論文進行全面解讀或重點分析,它不但囊括了論文的各種形式,而且還從文章分析的不同側面下手,以便寫作時參考。因而,該書十分適合大中專院校藝術類學生和研究生作為寫作教材使用。筆者以下將抓住這三部分進行重點評析。
上編名之曰“元理論”,主要對音樂研究及寫作實踐中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作了一番概略性介紹。在第一章里,作者首先談到過去音樂界對音樂文論寫作目的的“誤區”,他指出:
前些年,在音樂界,甚至在音樂學術界,存在一種看法,即認為音樂是聽覺藝術,直接作用于人的心靈,其音響形式之精妙和無究魅力用語言根本無法表達,因而是“不可言說”的;而音樂評論硬要言說“不可言說”之物,故而總是言不及義——這個“義”指的就是音樂自身的內涵和自律的美質。
根據這一認識,這些學者得出結論:
音樂批評無足輕重,可有可無,甚至根本沒有存在的理由和必要,從而將音樂批評的功能與作用徹底消解。
這也正是為什么音樂評論至今仍跟不上音樂事業的發展步伐,連一本象樣的教材都沒有的根本原因。接著,作者對音樂學研究的基本特征做如下定義:
人類出于其求知本能和宣泄天性,以歷時性或共時性的音樂事實為對象,以理性思維和邏輯推演為基本方法,以概念和語言為基本工具,闡發其關于音樂藝術的評價、體味與感悟。
注意,沒有概念和語言,人類何以能評價、體味與感悟音樂?作者在此有力地批駁了過去音樂界的那種錯誤看法,也為音樂評論正了名。
接著,作者就音樂學研究及其文論寫作目的羅列了9條,包括幫助人們欣賞、理解、評價音樂作品,揭示音樂的本質及其種種奧秘,闡發音樂專家對于音樂的不同理解等等。條分縷析,說得十分明白。
而后,作者從學術創新與學術規范的角度,認識并闡述這兩者的關系。學術創新是作者多年來的不懈追求,而由于學術腐敗之風愈演愈烈,作者對于學界內抄襲、剽竊,靠剪刀加漿糊拼湊論文之歪風深惡痛絕,他已在各種音樂報刊雜志上呼吁多次,所以在這里,他下了大力氣進行正本清源,目的是讓廣大的學者、學生與研究生們,先要會做人,然后才會作文。
第二章是音樂學的學科定位與范疇。基于目前的各種教材對這方面談論較少,作者認為有必要去厘清,所以作者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把定位問題說清楚。其中,對音樂學科的定位,作者就按照由大到小、由宏觀到微觀逐級而降和遠略近詳的原則,使我們對方法論的科學運用和掌握有新的認識。而對于音樂學的基本范疇,盡管分支眾多,敘述不便,但作者只寥寥數語,用點睛之筆便把各個分支說得一清二楚,讓人嘆服。
第三章是音樂學文論寫作的三大原則,這里已進入文論寫作的主題,作者主要從理論與思維的高度,分清研究與對象的關系,研究與資料的關系,研究與寫作的關系。過去在各種寫作教學中,有關這三者的關系都提得較少,而這是作者根據個人的創作經歷,在寫作教學中一再堅持的觀點,所以,作者在此不遺余力,條分縷析,把各自的內容和這三者的關系梳理得明明白白,其中融入了作者多年教學積累下的真知灼見。
第四章是音樂學文論的體裁,作者從學術專著、文集談到傳記、年表等16種文體,基本囊括了所有音樂常見文體。本書的重點是文論寫作,但作者為了方便廣大學生的實用需要,從廣義的角度出發,將“知識性、資料性、實用性的資料匯編、文集、普及讀物和工具書,都歸入音樂學文論的范疇之中”。作者的苦心可見一斑。可以想見,作者需要查多少資料,找多少位音樂家及其作品,而后加以濃縮、加工,才能匯聚成如今這教材上的22頁內容。
第五章的音樂評論和第六章的音樂學研究方法,大家可以從網上搜尋,結合作者不同時期的評論文章,有針對性地進行對照、分析、揣摩、領悟,必能從中學到許多破解問題的思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研究方法。
此書的中編名之曰“過程論”,是主體部分,作者將文論寫作看作是一個完整的理論實踐過程,并將這一過程分解為“選題、立論”等11個環節。為了方便學生對文論寫作的深入理解和運用,作者將筆觸探入到每一環節的深層結構之中,對其規律和特點、方法與技巧以及容易發生的錯誤進行了詳盡地闡述和細致地分析。更可貴的是,作者還根據每一環節的特點,隨時引進正反兩方面可供運用的實例,進行有針對性地解析和點評。
眾所周知,高考時有相當多的學生是以藝術類的文化低分進入藝術院校,這使得他們對具有深度的課程難以吸收,他們大多對學習藝術概論、美學原理等理論課感到困難重重,更不要說寫出一份有份量、有深度的論文了。即使是相當一部分研究生畢業時,交上來的論文也常常是文理不通,慘不忍睹,需要多次指導,反復修改。所以,可以想象,自2002年作者接手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系本科三個年級的《音樂學文論寫作》至今,所付出的精力、所取得的效果,確實是驚人的。這本教材應當說是從實戰中來,到實戰中去,是一本文論寫作的實用操作指南。如居其宏文中的“小題大做”部分,在敘述中,作者不但打了比方,而且還從操作層面與學理方面進行分析,最后再以西方音樂史為例,從歐洲歌劇史——意大利歌劇史——威爾第的晚期歌劇——威爾第和他的《阿伊達》,論題由大到小,最終落到實處,讓人一看就明白。同時,作者又舉出不同的選題并加以比較,讓學生真正領悟和掌握如何才能做到“小題大做”。
下編名之曰“范文解讀”,這些范文都是居其宏在教學時精挑細選出來的著名學者的優秀論文,代表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不同體裁的范文,掌握了這些范文,寫起論文來就可以得心應手。但要想對它們進行綜合性的全面解讀或重點分析,以幫助學生切實把握住范文之好以及何為好的真正奧秘,確非易事。居其宏將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交給了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教授馮效剛博士。
解讀“范文”最怕流于平淡,成為“狗尾續貂”之作。從馮效剛《文論寫作》下編中可以看出,馮效剛對“范文”進行了深入析讀,他在反復閱讀、揣摩一些名家名作之后,終于悟出其中的寫作奧秘:一是抓住這12篇范文的亮點和特色寫出自已的亮點和特色;二是既要從文藝理論、文學鑒賞的角度去理解、評判這12篇范文,又要從音樂鑒賞、音樂批評的角度去理解、評判這12篇范文。我看他完成的12篇范文解讀,頓時感到眼前一亮:清新的語言、透徹的分析、準確傳神的評價、揮灑自如的個性闡釋;更不要說那豐富多彩、個性各異的論題、副標題,以及明白曉暢、一語中的的小標題。在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文中處處可見作者的深思熟慮和精雕細作。更重要的是,作者保持了全書的風格與筆法的統一,行文與文氣的一致,使得上下貫通、一氣呵成。
在此稍舉一例,請看馮效剛對郭乃安:《音樂學,請把目光投向人》一文的解讀。
郭乃安先生是我國老一輩音樂學家,寫此論文時已71歲,他針對20世紀50年代以后的中國音樂學研究,長期處于“左”的干擾之下,談作品不能牽涉到音樂家,使“人”變得十分敏感,到了“談人色變”的地步,為此,郭乃安寫下此討伐檄文批“左”,在當時“左”的思潮仍在猖獗之時,挺身而出,公開向四人幫的殘存爪牙叫板,痛快淋漓地說出自己的心里話:談音樂作品必須牽涉到人——音樂家,這是何等膽識和氣派而這篇文章的入選也確實體現出居其宏慧眼識佳作、獨到的眼光。馮效剛在寫此文解讀時,緊緊抓住郭乃安從不同側面理直氣壯的評論,要談音樂就必須對“人”給予關注,以“人”這一根本,對音樂現象加以評說。先看題目:《高屋建瓴高揚“人本”思想》——有力地揭示郭文主旨——音樂要以“人”為本。接著馮效剛從選題原則、論證結構、學術宗旨及語言風格這4個方面對郭文進行解析,不但從思想深度揭示出郭文深厚的內涵,而且從語言結構、論證手法等方面剖析郭文何以能達到字字珠璣、擲地有聲的高度,分析說理都十分精當;從具體問題的把脈到學理的辨析、闡釋,均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如果讀者在閱讀這篇范文解讀時,有心再把郭文找來對照著讀,就會發現這兩篇文章凸現了邏輯方法與歷史方法的一致,理論探索與批評踐行的互動融通,真是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文論寫作》的另一個亮點是對現代方法論的評述。試以一例說明:
最近一位研究生拿了于潤洋先生的《悲情肖邦》給我看,說他的畢業論文就準備寫肖邦的音樂作品分析。我問他看過《音樂學文論寫作》嗎?他說沒有。我建議他好好看看。我針對于潤洋在書中所提到的、根據蘇珊·朗格的藝術符號理論來分析肖邦作品對他說,你對照居其宏在《文論寫作》上有關“符號學批評方法”的論述,參考于潤洋的舊作《蘇珊·朗格的藝術符號理論中涉及的音樂哲學問題》,然后再去分析肖邦的作品。這位研究生聽了以后先困惑(因為他一下還理解不了我的意思),后興奮。幾天后,他跟我說受益非淺,感到自己似乎已經找到選題的研究方法了。
舉這樣一個例子要說的是,從居其宏對這些現代方法論的評述中,分明可以看出他在學術上的刻苦鉆研和方法論上的領先地位,他和于潤洋先生一樣,一直站在學科前沿,早就把這些現代方法論爛熟于心,所以在寫評論時才能如魚得水,這正是他在方法理論研究上先人一步的魅力。
在如今各類專著泥沙俱下的時代,居其宏、馮效剛所著《音樂學文論寫作》確實是文論寫作教材中的精品,也是各類文科大中專學生、研究生寫作的好幫手。無疑,身邊備一本這樣的教材,反復研讀,在寫作上必有可喜的收獲,因此,稱其為音樂文論寫作的扛鼎力作毫不為過。
責任編輯:郭爽
參考文獻:
[1]居其宏,馮效剛.音樂學文論寫作[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
To Comment on Ju Qihong and Feng Xiaogangs Musicology Thesis Writing
Zhong Hanxun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quite a lot musicoloy students feel it is difficult to write musicology thesis, and there are only few writing materials suiting for them, so the author makes an deep-going analysis on this Musicology Thesis Writing,which he recommends.
Key words:
music thesis; thesis writing;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