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金融危機給高等職業教育帶來的既有挑戰,也有機會。危機之中高職院校既有發展的優勢,也面臨嚴重的威脅,必須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積極適應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進行高等職業教育自身的改革,才能化危為機,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金融危機 高等職業教育 SWOT 結構調整
高等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迅速向實體經濟蔓延的情況下,對高等職業教育進行SWOT(生態位)分析,理清自身面臨的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威脅(Threat),是高職院校化危為機,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國家相關政策的完善以及社會觀念的改變——金融危機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優勢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基本動因源于改革開放過程中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但最直接的動力還是國家教育發展戰略的調整。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國家加大了對經濟、社會生活的調控力度。政府先后出臺了兩年內(2008年底——2010年底)四萬億的拉動內需計劃,汽車、鋼鐵等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計劃,以及多項經濟刺激方案。黨中央提出為應對金融危機,經濟發展要“調結構,上水平。堅持把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自主創新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向的主攻方向,要堅定不移地保護和發展先進生產力,淘汰落后生產力”。為適應經濟結構調整以及經濟振興的要求,政府提出要“優化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由此可見,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為了早日實現經濟的復蘇,解決事關民生大計的就業問題,政府無論是從政策,還是從輿論導向,以及經費投入上,都會給予高等職業教育以更大的支持力度。
二、經濟整體下滑以及高職院校自身結構性矛盾——金融危機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明
顯劣勢
教育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后備領域,明顯受制于經濟的發展。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由于其直接面向企業、面向市場的特點,在經濟下行周期尚未結束,全國乃至全球經濟整體下滑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性好轉,國家的各項產業振興計劃還沒有明顯收到成效的情況下,作為微觀經濟主體的企業在資金的投入以及招工等方面,都難以出現大的改進。高職院校的發展模式大都“背靠企業”,在企業經營困難,甚至大量企業破產倒閉、用工量大幅度減少的背景下,高職教育無論是發展質量還是發展規模上,必然都會受到影響。
三、“技工荒”沒有改變,“避風港”、“蓄水池”效應凸顯——金融危機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大有機會
在這場金融危機中,受影響最大的是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中的服裝、兒童玩具等勞動密集型、技術含量低的低端制造業,而機電產品、數控加工、模具、汽車制造與維修等高端制造業受到的沖擊相對較小,這些也恰恰是高職院校學生的首選就業領域。高職院校的熱門專業畢業生仍然被企業“搶購一空”,都說明經濟危機并沒有導致高技能人才的過剩。此外,“校企結合”、“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一直是不少高職院校的成功經驗。在當前金融危機的情況下,一些企業出現人員富余的現象,高職院校還可以通過延長在校生的學習時間,幫助企業富余人員培訓,將這些人才放在“避風港”、“蓄水池”里,等危機過后讓他們發揮更大的作用。
四、發揮優勢,克服威脅,化危為機——以應對金融危機為契機,開創高等職業教育的科學發展之路
金融危機終究會過去,高等職業教育如何以克服危機為契機,走上一條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之路,是經歷危機之后應該收獲的最寶貴的財富。為此,應該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要實現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的保障機制的常態化(非危機時期)和制度化。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的科學發展,政府的責任不可或缺。政府責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規,明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宗旨、任務、教學設施、設備標準、師資水平、經費來源,明確辦學的體制與運行機制,實現依法治教;二是確保高職教育的辦學投入,為高職教育創造一個平等的競爭環境。
二是要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為目標”教育觀念,明確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目標定位。“以學生為主體”體現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必須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追求滲透在整個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教學計劃的制定以及實踐教學的開展中,對學生的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不能只進行大量的驗證性實訓和學習,而是要將學生的技能訓練、工作實習落實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中。“以就業為導向”強調的是要加強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加強學生的創業教育,學校應該系統跟蹤杰出校友的典型事跡,經常邀請企業界人士與學生交流,針對不同學習階段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指導。
三是建立有高職特色的教學模式,突出實踐特點。為適應經濟社會急劇變化的需要,高職院校應該建立靈活的、科學的課程體系。課程的取舍與更新,應按照職業群集或行業、企業的特點與需要來確定,并根據社會變革對人才的知識技能以及意志品質的要求,按照個人發展的需要進行課程調整,為在不同層次上就業的學生提供更為靈活的職業教育服務。同時,教學內容的安排必須處理好就業教育與終身教育的辯證關系,注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和全面素質的提高。為此,應該建立“寬基礎、活模塊”的課程模式。其中,“寬基礎”是面向一個職業群的定向教育階段,側重關鍵能力的培養。“活模塊”以“取證”為具體目標,以技能為教學主線,側重從業能力管理的培養。
四是改革高等職業教育的招生體制,提高生源質量。提高生源質量,是高等職業教育提高社會聲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為此,應該改革高職院校招生體制,實現高職入學考試與普通高考分離,在確保充分監督的前提下,擴大院校招生自主權,由院校進行單獨命題考試,試題相應增加職業知識和技術技能的比重,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
本文為河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立項課題(2008)“建設沿海經濟社會發展強省過程中河北高等職業教育的SWOT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O8030116
作者簡介:張立生,男,1953年12月出生,河北秦皇島人,河北建材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