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明 宋元明
【摘 要】多元文化是歷史的必然,中國社會呈現出多元文化碰撞與融合的格局,不可避免地體現在高校校園中。在構建社會和諧文化的背景下,要構建和諧校園文化,必須理智應對多元文化,認真做好中西文化、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的整合。
【關鍵詞】多元文化 和諧 校園文化
一、當代中國的多元文化格局
當代中國的文化狀況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文化是主流文化,以儒釋道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以工業文明為背景的西方文化和后工業社會文化的融合與共生的格局。
1.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融道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為一體,綿延幾千年,形成燦爛輝煌的中華民族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中華文明演進的過程中對它們的融合與偏執演繹著時代的興衰,已深深植入中華兒女的思維、行為方式中。
2.被動迎來的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以希臘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為標志,倡導“人的理性為自然立法”,追求自由、平等、人權、博愛,主張“物競天則、適者生存”,講究個人至上,崇尚拜金主義、功利主義和縱欲主義。近代西方列強的入侵給國人帶來了西方的進化論和天賦人權思想,沖擊了傳統國學儒道釋文化的缺陷。為了實現“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國人掀起新文化運動,廣泛的引進和吸收運用西方文化。
3.積極接納的主導文化
我國當今的主流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吸取中華民族和世界優秀文化遺產的、為人民服務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文化的旗幟,是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方法論。馬克思主義文化是我國的主導文化形態,在我國文化體系中居于指導地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大量吸收西方文化的過程中仍然堅持以社會主義文化為主導。
4.勢不可擋的后工業社會文化
20世紀70 年代,西方學者宣稱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主要工業國家進入“后工業社會”,他們宣稱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是生產力的代表,他們是人間的天堂、自由的樂土。于是,他們把他們的價值觀念甚至帶有病態的、腐朽的生活方式作為所謂的“精英文化”、“現代文化”、“世界文化”,并打著“自由、平等、博愛、民主、人權”旗號向世界傳播和傾銷。
二、高校校園面臨多元文化沖突
高校校園是中國社會的集縮地,多元文化的沖突不可避免地存在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高校校園面臨著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本土文化與留學生文化、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的沖突,中國高校校園文化就是在這種多元文化的沖突中漸趨形成與發展的。
1.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沖突
兩千多年來,儒家文化起著支配我們民族政治、思想、倫理、道德的作用。傳統文化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面對西方文化浪潮的洶涌涌入,許多學生缺乏對西方文化的判斷、選擇和認同,缺乏對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納,缺乏對豐富文化資源進行選擇的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部分學生對西方文化充滿獵奇心理和新鮮感覺,出于一種普遍存在的大學生本能的逆反心理,他們產生了全盤否定傳統的民族虛無主義傾向,從而使一些人淡漠了國家意識和愛國情感,消解了民族身份,失去對傳統的認同感。
2.本土文化與留學生文化沖突
東西方文化的沖突對大學生的沖擊體現于本土文化和留學生文化的沖突中。來自于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可能有著文藝復興傳統的歐洲文明,可能來自多元文化高度發達、兼容并包的美國文明,還可能來自于第三世界的非洲文明。這些留學生群體之間本身往往因為文化的差異產生隔膜和沖突,再加上這些文明又匯入帶有中國傳統的且具本土特色的校園中,本校學生與留學生之間往往因為中外文化的差異而產生一些誤會和沖突。在這種文化語境中,如何正確吸收西方文化中科學的成分,如何正確處理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系,并形成融合多種文化的校園文化,這是校園文化建設面臨的一大考驗。
3.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沖突
精英文化主要以表達知識分子主體的理性思考和理想追求,崇尚高雅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大眾文化是指利用工業化生產手段批量復制的,通過市場化方式運作的,借助大眾媒體傳播的,適合都市大眾消費的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大眾文化能快餐式地滿足大學生對娛樂文化的需求和口味,大學生喜歡流行文化,緊跟文化潮流。這種文化隨著對外開放和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實現了從無到有,并一躍成為當前最顯眼的文化類型。它不僅輕易地將精英文化擠向邊緣,也構成了對主流文化的挑戰。
4.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沖突
由于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多元化的影響,以及校園文化主體的價值取向、知識結構、志趣追求等的差異,校園文化呈現出非主流文化日益盛行的趨勢,如宿舍文化、課桌文化、服飾文化、網絡文化等。這些非主流文化的傳播和盛行給校園注入活力和激情,但它的消極因素也使許多尚未形成穩定價值評價體系的青年學子一時難以適應,甚至出現了一些不明是非,不知榮辱,不辨善惡,不分美丑的情形。校園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怎樣融合與共存,是構建校園和諧文化的重要問題。
三、融合與共生——和諧校園文化的構建
在構建和諧文化的背景下構建和諧校園文化,必須承認和尊重校園文化多元化,堅持“和而不同”為原則,以社會主義文化為主導,以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底蘊,以西方文化為補充,促進多元文化的融合與共生,構建充分體現人文內涵,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和諧校園文化。
1.理智應對多元文化
承認和尊重文化多元化是文化融合共生的前提和基礎。文化的多元化是一種必然。多元文化之間有差異,才產生相互的吸引力。多元文化的共處和交流是文化發展的巨大動力。文化之間也有共同性,汲取各種文化的有益成分,可以建設有大學校園自身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因而多種文化和諧相處,共生共榮是完全可能的。
既然文化多元化是必然的、必要的,和諧相處也是可能的。那么,我們就應遵循文化融合原則,在保持各種文化個性的基礎上促進文化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建構和諧校園文化。
2.主流文化主導地位不動搖
中央16號文件號召要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其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就是指當前的校園文化構建要堅持堅持社會主義文化的主導性,這是構建校園和諧文化、倡導和促進多元文化融合共生的前提。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文化的旗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不動搖,引導學生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樹立科學發展觀,掌握科學的方法論,增強理性思維和自覺精神。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才能對多元文化進行有效的整合、凝聚和引導。
3.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現代性
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就具有同化和包容外來文化的能力,就具有很強的整合功能,在高校校園中,只有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現代文化,才能創造出和諧校園文化。高校要不斷探索和開拓傳統文化在高校校園里的應用范圍、空間和形式, 要用現代化的理念和模式來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不斷增加傳統文化的現代性。和諧校園文化只有把傳統文化融入到現代化的潮流和步驟中去,傳統文化才會對大學生產生吸引力,才會在新的環境下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4.西方文化融入民族性
我們在借鑒西方文化的基礎上,要對其進行民族性改造,真正做到為我所用。一方面,校園文化要善于吸收和借鑒西方先進文化并抵制其落后和反動文化;另一方面,在吸收西方先進文化的基礎上,校園文化構建更應該突出民族特色、突出自身特色。只有將西方文化融合到這種文化底蘊、文化特色中去,和諧校園文化構建才會取得成效,才會贏得人們的認同感。
5.非主流文化融入主導性
構建和諧校園文化在堅持社會主義文化的主導地位的同時,還要借鑒吸收非主流文化的傳播手段和途徑。在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我們應將非主流文化中的合理成分融入主流文化,培養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在非主流文化彌漫的校園里,指引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深刻體會民族傳統文化,深入了解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習俗,增強愛國心、忠誠心,批判地繼承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積極向上,追求真善美,使得非主流文化融入了主流文化,并將其糅合到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當中去。
6.大眾文化融入高雅性
在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的形勢下,高校校園文化范疇中也會有大眾文化的份額,增強校園文化的底蘊和內涵必須克服大眾文化的世俗化、低俗化傾向,將大眾文化不斷融入高雅文化之中。首先,要積極探索多種形式來提高大學生對各種文化現象的鑒別力。其次,要大力提倡格調高雅、高品位的精品文化,把嚴肅性、理論性、思想性強的文化藝術引進校園。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落實到文化建設上,就是要承認和尊重文化的多元化,就是要建設和諧文化。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校園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整體的一個分支,是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必然要求。建設和諧校園文化是一項重大而艱巨的歷史使命,我們應當有一種厚德載物、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自覺把人類社會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作為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的堅實基礎,促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當代多元文化的融合共生。
參考文獻:
[1](美)丹尼爾?貝爾.后工業社會的來臨[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2]鄭友軍.德育視野下的校園文化建設[J].當代教育論壇,2006.
[3]陳剛.大眾文化與當代烏托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22.
[4]王磊,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芻議[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