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文
摘要:由于農村學生數學的基礎知識狀況、興趣愛好、智力水平、學習方法等存在很大差異,長期以來形成了一部分學生“吃不飽”,一部分學生“吃不了”;優生學習冒不了尖,后進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的不平橫狀態。本文筆者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對學生分層、教學內容分層、評價體系分層,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因人施教,進行分層遞進教學,頗見成效,有利于解決“差生吃不了,優生吃不飽”的教學弊端。
關鍵詞:因材施教 分層教學 分類推進 面向全體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是人類生活的工具;數學是人類用于交流的語言;數學能賦予人創造性;數學是一種文化。”而從學生的發展角度來說,數學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重要途徑。讓每一位學生掌握一定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是必須的,不具備一定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就不能很好地適應如今科技飛速發展的社會。
現行的教學方式為傳統的“平行分班”,而且一個班級里人數較多,如果按中等學生的水平授課,長期下來必然形成一部分學生“吃不飽”,一部分學生“吃不了”,優生學習沒有了興趣,后進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為了在教學中解決這一難題,實施素質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我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探索嘗試了“分層教學,分類推進,分層輔導”的教學思路。
“分層教學”就是通過對學生分層、教學內容分層,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因人施教,進行分層遞進教學。我們要認識到,學生是有個性差異的,不能以犧牲一部分人的發展來換取另一部分人的發展;學生的個體差異是一份寶貴的、可供開發的教育資源。它的核心是面向全體學生,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學生“最近的發展區”,實行分層推進教學。激勵學有余力、學有專長的學生超前發展;同時創造條件;鼓勵促進學習基礎差、學習上暫時存在困難的學生能在學習中獲得成功,得到相應的發展。實現“人人成功,個個發展”的教學目標。
下面是我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進行分層教學的一些具體做法。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熱愛學生,了解學生,對學生分層
首先,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平時注重對學生情感的投入,熱愛學生,了解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盡力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在學生學習困難時給予幫助,在成功時給予贊揚,正確對待學生中的個體差異,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教學中一定要面向全體,打好基礎。特別在數學教學中尤為重要。不要過高拔高,造成一些學生的掉隊。
其次,根據班級學生的數學成績、自主學習接受能力、智力情況等因素,把班內學生分成A、B、C三個組。A組(基礎扎實,接受能力強,學習方法正確,成績優秀);B組(基礎一般,學習比較自覺,有一定的上進心,成績中等左右);C組(基礎較差,接受能力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成績欠佳)。對學生的分層應由老師掌握,經過一個階段的學習后,通過不同形式測試、考核,對各層次的學生進行適當的調整,縮小A、B、C組間的差距,最終
實現A組逐步解體,B組、C組不斷壯大的目的。
二、教學目標分層,與中考方向接軌
面對新的中考方向,教師在教學中應制訂科學合理的可持續發展的教學目標,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樹立“猴子跳起來能摘到蘋果”的教育理念,既要給他難度與壓力,也要給他信心與希望。如對A層次的學生采用“重能力,大容量”的教學方法,B層次采用“重方法,多激勵”的教學方法,C層次采用“重基礎,拉著走”的教學方法。讓各個層次的學生取得應有的進步,讓學生主動和諧地發展。
三、對教學的每個環節分層
1.備課分出層次。分層教學對教師要求較高,備課、配備資料是一項艱苦的工作。一方面把本節內容根據知識發生發展的規律設計幾組題,題組之間要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使知識由淺入深,由單個知識點到綜合運用;另一方面是每組題圍繞一個中心知識點設計低、中、高三個檔次的小題,幾個小題之間拉開檔次,又形成幾個由低到高的小高潮。題與題之間,題組與題組之間環環緊扣、步步升高,形成一個有機結合的知識鏈。解每組題時,要求C組學生解低檔題,爭取解中檔題;B組學生解中檔題;爭取解高檔題;A組學生可以直接解高檔題,使教學目標指向每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整個課堂設計的指導思想是“低起點、多層次、高要求”。低起點使課堂的起始階段人人都能參與,差生也有用武之地;通過多層次的教學,使各類學生都得到發展,從而達到教學的要求。
2.講課分層進行。為了能鼓勵全體學生都能參與課堂活動,使課堂充滿生機,教師應將有思維難度的問題讓A層的學生回答,簡單的問題優待C層的學生,適中的問題的回答機會讓給B層學生,這樣,每個層次的學生均等參與課堂活動,便于激活課堂。學生回答問題有困難時,教師再給他們以適當的引導。對A、B層的學生要深入了解他們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幫助他們解答疑難問題,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精神,讓他們始終保持強烈的求知欲。對于A層的學生在教學中注意啟發學生思考探索,領悟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并歸納出一般的規律與結論,再引導學生變更問題,幫助學生進行變式探求。
3.課堂練習的層次性。課堂練習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重復接觸或重復反應,課堂練習能及時反饋不同層次學生所掌握知識的情況,能反映一堂課的教學效果,又能對學生的學習起到鞏固、發展、深化的作用,同時又起到一種激勵效應。通過課堂練習使三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所獲、有所悟,并體驗到成功和快樂。課堂練習的設計要有層次性,即設計出三個不同層次的練習題,其中基本要求一致,習題技巧分三個層次,分別與三個層次學生的水平相適應。對于第一層次的C組學生,設計基本練習題,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做一些基本的、與課堂例題相近的題目,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的情況,促使知識的內化,以達到第一層次教學目標的落實。對于第二層次的B組學生,設計發展性練習,通過練習一些稍有變化的、比教學內容稍有發展的題目,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對第三層次的A組學生,設計綜合性練習,檢查學生對新知識掌握的程度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4.達標檢測的層次性。檢測對于師生雙方都起著反饋信息的作用。檢測內容著重在基礎概念和基本技能,可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實際水平擬定出不同層次的測試題,也可以采用同一試題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附加題形式等。總之,檢測的內容、深度與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教學目標相一致,以考核教學目標的落實。對檢測情況及時進行反饋,并注意信息反饋的層次性,除了由教師講評分析試卷外,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分析試卷、找出錯誤,有效地提高學習效果。這樣可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僅使學生學得活、記得牢,培養學生的判斷、分析等多方面能力,還使學生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5.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僅靠課堂是不夠的,還應大力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做好培優補差工作。培優補差工作的目的,在于讓一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的個性得到進一步發展;對于學習確有困難的學生扶他一把,通過課后個別輔導及時補救,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對差生的輔導,還要防止把著眼點只放在知識缺陷的補救上,要注意分析他們的思想狀況,做到“對癥下藥”,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現狀,
取得好的成效。
四、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的成果與反思
1.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意識明顯。分層教學使學生減少了心理壓力,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學生的內在潛能,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讓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
2.分層教學使因材施教更有針對性,既減輕了學生的負擔,發揮學生的主體自主性,又能大面積提高學生的成績和能力,如:A層次學生,在學好課本知識的基礎上,不斷增大知識量。C層次學生的心態和學習習慣有了很大改善,由于起點低,難度縮小,臺階加密,注重基礎,并及時補上他們所欠缺的知識,使他們上課有所得,并及時消化吸收。
3.要求教師在備課、上課、輔導等環節都必須精心設計,進一步優化;要求教師對教材,對學生都有深入的了解,并及時作好階段性的總結和調整。
4.有利于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在學生按層次學習相應例題之后,再由教師控制師生共同由低到高地解決各層問題。在解決低檔題時,雖然A,B兩組學生沒有做,但他們完全可以在C組學生回答問題的同時,快速反應,在短時間內拿出解題決策并迅速得出正確答案。在解決中檔題時,由于C組學生剛解了基礎題,稍加努力就可以解決中檔題,這樣就容易激活他們思維的“最近發展區”,有利于他們思維的發展。A組學生此時的思維將更加活躍,因為他們要快速解決中檔題也不是十分輕松的事情了。
雖然實施分層教學有一些困難和不足,但不能否認分層教學充分利用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內在的需求,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創造了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同時也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提高了學習的效率。而如何使這種教學方法更好發揮它的作用,需要我們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學習和探索。
參考文獻:
[1] 鐘啟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 《初中新課程標準》及《解讀本》
[3] 馮躍峰,《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層次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