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發勝 燕小梅 金煜生
【摘要】 本文探討了醫用有機化學教學的新方法、新思路。通過擴展式、啟發式、類比式和遷移式、研究式教學的多元化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
【關鍵詞】多元化教學模式;醫用有機化學;教學改革
The implement of Multi-teaching Model in Teaching of Medical Organic Chemistry
LI Fa-Sheng,YAN Xiao-mei,JIN Yu-Sheng.Liaoning Province Medical University,Dalian,116044,China
【Abstract】 A new method with innovative ideas on medical organic teaching is discussed.The students are trained to be active in learning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is generated by introducing multiplex approach.
【Key words】Multiplex Teaching Mode; Medical Organic Chemistry;Education reform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以及“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戰略思想。這對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等學校開始實施“高等學校教學改革與質量提高工程”,以此為契機,堅持內涵發展,繼續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規律,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切實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醫用有機化學是醫學課程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也是生命科學不可缺少的化學基礎。只有掌握了有機化合物的基礎知識以及結構與性質的關系,才能認識到蛋白質、核酸和酶等生命物質的結構和功能,為探索生命的奧妙奠定基礎[1]。因此醫用有機化學對于醫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培養有著特殊作用。醫用有機化學所涉及的內容廣泛,理論性強,官能團繁雜,反應條件難于記憶,反應機理不好理解。近年來,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即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情境,綜合運用多種功能各異的教學模式訓練和培養學生,取得了較好的的教學效果,促進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1 擴展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自然的奧秘感興趣,人們才愿意去思考;也只有不滿足于一般的解釋,人們才會深入地思考下去[2]。擴展式教學就是針對學生特點進行教學設計,即在每個新內容開始前,利用少部分時間聯系學生已知的生活知識或文化知識介紹背景資料,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在保證完成重點內容講授的基礎上,注意擴展、補充與重點內容相關的專業知識或生活常識、科學發展的新成就,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例如:應特別重新審視緒論內容的講授,緒論內容起到對一門課程提綱挈領的作用,通過實例講解,啟發學生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有意識地提高學生對學習有機化學的興趣。從生活中常見的尿素出發,通過無機化合物氰酸銨合成該有機物,引出有機化學的發展簡史;從DAN雙螺旋結構、動物克隆,引出基因工程產品、基因診斷與治療、人類基因組研究的成果等。說明了現代醫學的研究已進入了分子生物學時代,人類已經能從分子、原子的水平來認識疾病的致病機理,尋求防病、治病和康復的最佳途徑。這些實例能夠激發學生科學地認識到醫用有機化學在生理過程、疾病的防治、診斷、治療中的重要作用。
擴展式教學要求教師具備扎實而寬厚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廣博的科學研究內容。教師在非常嫻熟掌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要精通有關學科的相關知識和了解本學科的最新發展動態。只有這樣才能使有機化學的講授融匯貫通,逐步使學生認識到這門課程在醫學課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 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啟發式教學是一種基本的教學模式,教師不直接地把現成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自己獨立地去發現相應結果的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中依據學生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充分調動其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融匯貫通地掌握知識,并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啟發式教學與傳統的“注入式”教學相比,增強了學生的主動參與熱情及師生間的互動,變單向的被動關系為雙向的互動關系,符合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全面發展的教學改革目標。
醫用有機化學是用官能團、結構和性質這三條線貫穿整個課程,“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應結構”這一基本概念是掌握有機化學的“金鑰匙”。根據有機化合物結構與性質的關系,用啟發式教學法,引導學生從有機化合物的官能團和結構出發,探求其性質和反應,形成系統的、牢固的有機化學知識體系。例如,在講醛、酮一章時,首先從醛、酮的分子結構都含有羰基入手,進行詳細講授,讓學生對羰基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再根據組成羰基雙鍵碳、氧原子電負性的不同,決定了羰基的反應歷程為親核加成,之后再講解羰基的反應特點和反應規律。引導學生分析醛、酮具體化學反應的反應歷程,探求醛、酮反應的活性,推測醛、酮的性質。通過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在讀書時能夠自己提出問題,并加以解決的能力。
3 類比式和遷移式教學提高學生獲取新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類比式”教學是根據兩個對象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推出它們在其他方面的相同或相似點,并運用性質解決新問題的一種教學模式。類比法教學要求學生在老師指導下通過連續的步驟或活動自己去解決問題,得出結論,是提高學生獲取新知識及自主學習能力的好方法。
遷移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將已學得的知識在變化的情景中加以應用,實現掌握新知識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例如,在討論芳香烴時,與烯烴比較,一方面二者都含有碳碳雙鍵,易受到親電劑的進攻而發生親電反應;另一方面烯烴形成的碳正離子接著與反應體系中的親核試劑結合,形成了加成產物,為親電加成反應,而由芳烴形成的σ絡合物則失去一個質子,恢復了苯環的特殊穩定結構,為親電取代反應。烯烴與芳烴由于結構上的差異而具有完全不同的化學性質。
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各類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組成,性質特征,通過對比,歸納普遍存在的共性,具體分析各自的特性。從而揭示和總結它們之問的相互聯系和相互轉化的規律,使教學內容條理清晰,系統有序,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提高了學習效果。
4 研究式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學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產生的過程,進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由于研究性學習更注重發揮學生主體的能動作用,把發展探索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放在首位,所以它是一種現代型的教學方法。我們探索性地在實驗課教學中引入了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極大地激發出來,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實驗課程的后期,開設計型實驗課,學生在教師提供的若干題目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題目或自己擬訂題目,由學生自己查閱文獻資料、設計方案、提出計劃,與指導教師討論后,確定出可行的實驗方案。學生根據自己的設計方案,探索性地完成實驗及至最后寫出實驗論文。通過這一研究性學習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促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進行綜合應用,訓練學生的系統實驗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在實驗課教學的過程中,實現知識、能力的協調發展,努力培養高素質人才。
科學的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教學方法會取得不同的教學效果。在醫用有機化學的教學中,作者認為不同的教學模式沒有好壞之分,只有使用恰當與否。故不必揚此抑彼,而應共和共處,并行不悖;任何一門課程都不能只通過一種教學方式來完成。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教學情境精心設計各種教學方式,最大限度地啟發學生的思維和求知欲望,以達到全面發展這一素質培養目標[3]。
參考文獻
[1] 呂以仙.有機化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
[2] 朱清時.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大學化學,2000,15(4):1-5.
[3] 周鳳嵐.建立多元化教學模式的設想.高等理科教育,2001,35 (1):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