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輝
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語言就意味著學習文化。英語教學與文化滲透密不可分。隨著時代的變化和要求,要想更好地掌握和應用英語知識,英語國家的文化學習至關重要。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交際,因此在英語教學中,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必須把文化教學與英語教學結合起來。
關鍵詞:文化滲透 英語教學 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這個概念是從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譯過來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之間的交際,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所發生的相互作用。以前,這主要是文化人類學、民族學所關心、研究的問題,近年來,它正在引起一般人的關注。在中國,語言教師對之表現出的濃厚興趣,反映了時代的變化和要求,也引起人們從跨文化教育的角度對英語教學進行深入思考。
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基本目的有三個:第一,培養人們對不同的文化持積極理解的態度。文化是有差異的,通過發現對方的不同點,反過來加深對我們自身文化的理解,從而做到客觀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發現差異的過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視大量的共同之處。第二,培養跨文化接觸時的適應能力。初次與不同的文化接觸時,往往會產生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從而產生某種不適應。要使交際得以繼續下去,必須設法減緩沖擊,提高適應能力。第三,培養跨文化交際的技能。隨著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走出國門或留在國內參與跨文化交際的人越來越多,他們都需要學習、掌握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時的實際技能。在美國,除了在大學里設有這方面的課程之外,社會上,如商業界也有許多機構專門負責跨文化交際技能的培養,以適應國際化社會的需要。可以說,正是基于這一點,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實踐意義要大于理論意義。
跨文化交際與英語教學密不可分。這是因為英語教學不僅是傳授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培養他們應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從這個意義出發,將跨文化教育看作是英語教學的一環更加恰當一些。80年代中期,我國的大學英語教育統一制定了教學大綱,全國統編了幾套符合教學大綱的教材,87年開始實施四、六級考試,這些都對大面積的英語教學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由于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中國迅速地走向世界,社會上對大學畢業生的英語運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這些方面,我們的教育卻明顯滯后。一方面普遍的應試教育帶來了相當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傳統的英語教育觀還深深地束縛著我們教師的手腳。中國的學生,從小學到大學,總共學習十多年的英語,大部分時間和精力花在查詞典、記單詞、分析句子結構上。對于中國的學生來說,有了詞匯和語法知識就可以閱讀,就可以應付考試,但是,在跨文化交際時往往會出現問題。中國人跨文化交際的問題歸納出來從某種意義上折射出我們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問題1:把學習語法和詞匯當作英語學習的全部。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生不但發出信息的能力很差,就連獲取信息的能力也很差,綜合交際能力低下。
問題2:學習方法陳舊,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受傳統方塊漢字學習的影響,學習英語也是一板一眼、循規蹈矩。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詞、句的理解上,而較少注意篇章;往往重視信息的接收,忽略信息的發出。
問題3:綜合語言能力較強,但是跨文化理解能力差,缺乏社會技能。當語言能力提高到相當的水平之后, 文化障礙便更顯突出。語言失誤很容易得到對方的諒解,而語用失誤、文化的誤解往往會導致摩擦發生,甚至造成交際失敗。
在中國,人們對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認識還比較低,相當一部分人認為這只不過是個學習語言的問題。他們覺得,只要會英語,剩下的憑常識、按習慣就可以解決。然而,常識這個東西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屬于常識性的行為,換在某個外國的背景下可能成為一種不合常識的行為;在某種文化下屬于很禮貌的行為,在另一種文化下可能被視為無禮;一種文化下的人懷著敬意說出的話,另一種文化下的人可能理解成是一句帶侮辱性的話;拿漢語的習慣去套外語,有的時候套得對,有的時候則會套錯。有些人將跨文化交際等同于英語的聽、說、讀、寫四會能力。四會能力當然很重要,它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基礎,但是它遠不是問題全部。語言是文化的產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與不同的對象,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如何表述一個思想,與文化背景密切相關。
我們所面臨的內地西藏班的英語教學任務更是艱巨。隨著青藏鐵路的通車,西藏經濟的發展,外國游客大量涌入西藏。這就需要大批懂英語并能熟練運用英語的藏族學生來接待這些游客。因此為了適應社會和就業的要求,我們的藏族學生的英語教育更應注重交際性。我在教學中,巧妙運用對比教學法,將漢藏文化以及西方文化加以對比,加深學生印象并能調動學習興趣。英語學習,既要學習英語語言知識,更要掌握英語國家文化。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就業,并且為家鄉的繁榮發展做出貢獻。
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跨文化交際,就是為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大面積、全面提高英語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大幅度地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既是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同時也是跨世紀的中國高等教育的一項緊迫任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我們正確認識到跨文化教育是英語教育的一環,把語言看作是與文化、社會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并在教學大綱、教材、課堂教學里全面反映出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6年出版的21世紀教育委員會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里提出,教育必須圍繞四種基本要求——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做人——重新設計、 重新組織;國際教育界也一直在倡導“To know(學知識),to do(學做事)and to be(學做人)”。我們的英語教學應緊扣世界教育的發展方向,為培養出具有跨文化交際素質的人才而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 楊平澤,《非英語國家的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問題》,《 國外外語教學 》1995(1)
[2] 陳舒, 《文化與外語教學的關系》,《 國外外語教學》 1997(2)
[3] 劉紹忠, 《語境與語用能力》,《外國語》 1997(3)
[4] 林大津, 《跨文化交際研究》
[5] 賴招仁,《試論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障礙與外語教學》,《 龍巖師專學報》 1998年9月第16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