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瑤族人口素質問題已成為瑤族地區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瓶頸,影響了瑤族地區和諧社會的構建。推進教育公平,和諧發展瑤族教育,已成為瑤族同胞的心聲。發展瑤族教育對提高瑤族同胞科學文化的整體素質,對促進瑤族地區社會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構建瑤族地區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教育公平;瑤族教育;和諧
作者:玉時階,廣西民族大學教授。廣西南寧,530006
中圖分類號:C95;G7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4X(2009)02-0131-008
“教育是人力資源的主生產部門,而人力資源已經成為一個國家或者地區最重要的財富。教育的產出——人力資源,是整個知識能力體系中最為活躍的投入要素。創造知識、引進知識、交流知識無一不是以人力資源為基礎。”瑤族是個以農為主的山地民族。據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數據統計,在全國2625032瑤族總人口中,農業人口數為2355163人,占89.7%。這些人大多居住在西南邊疆地區,生態環境較差,經濟發展緩慢,教育發展水平較低,人才資源短缺,傳統的生產方式難以支持經濟的持續迅速增長。據2000年全國第5次人口普查數據統計,瑤族人口文化素質普遍偏低,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224924人,占全國瑤族總人口數的8.6%,其中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只有45421人,占全國瑤族總人口的1.7%,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有2400108人。占全國瑤族總人口的91.4%。瑤族地區人口素質問題已成為制約瑤族地區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瓶頸,影響了瑤族地區和諧社會的構建。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當前瑤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滯后,根本上是人的文化素質的落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蒸蒸日上,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得益于人的素質的提高。
一、教育公平與瑤族教育
教育公平屬于社會公平范疇,是社會公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石,是實現社會公平最偉大的工具,而社會公平歷來是人們追求的理想。實現教育公平,直接關系到社會公平的實現,關系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教育公平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是人發展起點的公平。現代教育的政治價值就是通過教育公平實現社會公平。和諧社會是公平的社會,教育公平則是社會公平的源頭,是社會公平的核心,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從社會公平的核心問題突破,才能最終解決社會的不公平問題。當代教育涉及人民群眾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牽連千家萬戶,幾乎是每個社會成員都關心的問題。所以,教育公平歷來被視為社會公平的底線,被看作是最基本的公平。教育的不公是社會的最大不公,教育不公正則無社會和諧可言。所以,只有實現教育公平,保障社會公平,才能構建瑤族地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周洪宇先生認為教育公平與和諧社會主要有三重關系:教育公平既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又是和諧社會的實現途徑,是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首先,教育公平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包括教育公平在內的公平正義是和諧社會首要的、內在的、基本的內容。沒有或者缺少公平正義(包括教育公平)的社會談不上是一個正常的社會,更談不上是一個和諧的社會。和諧社會不能少了公平正義(包括教育公平)這一重要內容。其次,教育公平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和諧社會的建設,是以包括教育公平在內的公平正義為重要基礎和重要前提的。抽掉了這個基礎和前提,就抽掉了和諧社會“大桶”最重要的一塊板,和諧社會就無法建成。第三,教育公平還是和諧社會的實現途徑。有了教育機會的均等,有了教育過程的公平,有了教育質量的公平,社會弱勢群體才有可能與社會其他階層在同一起跑線上起跑,才有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可能,社會各階層才有正常流動、正常分化的可能,全社會才能充滿活力、安定有序,而不至于讓社會弱勢群體無路可走,鋌而走險。這一點已為歷史和現實所證實。所以。教育公平是實現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這個祖國大家庭中,除漢族外,有55個少數民族,人口超過1億,占全國總人口8%強。少數民族人口雖然較少,但分布面廣,全國共有民族自治地方159個。其中自治區5個,自治州30個,自治縣(旗)124個,還有民族鄉1355個,民族自治地方占全國總面積的64%。在這樣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里,少數民族的教育發展不僅是民族地區社會經濟建設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教育的發展與否,不僅決定一個民族的興衰,而且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共同繁榮與發展進步,少數民族教育的發展無疑已成為整個國家教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時期是各民族發展繁榮時期,能否使我國少數民族在教育上享有平等權利,是我國少數民族能否在政治上實現平等權利的重要表現,是能否貫徹黨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內容,是鞏固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需要。特別是像瑤族這樣一個人口較多,分布較廣,地處邊疆跨境而居的少數民族,其教育的發展在整個國家的教育發展中更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教育公平的角度來看,瑤族教育的發展是整個教育公平體系中重要而又獨特的組成部分之一。只有當瑤族地區的教育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廣大瑤族同胞的科學文化素質得到較大的提高時,才能實現事實上的民族平等與民族團結,中華民族才能繁榮發展,邊疆才能穩定,國防才能鞏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才能有堅實的基礎與保證。
瑤族教育是我國國民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民族工作的重要內容,它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發展。20世紀50年代前,由于歷代統治階級實行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政策,加上生態環境惡劣,地處偏僻及傳統文化的影響,大部分瑤族地區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都較低,社會發展緩慢而不平衡,瑤族教育相當落后。除湘桂粵邊界的平地瑤和部分瑤族地區建有少量的私塾、學堂和小學。有極少數的瑤族子弟能上二三年學,識些漢字外,絕大多數的瑤族基本上不識字,從未進過校門。凡有交易、借貸之事,多用“刻木記事”或“結繩記事”
二、解放后瑤族教育取得的成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在瑤族地區大力貫徹落實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政策,高度重視瑤族教育事業的發展,采取許多優惠政策和措施,幫助和扶持瑤族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經過50多年的努力,瑤族地區的教育狀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一)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具有民族特色和時代特點的瑤族教育體系
50多年來,在瑤族聚居的地區,特別是瑤族自治縣,初步形成了從幼兒園、小學、中學、中等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等各具特色的瑤族教育體系。各級各類瑤族在校生不斷增多。以廣東連南瑤族自治縣為例,1929年10月,國民黨政府在瑤族地區開辦過6所瑤民小學,2年后停辦。1938年重設國民小學6所,1944年停辦。1949年又建小學10所。先后受過教育的人不到連南瑤族總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