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的詞匯教學一直是教學質量突破的瓶頸,是教育界關注的熱點。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探討高職院校英語詞匯教學的新思路。闡述運用其基本范疇理論、原型理論和隱喻理論在高職英語詞匯教學中的實踐,指出將認知語言學理論應用于英語詞匯教學的實踐必將對提高教學質量有所突破。
關鍵詞:高職英語;詞匯教學;認知語言學
作者簡介:謝梅君(1965-),女,浙江省建德市人,浙江旅游職業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09)17-0020-02
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由于思維慣性的操作,無法適應學生對英語學習的需求。在教學實踐中,高職院校學生對英語詞匯的學習和運用是一個極其薄弱的環節。主要表現在:采用單調呆板、死記硬背的方法記單詞,對單詞記憶缺乏興趣:詞匯學習缺乏自主性。不善于綜合利用詞綴、詞語搭配及根據上下文線索猜詞悟意:忽略了詞匯所蘊含的文化因素:缺乏對自己本專業英語詞匯的知識儲備等方面。
改變上述現狀的辦法是引進認知語言學來改革教學。認知語言學以親身經驗和認知為出發點,以概念結構和意義研究為中心,尋求語言事實背后的認知方式,并通過認知方式和知識結構等對語言作出統一解釋。運用認知語言學可以提高教學的效果和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真正實現英語教學從考試到實用的質的飛躍。
一認知語言學理論運用于高職英語教學的原理分析
認知語言學是認知科學的一個分支,是認知心理學和語言學相結合的邊緣學科。認知語言學是把語言看作一種認知活動,是以認知為出發點,研究語言形式和意義及其規律的科學,是“基于人們對世界的經驗和對世界進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來研究語言的學科。”也就是說,認知語言學研究與認知有關的語言的產生、獲得、理解、使用過程中的一些共同規律及其與思維、記憶有關的語言知識結構模式。
認知語言學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具有良好的適應性,運用認知語言學來指導英語教學,可以滿足高職英語教學的不同需要。在這里將認知語言學指導下的教學簡稱為認知教學法,認知教學法適用于高職英語教學是因其不同于本科院校的英語教學。高職英語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在旅游、商務、經貿、文化等部門從事導游、文秘、管理等第一線工作中能達到熟練運用英語的程度。因此,高職英語是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應用能力既泛指應用語言的一般能力,更是指把語言運用到實際涉外交際環境中的能力,后者也可稱為“實用能力”。高職英語課程教學體現的是實用為主,夠用為度,也就是說高職英語教學應以實用能力的培養為最終目標。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是體驗哲學,是一種身心合一或心寓于身的認知觀。按照這種觀點,心智和思維產生于人跟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在這個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人通過自己的身體獲得經驗,這種經驗用“體驗”稱之最為恰當。由此,認知教學法的體驗特點與高職英語教學的實用能力培養可謂是兩者的契合點,有效地運用這一契合點,正體現了認知語言學理論適用于高職英語教學的原理。
二認知語言學理論在高職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1適應基本范疇理論的層次性詞匯教學。認知語言學認為大腦是從中間層面開始認識事物的,即從基本范疇層面開始認識世界。在基本范疇的基礎上,向上發展為上位范疇,向下為下屬范疇。基本范疇層次的事物最易被人們識別,是最早、最自然習得的范疇,英語詞匯也一樣。由于基本范疇是人類對事物進行分類的最基本的心理等級,是認知與客觀世界最基本、最重要的關聯,因此基本范疇詞匯是最早產生、最為簡短、最早被人習得、使用頻率也最高的詞匯。基本范疇詞匯通常都是詞形簡單、音節較少,易快速識別和被習得的,具有語言交際上的常用性。因此,詞匯教學要在掌握基本范疇詞匯的基礎上,有步驟的向更抽象的上位詞匯和更細化的下屬詞匯推進。
根據《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要求,高職學生的英語詞匯A級水平需要認知3400個英語單詞(包括入學時要求掌握的1600個詞)以及由這些詞構成的常用詞組,對其中2000個左右的單詞能正確拼寫,英漢互譯。學生還應結合專業英語學習,認知4000個專業英語詞匯。面對龐大的英語詞匯,根據認知語言學的理念,第一步是對英語詞匯進行分層次教學,即分為基本范疇層面詞匯,上位范疇層面詞匯和下屬范疇層面詞匯。第二步是根據教學大綱和詞匯使用頻率,對基本范疇詞匯進行優化選擇和重點教學。英語詞匯教學中要根據認知語言學范疇理論,把詞匯歸類總結,形成“鏈”,從而幫助學生學習和記憶。例如:可把基本范疇詞匯歸納為:動物、植物、食品、服裝、交通、自然現象、職業、文具、家庭等。經過歸納整理后的基本范疇詞匯,會在學生大腦中形成一條“語鏈”,然后隨著詞匯量的增加,逐漸形成一個以基本范疇詞匯為核心成發散狀的網絡,如果形成了這種思維模式,學生碰到一個新單詞時,就會自然而然地對其進行分類,并記憶其同類的相關詞匯。
2原型與隱喻相結合的多義詞教學。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類推是一種松散性類推和發散性思維的心理過程。隱喻類推需要把各種信息進行比較,通過發散思維、想象,找出兩種事物的相似之處。隱喻能力主要包括人們能夠識別、理解和創建跨概念域類比聯系的能力,這里不僅包括能被動地理解、學得隱喻,而且還包括能創造性使用隱喻的能力,更高目標還可包括豐富的想象力和活躍的創新思維能力。因此,隱喻能使我們正確理解抽象概念域,能使我們的知識擴展到新的領域。教師可以結合概念隱喻,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的隱喻意義。
3隱喻中的跨文化相似性與差異性分析教學。認知語言學認為,人類往往借助于表示具體事物的詞語表達抽象的概念,從而產生了隱喻思維。隱喻思維是人類共同具有的一種認知基礎,因此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下也呈現出了類似的語言表達形式。在高職詞匯教學方面,應該應用跨語言隱喻的相似性,來提高學習效率和英語水平。高職教師應該注重詞匯背后所蘊涵的文化背景,把英語詞匯背后的文化展現給學生,激發學生將其與自己的文化知識進行對照,找到目標語和母語中的隱喻共性。例如要準確理解英國著名詩人雪萊在《西風頌》里對西風的描寫,沒有相應的地理背景知識是不行的。英國地處北溫帶、屬海洋性氣候,西風給英國人帶來的是溫暖和濕潤,是春天的氣息,這首詩是對春的謳歌,而漢語中的“西風”卻使我們聯想到寒冷、蕭瑟、凜冽、凋零等。
《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特別強調高職高專教育培養的是技術、生產、管理、服務等領域的高等應用性專門人才。英語課程不僅應打好語言基礎,更要注意培養實際使用語言的技能,特別是使用英語處理日常和涉外業務活動的能力,這就更加需要加強跨文化的隱喻相似性與差異性分析。跨文化的隱喻相似性的實質是人類生活背
景的一致,結果出現在語言表達上觀念上的相同:而差異性,則是由于地域上社會經濟自然上的差別,出現了同樣的意思用不同的詞匯來表達。例如英語詞匯的跨文化隱喻差異中,漢語中表示嫉妒用“眼紅”而英語中卻用“greeneyed”來表示。又如漢語中“力大如牛”一詞,在英語中則用“as strong as a horse”一詞來表達。而“black tea”是“紅茶”之意,不可以誤解為“黑茶”。這些觀念需要傳授給學生,并強調跨文化差異性的意義。因此在課堂活動中可有目的地突出跨語言隱喻的類推和對比,通過幫助學生對文化的把握來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自然流暢度和創造性,并可以扭轉詞匯教學中教師單方灌授,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的局面。
三運用認知語言學理論優化了課堂結構
與常規教學相比,認知語言學運用的教學明確了教與學的目標,兼顧了英語等級考試,強調了文化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興趣。認知語言學的運用,在教學中不斷進行跨文化的隱喻相似性與差異性分析,注重英語所蘊涵的文化背景,從而實現英語的學習就是為了應用,為了交流這個終極目標。
常規的英語教學中學生的計劃完全從屬于教師的教學安排,學生往往缺乏自主性,經常處于一種消極被動的狀態,把語言學習變成機械的語言結構堆積。認知教學法的運用將改變常規英語教學中的這種現狀,通過原型與隱喻的結合與分離,認知教學法將表面上獨立的結構與規則聯系起來,使英語詞匯不再是機械的堆砌,而且,通常一個隱喻固化于語言之后,即新義項一旦產生,該隱喻就成了常規隱喻。教師在介紹詞義時,可以引入其詞義演變、引申的過程,用隱喻把該同表面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多個意義串聯起來。活潑有趣、生動形象的隱喻映射不僅會幫助學生對詞義的理解,還能加深對該詞的記憶。
認知語言學運用的教學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加強。常規的英語教學中,教師以講解課文、語言點的形式來完成教學任務,忽視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存在著重知識、輕能力現象。但是認知語言學運用于教學,特別是用于基本范疇層次性詞匯教學,把基本范疇詞匯歸納為:食品、服裝、交通、自然現象、職業、文具、家庭物、植物、等基本范疇。每一個基本范疇下面可容納較多的詞匯。經過歸納整理后的基本范疇詞匯,會在學生大腦中形一條“語鏈”,學生的思維活動被激活了。
四結語
英語教學在高職院校的教學活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英語詞匯則是高職英語教學中的基礎。面對當前高職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選擇認知語言學來改造和優化高職英語教學,與其說是一種有益的嘗試,不如說是一種課堂教學理念的更新,一種教學手段的改革。認知語言學從認知的角度觀察語言中詞匯的組織和規律,以人的經驗和認識事物的規律為基礎說明語言中詞匯產生、發展與習得的內在機制,為探索、研究英語教學方法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可以預見,通過認知語言學來進行高職英語教學的改革一定會取得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