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濤
摘 要:次貸危機爆發后,從區域性的金融危機發展成為全球的金融危機,并從全球的金融危機向經濟危機轉變,對全球的金融業與實體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盡管各國對金融危機都采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但是金融危機仍在蔓延。本文根據2009年以來國內學者對危機的研究成果,重點探討了危機產生的原因與最新動態,并根據產生原因提出應對策略。
關鍵詞:次貸危機;金融危機;危機成因;最新動態;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F830.9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0-0059-03
引言
2007年4月,美國爆發了次貸危機,不久就演變為全球大規模的金融危機,現在危機已經蔓延到實體經濟,成為實實在在的經濟危機,本次危機也成為自1929年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
一、金融危機發展過程回顧
從2001年起,美聯儲實行低利率政策與減稅政策,推動美國放貸需求與房價不斷攀升,商業銀行為追求高利潤,大量實行資本證券化,不斷推出新的結構金融工具,資產支持證券反復衍生和杠桿交易滿足了市場需求,但也造成了潛在的風險積累。①
當美聯儲在通貨膨脹的壓力下,從2004年6月起重新步入加息周期后,房地產價格從2006年6月開始下跌,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場繁榮的基礎不復存在。2007年8月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宣布旗下對沖基金停止贖回,引發了投資者撤資行為,從而觸發了流動性危機,這被視為美國次貸危機全面爆發的標志。②
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之后逐漸轉變為金融危機,此后危機也由美國金融市場全面蔓延至歐洲與新興國家金融市場,危機正式由國別危機轉變為全球金融市場危機。金融市場危機也通過財富效應、信貸緊縮、切斷企業融資來源等渠道影響到全球實體經濟。
二、金融危機的產生原因
自次貸危機爆發以來,人們都在關心危機的發展及其影響,考慮如何應對來減少損失,但是如果不了解危機的真正原因,就無法對癥下藥,因此探討這次危機的根源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有重大的現實意義。2009年以來國內學者對危機的研究取得了新的進展,綜合起來,可以概括為兩個大的研究方向:①對美國國內因素的研究;②對國際因素的研究。
(一)對美國國內因素的研究成果
對美國國內因素的研究包括五個方面,具體是:⒈對美國擴張性政策尤其是貨幣政策的研究;⒉對美國信用評級機構的研究;⒊對美國實體經濟的研究;⒋對美國道德風險行為的研究;⒌從美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背離角度所作的研究。
⒈對美國擴張性政策尤其是貨幣政策的研究
中國經濟增長與宏觀穩定課題組總結出全球失衡與金融危機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從貨幣霸權視角建立起失衡與危機的數理模型,指出本輪全球金融危機與美國擴張性貨幣政策及美元霸權密切相關。通過模型分析,該課題組認為,美國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是造成此次全球失衡和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美元的特殊地位或美元霸權在危機的產生與擴散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王永利通過剖析美元的全球持有預期投放屬地管控之間存在的矛盾,認為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源,實際上在與國際中心貨幣的全球儲備與貨幣投放和頭村的國家掌控之間存在的矛盾,在全球化進程中受諸多因素影響最終爆發。
⒉對美國信用評級機構的研究
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各種復雜的結構化金融產品不斷被開發出來,一般投資者很難有足夠的資料及專業化的知識來評估其所購證券的內在價值和風險,因而不得不依賴信用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來進行投資決策,可以說信用評級機構是美國資本市場上的基石,但是在次貸危機中,由于信用評級機構未能及時向投資者提示結構化金融產品內含風險,沒有起到應有的風險預警作用;同時,信用評級機構對次貸風險反應遲鈍,而在問題出現后評級機構又不約而同地在短時間內對大量次貸產品進行降級,引起投資者的恐慌。張強、張寶通過對信用評級機構的研究指出:信用評級機構本來作為社會監管者,具有風險預警和穩定金融市場的作用,但在次貸危及中卻推波助瀾,使得整個金融市場更加動蕩。
⒊對美國實體經濟的研究
申宏麗通過對美國產業結構調整形成的以借貸消費需求推動經濟增長模式以及美國貨幣政策分析得出結論:美國次貸危機的發生有其金融層面的原因,但從根本上說,是由于在產品內國際分工下美國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經濟運行機制收入分配格局變化等一系列問題綜合作用的結果。具體地說,從實體經濟層面看,是由于美國由制造業經濟轉變為服務業經濟,在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結構下,當美國貨幣政策擴張引起資產價格上漲卻不再引發通貨膨脹時,由資產價格上漲刺激消費借貸需求,就可以拉動經濟強勁增長。由此,美國進入一種擴張性貨幣政策資產價格上漲借貸消費需求增加經濟增長的循環中,而一旦資產價格下跌,個人償付能力出現問題,就會引發金融系統的危機,經濟也會由消費不足陷入衰退。
申宏麗的結論與中國經濟增長和宏觀穩定課題組的結論不謀而合,但是兩者研究的角度或者側重點不同,中國經濟增長與宏觀穩定課題組從美國擴張政策尤其是貨幣政策導致的全球失衡的角度得出結論,而申宏麗是從實體經濟的轉變角度研究金融危機,從而得出結論。
⒋對美國道德風險行為的研究
白欽先、蔡慶豐通過對次級抵押貸款的衍生化以及衍生化過程中金融中介的道德風險研究,同時從信息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次級抵押貸款衍生化過程發現,過度衍生化和虛擬化使得各個市場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實際上加劇了,金融中介道德風險的加劇和疊加則增加了金融市場的脆弱性,提高了金融市場的系統風險,最終導致危機的全面爆發。因此,兩位認為次級抵押貸款的證券化衍生化和虛擬化過程中各參與主體的道德風險行為才是引發危機的真正根源。
⒌對美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背離角度所作的研究
次貸危機的出現和發展并不是美國金融業的一時疏忽大意,其實是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美元本位制和美國長期自私的內外政策積累的結果。張云、劉駿民通過對美國經濟運行的特殊循環以及經濟虛擬化的研究發現,美國經濟運行的特殊循環導致了美國經濟的去工業化和虛擬化,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背離才是次貸危機美元危機的深層次根源。
白欽先、蔡慶豐所作的研究與張云、劉駿民所作的研究都是從虛擬化的角度研究金融危機的根源,但是兩者有很大的不同,白欽先、蔡慶豐是從金融虛擬化角度研究其根源,具體說就是次級抵押貸款證券化衍生化和虛擬化。而張云、劉駿民是從經濟虛擬化角度研究其根源,這里的經濟虛擬化是相對實體經濟的衰落來說的,具體指美國實體經濟衰落。
通過論述國內學者對美國國內因素的研究,我們發現,眾多學者都是從美國國內某一個因素展開研究,并認為自身的研究結果就是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不免有失偏頗。以上論述的美國國內因素研究的五個方面,都對美國次貸危機金融危機的爆發產生了推動作用,這五個因素相輔相成,又對美國次貸危機金融危機的擴散與加深產生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所以我認為這五個因素都不是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那么本輪金融危機的根源是什么呢?
(二)對國際因素的研究成果
國內學者不僅從美國國內因素探討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而且從國際因素找尋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他們的研究方向大致有兩個:⒈國際經濟體系擴展、政治經濟權力結構變遷以及美國國內政治變遷;⒉金融全球化的不平衡發展。
⒈國際經濟體系擴展、政治經濟權力結構變遷以及美國國內政治變遷
王雷認為:國際體系的擴展、經濟權力的分散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政治權勢的轉移不可避免會導致美國權勢的相對衰退,而美國要想繼續維持昔日的霸權,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在很大程度上,使世界政治經濟秩序在體系結構層面矛盾不斷激化的一個集中釋放,國際體系變遷與美國霸權之間的內在矛盾最終促成金融危機的爆發。同時,僅30年來美國國內宗教、社會、政治的變遷與此次一次金融危機同樣密切相關。
⒉金融全球化的不平衡發展
黃玲利用131個國家和地區在1970~2006年的金融數據對美國其他發達國家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參與金融全球化的進程中資產與負債的總量增長結構演變和分配格局進行了量化分析,得出結論:世界經濟與金融體系的不平衡發展具有自我加強式的效應,這一效應造成了當今美國等主要資本市場上資金泛濫,資金泛濫支撐了美國房地產泡沫的形成和發展,并誘發了金融機構的投機和冒險行為,終于醞釀成了此輪次級放貸危機,并在全球引發了金融震蕩。但是賀力平、林娟認為國際金融危機與全球經濟失衡兩個概念之間僅僅具有表層上的關系,同時他們指出國際金融危機的原因從根本上說在于美國金融危機乃至全球金融體系中風險控制功能的弱化,在于對經濟景象的過度樂觀情緒。
通過論述國內學者對國際因素的研究,我們發現,國際因素對金融危機的爆發具有推動作用,但是國際大環境對所有國家都是一樣的,但為什么最先在美國爆發危機呢?所以單單考慮國際因素不足以說明危機爆發的原因,還應綜合分析國別差異,美國與其他國家的最大差異是美元本位制,所以國際社會稍有發展失衡最先波及到的應當是美國。
拋開對美國國內因素與國際因素的研究角度,國內學者對金融危機的研究仍然有一視角值得注意,就是從馬克思經濟學角度分析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國內存在兩類利用馬克思經濟學分析金融危機的理論,一類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理論,代表人物是吳宣恭;另一類是虛假需求理論,代表人物是武建奇、喬軼娟。兩種理論的側重點不同,基本矛盾理論從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入手揭示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是促成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但是,虛假需求理論則更大程度上說明了本次危機爆發的一個特點,而這一特點不同于經典危機的生產過剩。
三、金融危機的最新動態與未來走向
正確評估與判斷全球金融危機的現狀與未來走向,對于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對于非金融機構的業務經營,對于中國貿易與海外投資,對于中國宏觀經濟走向與政府經濟政策調整,都至關重要。
胡祖六認為,金融危機最深重最危險的時期已經基本過去,全球金融體系發生系統性崩潰的風險已經顯著降低。從金融市場的最新動態看,全球金融危機并未有加劇之勢,發生所謂第二波的風險已經越來越低,金融體系已經呈現出初步的穩定趨勢。日本央行行長白川方名在東京舉行的國際貨幣會議上同樣稱:本輪經濟與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刻似乎已經過去,但是這場史無前例的金融危機仍未結束。但是對于是否會發生金融危機的第二波沖擊經濟學家各有見解,知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就金融危機最新動態接受常駐聯合國代表團發展祖專訪時表示,金融危機第二波沖擊值得高度警惕,大蕭條第一波沖擊過后的第二波沖擊使經濟徹底崩潰,目前的情況與大蕭條的第一波沖擊是很相似,市場應認真應對可能的第二波沖擊。
另一個爭論的焦點是:本輪金融危機到底見未見底。胡祖六通過分析多項指標得出結論:金融市場已經基本見底,尤其是09年第一季度后,市場逐漸解凍復蘇,金融市場正在緩慢的趨于穩定。但是艾倫·格林斯潘應邀在紐約經濟學家俱樂部發表演講時表示:只有當房價止跌后,我們才有望迎來經濟的全面穩定和復蘇。也有很多經濟學家認為危機仍未見底,方晉在《中國經濟報告》上表示“危機見底言之尚早,之后可能還會出現反復。”③
可見,全球金融危機的未來走向存在很大不確定性,金融危機到底見未見底?金融危機何時見底?金融危機的第二波沖擊會不會發生?還需進一步研究!
四、金融危機的影響與應對策略
美國的金融危機已經蔓延到實體經濟,成為實實在在的經濟危機了。這場風暴既打擊了美國經濟,又妨礙了全球經濟的發展。同時,“此次危機的影響也遠遠超出了經濟領域的范疇,導致了國家間權勢的此消彼漲,大國關系的明顯變化,以及主要國家經濟、政治、外交政策和戰略的深刻調整,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對現有的國際政治秩序及其變遷產生重大影響”。④
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各國都采取了積極的應對策略,這里不再贅述。縱觀近幾十年來世界各地爆發的危機,我們發現危機爆發并非一時疏忽,“本次危機再次暴露出現有國際金融體系的重大缺陷,特別是以美元本位為特征的國際貨幣體系潛存著巨大風險”,⑤所以如果想要制止下次金融危機的爆發,最重要的措施就是現行國際金融體系改革。
五、總結
2007年4月,美國爆發了次貸危機,不久就演變為全球的大規模的金融危機,現在這場危機已經蔓延到實體經濟,成為實實在在的經濟危機,世界性經濟衰退不可避免。本文通過對09年以來國內學者對本輪金融危機的研究綜述分析,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經濟矛盾是本輪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其他美國國內因素與國際因素是危機爆發的直接原因,對危機的蔓延與深化起到了推動作用。同時綜合了國際國內經濟學家對金融危機最新動態與未來走向的不同觀點以及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與政治的影響,指出若想制止下次金融危機的爆發,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改革現行國際金融體系。
注釋:
①吳念魯,楊海平:《從磁帶危及到華爾街風暴:微觀機理、制度根源、應對策略》,經濟學動態,2009年第2期第44頁。
②張明:《全球金融危機的發展歷程與未來走向》,發表在國際經濟評論,2009年第5~6期,第5頁。
③方晉:《金融危機是否見底》,發表在中國經濟報告,2009年6月15日。
④王雷:《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深層原因及其對國際政治經濟秩序變遷的影響》,發表在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9年第2期,第1頁。
⑤陶昌盛:《次貸危機下的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及中國的角色》,發表在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年第4期,第58頁.
參考文獻:
[1]吳念魯,楊海平.從磁帶危及到華爾街風暴:微觀機理、制度根源、應對策略[J].經濟學動態,2009,(2).
[2]張明.全球金融危機的發展歷程與未來走向[J].國際經濟評論,2009,(5-6).
[3]中國經濟增長與宏觀穩定課題組.全球失衡、金融危機與中國經濟的復蘇[J].經濟研究,2009,(5).
[4]張強,張寶.次貸危機視角下對信用評級機構監管的重新思考[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9,(5).
[5]申宏麗.從實體經濟層面嘆息次貸危機成因[J].現代財經,2009,(5).
[6]白欽先,蔡慶豐.金融虛擬化的道德風險及其市場影響:次貸危及的深層反思[J].經濟學家,2009,(5).
[7]張云,劉駿民.經濟虛擬化與金融危機、美元危機[J].世界經濟研究,2009,(3).
[8]王雷.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深層原因及其對國際政治經濟秩序變遷的影響[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9,(2).
[9]黃玲.從金融全球化的不平衡發展看次貸危及根源[J].世界經濟研究,2009,(4).
[10]吳宣恭.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J].經濟學動態,2009,(1).
[11]武建奇,喬軼娟.虛假需求與金融危機[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9,(3).
[12]胡祖六.全球金融危機的最新動態.南方周末,2009-5-7.
[13]白川方明.本輪危機最嚴重的時刻似乎已經過去.華爾街日報,2009-6-9.
[14]方晉.金融危機是否見底.中國經濟報告,2009-6-15.
[15]周宇.試論國際金融體系改革[J].世界經濟研究,2009,(5).
[16]艾倫·格林斯潘.金融危機的發展及趨勢[J].中國金融,2009,(9).
[17]王永利.國際貨幣全球持有與其投放屬地管控矛盾激化[J]. 國際金融研究,2009,(5).
[18]賀力平,林娟.試析國際金融危機與全球經濟失衡的關系[J]. 國際金融研究,2009,(5).
[19]姜建清,孫彬.重建市場信心是緩解流動性危機的有效途徑[J].金融論壇,2009,(1).
[20]石建勛.國際金融體系改革與中國的戰略選擇[J].中國金融, 2009,(8).
[21]陶昌盛.次貸危機下的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及中國的角色[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4).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