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設計應做到三個對應:內容的選取與崗位需求對應,內容的序化與認知心理對應,教學步驟的實施與能力培養對應。本文從職業課程的特點出發,探討高職商務英語寫作課程應該如何通過課程內容的選取、序化及教學方法的實施,達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目標。
關鍵詞:高職;商務英語;寫作;教學方法
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培養受教育者的職業能力,即培養受教育者追求生存和發展的能力。職業教育課程培養的能力包括專業能力,即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技能與相應的知識的能力;方法能力,即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學習方法方面的能力;社會能力,即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行動能力。
職教課程是培養學生能力的最直接手段。課程的內容選取與序化是課程設計的難點。課程的實施與評價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關鍵。本文擬從傳統寫作所面臨的問題和職業課程的特點出發,探討高職商務英語專業英語寫作課程應該如何通過課程內容的整合及課程教學方法的實施,達到職業能力培養的最終目標。
英語寫作課程整合的理論依據
傳統寫作課程面臨的挑戰傳統的寫作課程在內容的選擇上存在著重基礎、輕實用的問題,過于注重寫作基礎知識的積累與系統性,注重訓練語言詞匯、句子的正確使用。學生往往可以把某種句型甚至作文寫得很完美,但是當面對實用寫作任務時,卻顯得茫然,無從下手。即便完成了寫作,從詞匯、句型再到語篇結構看,都與實用文體相距甚遠,“文不對體”的現象時有發生。另外,缺乏應用文訓練的寫作,讀者意識淡薄,致使書面信息的傳遞大打折扣。寫作課上的練習是一種控制性寫作練習,要傳遞的語言信息是教師早已知曉或事先設計好的。寫作目的是考查學生對所學寫作知識掌握的情況,而非實際需要。所學的寫作知識不能與有意義的寫作任務緊密結合起來,很難激起或刺激起學習者的寫作欲望,調動其積極性,學生在作文中提供的信息都是教師早以估計到的內容。更關鍵的一點是,此時的寫作目的不在于如何準確、簡潔、得體地傳遞需要的信息,而是如何展現自己的寫作知識與技能,以便獲取教師的肯定,結果是學生的讀者意識淡薄。而缺乏讀者意識的文字交流,會導致信息傳遞的成功率大打折扣。
職業教育課程構建的基本理念與特征傳統寫作課程所面臨的問題反映出寫作課程在內容的選取、內容的序化及課程的實施方法三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是職業課程設計的關鍵,直接關系到培養學生生存與發展能力目標的實現。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首先,應弄清職業教育課程的特點。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課程呈現出三個基本特征:課程培養目標的定向性與遷移性并行存在;課程內容的應用性與基礎性互為依存;課程實施中,反映課程哲學思考的整體性與強調過程實施的行動的有機統一。職教課程的三個基本特點主要源于職業課程鮮明的職業崗位導向。未來社會的職業崗位不是恒久不變的。社會的發展進步使得職業崗位不斷發生相應的變化,接受職業教育的人不能被動地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作為高等教育一部分的職業教育,必須履行使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的責任,重視發展學生職業遷移能力和自身潛能的開發能力。能力觀是構筑職業課程體系的基石。體現基本生存能力和基本發展能力的培養一要靠針對職業崗位的課程內容,二要靠課程教學過程的具體實施。其次,職業教育課程還應處理好基礎理論與實用寫作之間的關系。課程內容應緊密圍繞典型的職業活動,分析并提取包含在生產、服務及管理工作一線直接應用的知識和技能。同時,課程還應確定符合某職業或職業群的基礎理論知識。受教育者日后要面對轉崗、改行,實現再就業,基礎理論知識是重新獲取新的崗位技能與相關知識的基礎與前提。優化知識與技能的配比是職業教育課程的一大核心問題。過于強調基礎知識,會使課程喪失職業課程的特色;而過于突出衍生技能本位,會導致發展潛力的缺失。現代職業教育課程是從職業崗位的工作過程反推過來的,這就意味著課程在實施過程中不僅要引導學生有觀察和思考,還要有行動及對行動的修整和反饋,即對課程內容的實施和評價。觀察、思考、行動與評價構成了閉環的整體性教學系統,其實質是工作全過程整體性的反映。課程的計劃、實施與評價是一種在傳授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獨立制定規劃、獨立實施計劃、獨立評估計劃的能力的過程。學生在獲取知識與技能過程中,不僅是復制其結果,而且是在參與的過程中獲取職業能力。
英語寫作課程內容的選擇與序化
英語寫作課程內容的選擇英語寫作課程的內容主要涉及兩大類:一類是涉及概念及規律、原理方面的陳述性的寫作基礎知識,包括措辭造句、段落結構、篇章文體等基礎內容。這類內容涉及知識的存儲與深度,屬于縱向發展的維度。另一類是涉及經驗及策略方面的過程性知識,包括以工作情境反推出的實用寫作內容,該部分幾乎涵蓋了工作崗位中一切需要用文字表達的內容。涉及知識的應用與廣度,屬于橫向發展的維度。根據職業教育課程的特點,課程內容根據國際商務從業人員和涉外企業辦公室工作人員的就業導向取舍課程內容,以國際商務實際寫作的應用和策略為主線,以適度夠用為原則,輔以寫作基礎知識。考察國際商務從業人員和涉外企業辦公室人員的就業崗位發現,商務寫作部分主要可劃分為4個橫向模塊,每個模塊由若干個部分組成,分別為:(1)外貿函電;(2)公司內部應用文;(3)公關禮儀文書;(4)招聘與應聘。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是同時具備理論與實踐經驗的人才,兩類體系所占比例決定人才培養類型:實踐經驗知識所占比例大,人才培養類型從技術型、工程型向技能型人才轉移;陳述性理論知識所占比例大,人才培養類型從技術型、工程型向學術型人才轉移。兩個部分內容的取舍與增補的原則:根據當時職場需求隨時增補與刪減實用部分內容;根據學生專業與專業方向、學制和學習情況隨時調整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如果選擇國際貿易方向,外貿函電部分應作為重點,如果選擇涉外商務文秘方向,則公司日常應用文部分應作為重點。
英語寫作課程內容的序化課程內容確定后,課程內容的序化就成為課程創新的難點。序化是一個認知過程,致力于以符合人腦的記憶模式來存儲知識與經驗。學習者可以通過相關成分的攫取而支持記憶,指導行動。關于序化,德國職業教育家董克爾是這樣說的:“課程似乎是建造一個存放和重現經驗與知識的書架。書架不同隔層的劃分使得整理與重獲更加容易,它極大地減輕了記憶的負擔。”認知心理學認為,人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信息處理量過大,導致信息處理能力超負荷,致使語言能力難以發揮。英語寫作是一種復雜的語言交際活動,是一個需要使綜合信息得到有效處理的過程。語言知識、技能與策略能否充分發揮,取決于語言環境和寫作技能本身的難度和復雜性。寫作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多年積累儲備的寫作知識,在需要時,卻得不到靈活應用。這說明內容序化不符合知識與經驗的存儲模式,致使重新提取變得困難。本課程的序化旨在確定一個符合認知心理,便于信息存儲,利于重新提取的序化結構,具有減輕記憶負擔的功能,一旦需要,容易被激活,被提取。按照實用寫作中遇到的寫作知識需求,安排推出寫作基本知識與策略,即寫作需要與知識供給呈現“一對一”的對應關系。同一個詞法、句型、篇章結構及語言策略可以在不同語言場合下重復出現,引起注意,引起有意識地模仿和學習。在不同語境中不斷地被識別、被應用,強化對“供需”關系的敏感度。在以后的使用中,某一語言環境一旦出現,將立即激活語言存儲的記憶,指導寫作活動。可以看出,以具體寫作任務為主線的課程內容序化有兩個特點,一是課程內容的序化追求的是某項寫作任務的完整性,而不是寫作知識學科體系的系統性。以適度、夠用為原則的寫作知識體系,其總量沒有減少,但排序發生了變化。呈顯性的寫作知識體系,按照供需關系被拆分,進入并融合于隱性實踐經驗體系。二是系統的寫作知識不再游離于實用寫作體系之外,實現了理論與實踐體系的“零距離”接觸。從這一點上看,職業教育的課程內容并不排斥理論知識體系,學科體系的系統性在其分解過程中,會使任務導向的實踐體系得以突顯。
英語寫作課程的教學設計
在課程實施中,不但要傳授知識與技能,同時還應通過實施過程,達到培養學生能力的目標。姜大源在《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中指出:“職業教育課程的整體性的特征,體現為課程的計劃、實施和評價是一個相互聯系的過程,是一種在傳授技能與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具備獨立制定計劃、獨立實施計劃、獨立評估計劃的能力過程。在這個動態的教與學過程中,學生的能力將得到全面提高。”根據這一論述,筆者將教學步驟設計為三個階段。
觀察與思考階段對目標寫作范文進行閱讀,觀察了解其內容、格式、詞匯、句型、篇章結構及語言策略。閱讀的范文可以由教師提供,也可以要求學生個人或以小組形式搜集。教師應根據學生整理總結的情況,適時進行引導、啟發、及講解。
構思與寫作階段根據要求完成寫作初稿。同樣,寫作可以是個人任務,也可以成為小組集體項目。寫作任務應避免與范文雷同,防止因過度模仿范文而失去展示實際寫作能力的機會,導致下一階段的評價與修正無法進行。
評價與修正階段評價可以以學生互評、教師或學生講評等各種方式展開。依據對范文在語言、內容及語言策略方面的觀察和總結,設定具體詳細的評價標準。評價過程才能做到有“法”可依。在充分討論、評價之后,完成終稿。整個過程不但傳授知識,還突出了行動過程中對能力的培養。范文的閱讀、寫作與評價首先體現的是專業能力;小組活動以及聽取并接受他人意見和評價,培養的是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高職英語寫作課程是從涉外商務崗位的實際需要反推出來的,一切訓練都著眼于未來應用寫作,著眼于學生個人的未來生存與發展。課程設計實現了三個對應:內容的選取與崗位需求相對應,內容的序化與認知心理相對應,教學步驟的實施與能力培養相對應。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理論、實踐與創新[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3]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4]王初明.應用心理語言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簡介:
王志文(1956—),女,遼寧大連人,廣東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英語寫作與閱讀。
(本文責任編輯:尚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