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 勇 楊巧紅等
摘要:結合園林專業特點以及學生應職崗位群的需要構建課程內容體系,以“必需、夠用”為度,對課程內容進行整合。緊緊圍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這條主線,實行理論課與實踐課一體化教學,突出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園林專業;植物及植物生理;教學改革
緊扣專業培養目標,構建課程體系
高職園林專業旨在培養工作在園林綠化第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植物及植物生理》課為高職園林專業后續專業課程奠定理論知識基礎,為學生今后從事專業工作提供豐富的植物學知識和實踐技能,使學生對園林樹木、觀賞花卉、草坪植物和花圃雜草的分類特征及生長發育特性有所了解和熟悉。學生只有具備了植物及植物生理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才能從事好園林觀賞植物的生產經營及科研管理工作。
根據專業需要確定課程重點及知識點《植物及植物生理》由植物形態結構、植物分類和植物生理三大部分組成。由于各專業的培養目標不同,本門課程的講授重點不能完全相同,應各有側重。園林專業面對和接觸的是園林樹木、觀賞花卉和草本地被植物。栽培這些植物目的是使它們具有良好的莖、葉和花果等特征,充分體現其觀賞效果,進而美化、綠化生態環境。課程重點應放在植物形態結構和植物分類部分,知識點主要為器官的形態結構和被子植物的主要類型。課時應向植物形態結構和植物分類兩部分傾斜(總課時定為96課時,上述兩部分占68課時,植物生理占28課時)。課程內容應進行重組整合,這種整合不是簡單的取舍和拼湊,應以專業人才培養需要為依據。如植物分類部分只把應用性較強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作為重點介紹。通過理論結合實際、課程實習及實驗實訓,讓學生掌握必要的知識和實踐技能。對植物生理部分只做應用性講授,這樣安排內容簡明扼要,學生也容易接受。內容整合可使本課程的知識簡練實用,使植物及植物課與專業課程得到合理銜接,更貼近園林生產實際。
編寫新的教學大綱和實驗實訓方案根據高職教學改革的需要,設計編寫新的“植物及植物生理教學大綱”,使大綱在教學中更具適用性和指導性。新教學大綱的主要特色是:教學目標明確,每章節都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提示,以“必需、夠用”為度,教師在講課中明確要完成的內容和實驗實訓項目以及應達到什么要求;突出實踐教學,結合園林生產實際,確定實驗實訓內容,圍繞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這條主線,設定實驗實訓項目,使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比例基本達到1∶1;理論課與實踐課融為一體,將每一理論內容與實驗實訓項目融合在一起,進行一體化教學,使學生在實驗實踐中加深對理論內容的理解。
開發設計本課程的實驗實訓方案,對每次實驗實訓的目的和任務以及操作項目都應有具體的要求和規定,將每次實驗實訓的操作過程分解為若干個知識點和采分點,根據學生的操作情況合理評定成績。
理論課與實踐課的一體化教學
《植物及植物生理》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要讓學生親眼看到,親自操作,深入實踐。從植物及植物生理來說,理論知識來源于實驗和實踐,應該充分運用形象思維的方法,加大實踐課教學的力度。傳統教學重理論、輕實踐,教學效果評價也是根據教師講述的情況和事先劃定的條文來進行,很少注意教師上實踐課的操作過程和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高職教學改革,必須改變這種觀念,從高職的培養目標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來看,必須要加強實踐課內容的份額,使理論知識與實驗操作、觀察與分析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實行一體化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園林生產實例,采用討論、演講、鼓勵等形式教學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采取“教室+室外”的形式,利用討論式教學,每4人為一組,一個班分為8個小組,每小組選一名組長,課上進行分組活動。如在講“葉的形態”時,教師首先帶領各班學生到校園綠化區結合各種植物的葉進行簡要講解。小組長起監督作用,督促組內其他學生認真聽課。同時,教師將學生的考勤及平時的學習態度與期末成績掛鉤。這樣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對葉的形態知識就能夠準確地認知。接著,教師取一些觀賞植物的帶葉枝條(這些枝條可以在上課之前準備好)拿到班上,結合實物讓學生分組討論:這些枝條是哪一種植物的,屬于什么葉序;每一種葉的葉形、葉脈,是單葉還是復葉等。組內每個學生都認真討論并互相提問,然后每組選一名學生總結發言。在講授“根結構及功能”時,教師先用多媒體和模型講解根尖四個區域的結構,讓學生在腦海中建立知識輪廓。然后,教師結合園林生產中的實例進行啟發式教學:“春季將苗床內的花卉幼苗移栽到花壇,為什么要帶土移栽?”允許學生之間討論爭辯。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可能不夠全面,對這項措施的作用和植物移苗中的生理影響認識也可能不深入,這時教師可做簡要總結:花苗帶土移栽是保護根尖,主要是保護根毛。苗木成活的生理作用特點是根尖具有旺盛的吸收水和礦物質的作用,帶土移栽,根毛受到保護,可及時吸收水和無機鹽,供應幼苗地上部分的需要,使植物不緩苗或減少緩苗時間,保證植物移栽后能正常生長。如果損傷根系,幼苗不能正常吸收水和無機鹽,會使植物萎蔫,出現緩苗現象,所以有時在移苗時要剪掉一些葉子,或用物品遮蓋幼苗,都是減少體內水分的蒸騰,保證成活的措施。
選擇較為簡單的內容,讓學生登上講臺給全班講解如學到“莖的分枝方式和芽的類型”內容時,教師帶領學生到室外采集植物莖枝,回到教室讓學生結合實物預習莖的分枝方式類型,然后讓學生自告奮勇登上講臺,結合采集的各種植物莖枝講解莖的分枝和芽的類型以及莖的生長習性等。講臺上的學生講得很投入,很認真,下面的學生精力集中,聽得專一。教師應千方百計地找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采用合適的教學技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實行鼓勵教學可使學生收獲成就感,增加學習情趣在講到“植物的抗旱性”時,有個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君子蘭比較耐旱,花色鮮艷,怎樣能使君子蘭開花期持續的時間長一些?教師鼓勵他做一個試驗——自君子蘭形成花朵后停止澆水,這樣可使花期持續較長時間。在春季學期初,讓這個學生選擇一盆溫室內的君子蘭做試驗,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干旱鍛煉,該盆君子蘭開花時間持續了近20天。通過這個事例,教師號召全班向他學習,多動腦筋,提出問題。在以后的學習中,這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始終很高。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各方法之間可交替使用。無論哪一種教學方法,都不能連續使用,因為時間一長,學生會產生厭倦情緒,影響教學效果。
實驗室教學將理論與實驗實訓融為一體實驗課是對理論課內容的直接觀察和檢驗。以往,是“先理論,后實踐”的老套路,造成理論與實踐脫節。現在,把每一理論知識和每一次相應的實驗融合在一起進行教學,效果良好。如講解“莖的結構”,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將幼莖和次生莖的橫切結構放大,結合圖像講解,配合板書說明。講到每一結構時,教師可調動切片,使圖像顯示該部位。這樣的教學,應用靈活,可靜可動,比用其他教具優越,學生觀察也不容易感到疲勞。當莖結構講完后,讓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莖的結構,繪制結構圖,完成實驗報告。這樣,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了解理論知識之后,馬上實驗觀察,提高對知識的掌握效率。有些實驗實訓內容,教師可有意讓學生參加實驗的各項準備及設計工作,以便于他們了解實驗過程,熟悉儀器。實驗中,允許學生改進操作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驗中也可以采用觀察討論式教學法,培養學生正確觀察及分析思考的能力。
理論課與教學實習一體化植物分類教學實習中,植物的分類特征和識別要點,單純在課堂上講枯燥乏味,如果將理論內容納入到實習過程中,教師帶著學生走出課堂,到自然界學習植物分類知識,效果會非常好。讓學生了解植物分科和特征及代表植物,觀察認知野生植物的類型,特別是對一些在園林綠化上有利用價值的樹木和花卉,讓學生掌握其生長習性和形態表現,做好各項記錄并采集標本。學生普遍認為這種實習方式知識學得多、記得牢。實習結束時進行考核,作為實習實訓成績。
利用實驗基地實行現場教學在課程進行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校內的園林綠化區及實驗基地,把課堂設在實驗基地,結合園林生產實際進行現場教學。如講“植物的極性”現象,結合花卉和樹木枝條截斷扦插措施來講解:因為植物在形態的上下兩端存在差異,上端總是長芽,下端總是長根,這就是植物生理上所說的極性現象,不因為位置的變化而改變。根據這個特點,扦插時一定要注意枝條的方向,將下端插入土壤中,才能夠生根成活。采取這種教學方式,針對性強,學生印象深刻。
考核測評標準
對每一項實驗實訓項目都應建立相應的實驗實訓方案,并設立實踐技能考核方案。
實踐技能考核首先是生物顯微鏡的使用。進行單人考核,將操作過程分解為幾個知識點,每一知識點確定相應的分數,考核時,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教師當面對其考核,根據操作情況酌情確定成績。其次是植物識別考核,內容有兩方面,一是每人制作植物標本4份(至少有一份浸制標本),做完后上交評定成績;二是植物識別考核,采取抽簽考試,口試和筆試結合,共計100分,考試時間為40分鐘。采用這種考核方法,可避免學生之間互相抄襲的行為,每個學生必須對所考的內容熟悉掌握。
實驗實訓課每一次課后要完成實驗報告,教師根據實驗實訓方案中所列項目評定成績,此平均成績作為期末成績的一部分。
學期考試其中包含實踐與理論知識內容,由教務科統一組織考試。
參考文獻:
[1]鄭金洲.案例教學指南[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57.
[2]王愛盈.小組合作探究模式的實驗研究[J].生物學通報,2006,41(11).
[3]孟慶茂.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卞勇(1954—),男,山東東平人,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與教學改革。
(本文責任編輯:洪雁)